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类”是指以在叙事中刻画人物为主旨的一“类”文学体裁,包括小说和记人类散文。分析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小说(类)阅读”试题及其选文,建议按“小说笔法:情节安排——景物、环境描写——细节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情感”,以切入该类文体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按规律阅读该类文体的文章。这样的教学思路与高考语文试卷“小说(类)阅读”试题的设计思路基本相同。
一.江苏省高考“小说(类)阅读”试题分析
1.关于“小说(类)”
以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目前各省的高考语文试卷一般分三大部分: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阅读与理解分古诗文和现代文。现代文含文学类文本和论述或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目前只选散文和小说。以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2010年、2011年选了小说《溜索》和《这是你的战争》,2008年、2012年选择了记人类题材的散文或者说用小说笔法写成的散文《侯银匠》和《邮差先生》。
小说(类):以在叙事中刻画人物为主旨的同“类”文学体裁,其中包括小说和记人类散文。
2.江苏省高考“小说(类)阅读”选文分析
当然,记人类题材的散文或者说用小说笔法写成的散文与小说还是有差异的。首先是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记人类题材的散文虽也叙事,但所叙之事是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情节,缺少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其次,小说侧重于在情节叙写中刻画人物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记人类题材的散文更注重在叙事怀人中表达作者的情思。
先看记人类题材的散文。《侯银匠》截取了侯银匠女儿侯菊出嫁前后的情节片段,正面描写了侯菊精细、勤劳的品质,侧面描写了侯银匠,一种由他所真切感受到的——在平淡中略带苦涩的人生况味:“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味深长地表现出了一位父亲对于女儿的无尽思念和对自家人生况味的真切体悟,在默默中感染了读者。
《邮差先生》,描写的是邮差先生在小城中送信时悠然自得的心态、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和对所有写信人、收信人的体贴热情。从文中“邮差先生”对小城阳光的感受和感慨看,此文旨在表现小城和平安详的生活,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再看小说。《溜索》讲述了一个一支驮队如何飞渡峡谷的故事。情节有开端——“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有发展——“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有高潮——“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猛一送,只觉……已到索头”;有结局——“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文中有对峡谷险峻气势的描写(渲染、烘托),也有对牛不肯挪动半步甚至流泪发抖的恐惧(侧面映衬)和“我”过溜索时“战战兢兢”神情的描述(对照、反衬),这些描写和描述都是为了突出领队及其汉子们粗犷豪迈、勇敢无畏的精神气概,表现人在自然面前团结协作,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深刻意蕴,张扬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这是你的战争》节选自宗璞所写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第三卷《西征记》,题目是选者加的。节选部分写的是该校几位师生参加了因抗战需要而征调大四年级男生入伍动员大会后的反响和表现。重点描写了历史系教授孟弗之和工学院学生、中文系蒋姓学生以及萧子慰和生物系学生澹台玮这两组对话场景,将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和为了抗战宁愿放弃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的言行进行了对照。
以上实例分析说明:记人类散文与小说尽管体裁不同,但它们的题材类型相同,都是在记事写人;写作方法相同,都注重在叙事中描述细节,在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以表达思想或情感。
因此,建议将记人类题材的散文与小说组成一个单元——“小说(类)”单元,专题实施教学或复习。
二.对“小说(类)阅读”教学的建议
建议按“在叙事中描述细节,在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以表达思想或情感”的“小说笔法:情节安排——景物、环境描写——细节刻画人物——表达思想情感”,切入该类文体的阅读教学,从特点和作用两个角度思考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按规律阅读该类文体的文章。具体如下:
1.按小说和记人类题材的散文,精选教学例文,设计阅读理解试题。
2.在课堂教学中,按学生考场答题的实际情境,重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和记人类题材的散文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最基本的思考方法。
(1)在粗读中思考并判定:
文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描写哪一个?为何还要描写其他几个?
第2、3问如一时难以回答,可留待下一步思考:文中描写了2个或2个以上的人物,且无明显主次,则需考虑人物间的“对比、比照”等问题;如主次分明,则需考虑“衬托、映衬”等问题,有时还需考虑特例——描写不多的反倒是被衬者——主要人物。
(2)在细读中圈划、思考并判定:
①文章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描述了哪些关于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第1问:可先在选文中圈划出相应的细节描写。第2问中“或”前后两个问题问法有异,但本质相同,关键是需针对试卷中所问的问题做具体的回答。
②文章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有关于景物或环境的描写吗?是怎样描写的?这些景物或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1问中的“环境”主要指对于主要人物而言的人际(社会)环境。第2问:主要指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4问:主要指景物或环境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作用。
(3)在精读中思考:
①如果文章为表达对所述人事的情思而淡化了情节,这样处理情节有什么好处?文中某一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好处: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某一情节”在试卷题目中定有明确所指。作用:或伏笔,或铺垫,或照应,或为下文情节展开提供依据。
②文章如此述说情节、刻画人物是为了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还是对所写人物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或者”前的问法适用于小说;“或者”后的问法适用于记人类题材的散文。回答需扣住原文内容。
3.帮助学生归纳并理解小说知识尤其是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法(具体从略),在训练中规范学生的答题用语。
4.以上阅读过程中思考的问题与试题的对应关系
(1)文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主要描写哪一个?为何还要描写其他几个?
2008年《侯银匠》: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2)文章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描述了哪些关于人物神态、动作和语言的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2010年《溜索》: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2012年《邮差先生》: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文章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有关于景物或环境的描写吗?是怎样描写的?这些景物或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008年《侯银匠》: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2010年《溜索》: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012年《邮差先生》: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如果文章为表达对所述人事的情思而淡化了情节,这样处理情节有什么好处?文中某一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2008年《侯银匠》: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
2012年《邮差先生》: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5)文章如此述说情节、刻画人物是为了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还是对所写人物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008年《侯银匠》: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2010年《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慰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2012年《邮差先生》:“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由此可见,本文建议的教学思路与高考语文试卷“小说(类)阅读”试题的设计思路基本相同。
另外,建议试卷在设计“阅读与理解”的题目时,别直称记人类题材的散文为小说(如2008年的《侯银匠》和2012年的《邮差先生》),因为记人类题材的散文虽然也是在叙事写人中表达思想或情感,题材类型和写作方法都与小说相同,但它毕竟是散文(至少说不是典型的小说),所以,建议借鉴2010的《溜索》和2011年的《这是你的战争》的处理方法,不说所选之文是什么文体,文后的试题用语则暗示了一定(关于阅读或写作)的思考导向。
周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责任编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