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3年第7期 ID: 355421

[ 张正耀 文选 ]   

要充分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

◇ 张正耀

  虽然人们阅读的目的可能有异,“开卷有益”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任何一种文本当被读者捧在手里阅读的时候,它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或者体现在思想上的启迪,或者显现在情感上的熏陶,或者表现为文化上的交融,或者呈现在体式上的新颖,或者凸现为语言上的独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文本的阅读意义,充分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最大化地有效运用文本的阅读价值。以这样的设想与要求来观察一些课堂,我们就会发现,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
  一、课例描述
  课题:踏上寻美之旅,享受阅读之乐——阅读欣赏《真实的塑料花》
  【教学目标】
  1.学习发现美、表达美、珍藏美的方法。
  2.欣赏作品中的美,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如何欣赏美、表达美。
  【教学过程】
  活动一(检查预习)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加以概括。
  (两名学生简要回答。)
  活动二(文本研读)
  文中多处写得很美很精彩,请找出并进行赏析。
  (师生合作找了多处,教师概括为:人美,情美,景美。)
  活动三(温故知新)
  教师让学生回顾“人美,情美,景美”的经典片段。
  教师课件出示: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
  3.曲曲折折的荷塘,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5.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的亲情,邻里之间的互爱。(沈从文《边城》)
  活动四(佳作展示)
  展示周练佳作,师生共评。
  《身边的风景》片段
  1.风渐起了,可他仍笑呵呵地站在那。他个子很高,头发有些稀疏了,但打理得很好,身上的衣服也十分整洁,脖子上的那条棕色围巾定是出自巧手。我刚想走上前去打招呼,便看见他妻子拿着一件大衣帮他披上,将二爷爷的手放在自己手中揉搓着,还不时地用嘴呵着气。她的嘴角溢满了笑,二爷爷也呵呵地对她笑。顿时,站在不远处的我闻到了一股名叫幸福的味道。
  2.不经意间发现,下雨了。如细针般的雨丝飘飘悠悠从天空洒下,带着一缕泥土的气息,混合在了我周围的空气中,那样轻柔的飞舞,给我一种别样的心情。让我和雨点一起浅唱低吟吧,让欢乐飘荡在我心中。是啊,雨告诉我:伤心的时候想想它吧,让清爽的雨洗刷去我们心中的阴霾,让快乐驻留在心间。
  3.有时,一株垂柳、一支野花便是风景。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溪可以撩拨我们心底里淡淡的情丝,一只似曾相识的飞燕可以寄托我们脑海处远大的理想,一叶摇摇晃晃的小舟可以承载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忧愁。如果倾注了情感,带着欣赏的眼光,身边的一切均是美丽的风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对身边的风景视而不见,或者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它而不是去欣赏。
  4.教师下水
  2012年12月27日是个有些不同寻常的日子。
  早晨我六点四十赶到学校上早读。这几天降温,天冷,寒风吹彻。校园里很安静,除了行色匆匆的学生外,就是上早读的老师了,有些冷清。
  就在我签完到急急忙忙赶去教室时,我发现走廊的尽头有位同学在做着什么。停下一看,原来她是在用胶带一点点把不平整的画粘平。只见她一手拿着半截胶带,另一只手小心翼翼的把褶皱的角抚平,为了使角更加平整,还用手掌按了又按,感觉满意后才将半截胶带一点点粘上去,最后又用手掌按了按。整个过程十分专注,竟然没有发现我在她身边。
  活动四(实战演练)
  请大家现场来几段关于美的描写。
  (教师要求:越贴近生活、越贴近现实越好。)
  师生共评。
  活动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将所写片段扩写成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誊写到作文本上。
  二、课例评析
  (一)教学思路不能狭窄
  本节课中,教者确定的“教学目标”有两点:学习发现美、表达美、珍藏美的方法;欣赏作品中的美,享受阅读的快乐。为此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欣赏美、表达美。这就把课堂学习的路径局限于“欣赏美”本身,也就是要学生去欣赏文中的“美”,并知道怎样表达美。这本来是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的,问题是围绕这些内容的学习,教者所安排的文本学习活动却只牵涉到“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与“文中多处写得很美很精彩,请找出并进行赏析”。刘墉的这篇散文,文字较为浅显,内容相对集中,主题也较为明朗,对高中生而言,“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不难把握。教师应启发与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与概括,去理解文章在选取与确定写作内容上的独具匠心,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运思,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启迪与引领,一句话,就是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对我们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有哪些启示”。在对文中“多处写得很美很精彩”的片段进行赏析时,教师也仍然仅仅要求学生说出其“美在何处”,而没有能够去分析这些描写“为什么是美的”,“美是怎么表达出来的”,“这样的表达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表达”等问题。   虽然人们阅读的目的可能有异,“开卷有益”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任何一种文本当被读者捧在手里阅读的时候,它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或者体现在思想上的启迪,或者显现在情感上的熏陶,或者表现为文化上的交融,或者呈现在体式上的新颖,或者凸现为语言上的独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文本的阅读意义,充分发挥文本的阅读价值,最大化地有效运用文本的阅读价值。以这样的设想与要求来观察一些课堂,我们就会发现,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
  一、课例描述
  课题:踏上寻美之旅,享受阅读之乐——阅读欣赏《真实的塑料花》
  【教学目标】
  1.学习发现美、表达美、珍藏美的方法。
  2.欣赏作品中的美,享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如何欣赏美、表达美。
  【教学过程】
  活动一(检查预习)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加以概括。
  (两名学生简要回答。)
  活动二(文本研读)
  文中多处写得很美很精彩,请找出并进行赏析。
  (师生合作找了多处,教师概括为:人美,情美,景美。)
  活动三(温故知新)
  教师让学生回顾“人美,情美,景美”的经典片段。
  教师课件出示: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记梦》
  3.曲曲折折的荷塘,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4.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5.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的亲情,邻里之间的互爱。(沈从文《边城》)
  活动四(佳作展示)
  展示周练佳作,师生共评。
  《身边的风景》片段
  1.风渐起了,可他仍笑呵呵地站在那。他个子很高,头发有些稀疏了,但打理得很好,身上的衣服也十分整洁,脖子上的那条棕色围巾定是出自巧手。我刚想走上前去打招呼,便看见他妻子拿着一件大衣帮他披上,将二爷爷的手放在自己手中揉搓着,还不时地用嘴呵着气。她的嘴角溢满了笑,二爷爷也呵呵地对她笑。顿时,站在不远处的我闻到了一股名叫幸福的味道。
  2.不经意间发现,下雨了。如细针般的雨丝飘飘悠悠从天空洒下,带着一缕泥土的气息,混合在了我周围的空气中,那样轻柔的飞舞,给我一种别样的心情。让我和雨点一起浅唱低吟吧,让欢乐飘荡在我心中。是啊,雨告诉我:伤心的时候想想它吧,让清爽的雨洗刷去我们心中的阴霾,让快乐驻留在心间。
  3.有时,一株垂柳、一支野花便是风景。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溪可以撩拨我们心底里淡淡的情丝,一只似曾相识的飞燕可以寄托我们脑海处远大的理想,一叶摇摇晃晃的小舟可以承载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忧愁。如果倾注了情感,带着欣赏的眼光,身边的一切均是美丽的风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对身边的风景视而不见,或者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它而不是去欣赏。
  4.教师下水
  2012年12月27日是个有些不同寻常的日子。
  早晨我六点四十赶到学校上早读。这几天降温,天冷,寒风吹彻。校园里很安静,除了行色匆匆的学生外,就是上早读的老师了,有些冷清。
  就在我签完到急急忙忙赶去教室时,我发现走廊的尽头有位同学在做着什么。停下一看,原来她是在用胶带一点点把不平整的画粘平。只见她一手拿着半截胶带,另一只手小心翼翼的把褶皱的角抚平,为了使角更加平整,还用手掌按了又按,感觉满意后才将半截胶带一点点粘上去,最后又用手掌按了按。整个过程十分专注,竟然没有发现我在她身边。
  活动四(实战演练)
  请大家现场来几段关于美的描写。
  (教师要求:越贴近生活、越贴近现实越好。)
  师生共评。
  活动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将所写片段扩写成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誊写到作文本上。
  二、课例评析
  (一)教学思路不能狭窄
  本节课中,教者确定的“教学目标”有两点:学习发现美、表达美、珍藏美的方法;欣赏作品中的美,享受阅读的快乐。为此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欣赏美、表达美。这就把课堂学习的路径局限于“欣赏美”本身,也就是要学生去欣赏文中的“美”,并知道怎样表达美。这本来是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的,问题是围绕这些内容的学习,教者所安排的文本学习活动却只牵涉到“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与“文中多处写得很美很精彩,请找出并进行赏析”。刘墉的这篇散文,文字较为浅显,内容相对集中,主题也较为明朗,对高中生而言,“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并不难把握。教师应启发与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与概括,去理解文章在选取与确定写作内容上的独具匠心,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运思,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启迪与引领,一句话,就是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是“怎么写的”,对我们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有哪些启示”。在对文中“多处写得很美很精彩”的片段进行赏析时,教师也仍然仅仅要求学生说出其“美在何处”,而没有能够去分析这些描写“为什么是美的”,“美是怎么表达出来的”,“这样的表达方式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表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