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7期 ID: 355411

[ 黄欢 文选 ]   

基于诊断性评价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 黄欢

  关于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方面作出了一定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可是从语文课堂和高考答题呈现出来诸多问题看,高中学生思维品质存在不少缺陷。语文课堂上,有些学生在文本阅读时会片面地、错误地理解文意,说明思维的精准性有欠缺;以偏概全,浅尝辄止,架空文本,随意联想大有人在,说明思维的深刻性缺失;而有些是孤立地看问题,生搬硬套,忽略语境,肢解文意,整体把握能力不足,反映了思维的灵活性不够;文本阅读不能举一反三,迁移拓展,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发散性思维来深入理解,思维的广阔性不够;另外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能作出自己独立的个性的评价,而是模棱两可不置可否,思维的批判性缺失等等。
  学生思维品质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阅读教学现状,即“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理性分析多,阅读感悟少;知识练得多,思维训练少;理解内容多,应用迁移少”。因此,我通过《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围绕以下目标进行探索实践:诊断学生语文阅读的思维缺陷,寻找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有效手段,提升有关语文思维品质的理性认识。
  《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篇教读课文,该专题的人文话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本课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思维现状比较重要。这一点可以通过前测来把握,前测意图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的题目侧重于关注学生的文本理解的程度,文体特色的感知情况,以此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通过前测了解到如下学情: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从文句出发,在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深层解读;大部分学生停留于文句表面,缺少纵深思考的过程。学生都能触及到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这一层级,但只有极少部分在此基础上表达出“平等”“尊重”“宽容”“自由”等深层精神诉求,而这恰是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深层内涵。其中有五个句子是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理解的,而实际上,学生对这些句子理解的障碍源于本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作者用诗意的富含思辨的语言把深刻的哲理寄于形象化的描述中,学生感觉很难把握内中隐含的深意。学生对文本的内涵都缺乏必要的了解,更不用说对文章思想的个性评价、质疑探究了。
  基于前测的分析结果,我们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安排、文本的特色,最终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及独特感悟。②开展对文本的批判性认识、个性化评价。③通过比较阅读体味本文语言诗意表达之美。④尝试运用本文个性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前后进行了两次教学,两次执教的效果可以通过课后检测来反馈。后测力图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诊断课堂教学的效度。通过后测了解到两次执教的教学效果差异比较大。第一次执教后,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更加全面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明白了本篇文章在教材单元里的地位。只是理解的层面大致相同,仅极个别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价。另外,八成学生缺乏对文章表达形式的把握,可能更多的是对文本个别句子的修辞手法有一些认识和判断,单对整个篇章脉络和文章整体的独特表达感悟不足。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来看,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是完成了,但独特感悟以及对文本的批判性认识、个性化评价没有涉及,通过比较阅读体味本文语言诗意表达之美这个目标,由于实际的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而匆匆带过,也没有设置让学生尝试运用本文个性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的环节。而实际上,第二次执教后,学生都能够深入理解文意,并作出自己的认识判断,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较课前对文本的表现特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认为形象化的表达可以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更值得深思回味,也更容易打动人心。而且,学生也比较能够接受这种表达方式,并写下了一些比较生动而有思想的文段。从这些文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尝试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形象化的语言承载相对深刻的主题,这其实就是对课文的文本形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保障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
  反观第一次执教,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低,原因主要在于:①没有充分暴露学生学科思维的缺陷,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前测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思维提升的针对性较欠缺。②在关键环节的设置上,教学提问没有开放性,不利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禁锢了学生的思维。③学生理解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没有搭建很好的“脚手架”,不利于保障学生思维的顺利提升。④虽然教学目标不仅限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可是实际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重点、内容理解层面、对文本形式的探讨基本没有涉及,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深层思维。⑤没有设置适当的拓展内容,也没有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积累迁移、内化,思维的灵活性也没体现。
  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之所以有这样可喜的变化,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主要确定为文意的深层把握、个性感悟和文体意识的感知和发现,符合课标要求,也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含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通过前测可以清晰发现,通常学生仅仅只是了解到本文的环保理念,但是又不能把文章局限在环保这一点上,语文课还必须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独特情感和哲理思考,并有自己的个性评价和个体感悟,同时还须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一丰富情感和思考通过文字具体表现出来的,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而本课从这些方面出发围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做了些努力和尝试。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
  从故事的概括,到情感的体验,然后到困难语句的品悟,再到个性的感悟,最后到文本特色的把握和运用,这些环节,自然合理,由浅入深,由内容到形式,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情感到哲理,由感悟到表达,这些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现状,也充分尊重了思维认知的一般规律,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了必要的铺垫,最终基本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   关于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方面作出了一定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等。
  可是从语文课堂和高考答题呈现出来诸多问题看,高中学生思维品质存在不少缺陷。语文课堂上,有些学生在文本阅读时会片面地、错误地理解文意,说明思维的精准性有欠缺;以偏概全,浅尝辄止,架空文本,随意联想大有人在,说明思维的深刻性缺失;而有些是孤立地看问题,生搬硬套,忽略语境,肢解文意,整体把握能力不足,反映了思维的灵活性不够;文本阅读不能举一反三,迁移拓展,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发散性思维来深入理解,思维的广阔性不够;另外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能作出自己独立的个性的评价,而是模棱两可不置可否,思维的批判性缺失等等。
  学生思维品质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阅读教学现状,即“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理性分析多,阅读感悟少;知识练得多,思维训练少;理解内容多,应用迁移少”。因此,我通过《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围绕以下目标进行探索实践:诊断学生语文阅读的思维缺陷,寻找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有效手段,提升有关语文思维品质的理性认识。
  《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一篇教读课文,该专题的人文话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既然本课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思维现状比较重要。这一点可以通过前测来把握,前测意图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的题目侧重于关注学生的文本理解的程度,文体特色的感知情况,以此了解学生的思维现状。通过前测了解到如下学情: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从文句出发,在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深层解读;大部分学生停留于文句表面,缺少纵深思考的过程。学生都能触及到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这一层级,但只有极少部分在此基础上表达出“平等”“尊重”“宽容”“自由”等深层精神诉求,而这恰是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深层内涵。其中有五个句子是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理解的,而实际上,学生对这些句子理解的障碍源于本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作者用诗意的富含思辨的语言把深刻的哲理寄于形象化的描述中,学生感觉很难把握内中隐含的深意。学生对文本的内涵都缺乏必要的了解,更不用说对文章思想的个性评价、质疑探究了。
  基于前测的分析结果,我们把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安排、文本的特色,最终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及独特感悟。②开展对文本的批判性认识、个性化评价。③通过比较阅读体味本文语言诗意表达之美。④尝试运用本文个性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前后进行了两次教学,两次执教的效果可以通过课后检测来反馈。后测力图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诊断课堂教学的效度。通过后测了解到两次执教的教学效果差异比较大。第一次执教后,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更加全面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明白了本篇文章在教材单元里的地位。只是理解的层面大致相同,仅极个别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价。另外,八成学生缺乏对文章表达形式的把握,可能更多的是对文本个别句子的修辞手法有一些认识和判断,单对整个篇章脉络和文章整体的独特表达感悟不足。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来看,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是完成了,但独特感悟以及对文本的批判性认识、个性化评价没有涉及,通过比较阅读体味本文语言诗意表达之美这个目标,由于实际的课堂时间的把握不够而匆匆带过,也没有设置让学生尝试运用本文个性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的环节。而实际上,第二次执教后,学生都能够深入理解文意,并作出自己的认识判断,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较课前对文本的表现特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认为形象化的表达可以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更值得深思回味,也更容易打动人心。而且,学生也比较能够接受这种表达方式,并写下了一些比较生动而有思想的文段。从这些文段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经把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尝试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形象化的语言承载相对深刻的主题,这其实就是对课文的文本形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保障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
  反观第一次执教,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低,原因主要在于:①没有充分暴露学生学科思维的缺陷,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起点,前测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思维提升的针对性较欠缺。②在关键环节的设置上,教学提问没有开放性,不利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禁锢了学生的思维。③学生理解出现障碍的时候,教师没有搭建很好的“脚手架”,不利于保障学生思维的顺利提升。④虽然教学目标不仅限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可是实际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重点、内容理解层面、对文本形式的探讨基本没有涉及,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深层思维。⑤没有设置适当的拓展内容,也没有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或已有的积累迁移、内化,思维的灵活性也没体现。
  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之所以有这样可喜的变化,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主要确定为文意的深层把握、个性感悟和文体意识的感知和发现,符合课标要求,也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含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通过前测可以清晰发现,通常学生仅仅只是了解到本文的环保理念,但是又不能把文章局限在环保这一点上,语文课还必须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独特情感和哲理思考,并有自己的个性评价和个体感悟,同时还须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一丰富情感和思考通过文字具体表现出来的,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而本课从这些方面出发围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做了些努力和尝试。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
  从故事的概括,到情感的体验,然后到困难语句的品悟,再到个性的感悟,最后到文本特色的把握和运用,这些环节,自然合理,由浅入深,由内容到形式,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情感到哲理,由感悟到表达,这些既考虑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现状,也充分尊重了思维认知的一般规律,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了必要的铺垫,最终基本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