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写议论文常常苦于没有材料可写,在很多同学看来,只要有了三四则材料,文章就“内容充实”了。比如谈“责任”,甲有责任,乙有责任,丙有责任,因而我们都要有责任;谈“选择”,就例举出甲乙丙丁都能做出人生正确选择的事例。这样的议论文毫无道理可讲。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要将中心论点分析透彻,要使文章看起来有条理,就需要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样的认识不能说不对,分论点也的确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论证观点,但很多人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力求形似而已。比如以“羡慕”为话题写议论文,有同学这样提分论点:适当地羡慕他人可以获得生命的成功,适当地羡慕他人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适当地羡慕他人可以实现人生的辉煌。这三个分论点实质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表达不一样而已。像这样的文章无所谓构思章法,也没有理性分析,只是在罗列堆砌材料,玩文字游戏,因而所谓的论证只能在事物、现象的浅层次上滑行。
现代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在“天鹅定律”里面说:“当我们发现一百只白天鹅时,不能定义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相反,当我们见到一只黑天鹅时,却可以这样命题,并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一句话说,就是证伪高于举例证明。孙绍振教授曾说:“三要素的所谓‘证明’,只能‘说明’已有的理念,而‘证伪’却可以对现成的理念有所突破。严肃的论证应该是把证明和证伪结合起来,在寻找白天鹅的同时寻找黑天鹅。”也就是说,所谓的论证不是一味地用与论点相一致的例证来证明的,而是从正例与反例中具体分析出来,逐步得以深化的。
如何分析深化?如何对事物、想象进行思考获得理性认识?首先我们要知道,分析就是“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而理性认识是“我们对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比如粤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有一篇时评《车队与红灯》,文章首先摆出现象,指出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乘坐的车辆不再像往年一路绿灯,在分析这一现象时,作者指出一是不能扰民,二是与古代的鸣锣开道无异,带有特权烙印,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分析由浅入深,由现象说到原因,继而揭示出实质,一路绿灯的做法带有封建特权思想的烙印,有悖于民主平等,可谓一针见血。说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思想,不深刻,就是因为他们常停留在“是什么”这样的现象的表述上,而不能由现象分析原因,看到本质。
很多同学在欣赏别人的文章时,常常恍然大悟,“哦,原来可以这样写”,但问题是“为什么我当时想不到?”“为什么我看到题目总是毫无头绪?”议论文的构思本身就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也是理性认识的结果,要想看到作文题就知道如何打开思维,如何结构全文,如何深入透彻地讲清楚一个道理,就要老老实实地学习理性分析,学习辩证思考。在对事物理性分析的过程中,行文思路也就自然形成了。下面具体来谈一谈如何在构思时进行理性分析。
一.从分析矛盾入手,全面看待,加以整合
去年高考作文题中好几道都是直接将矛盾的两个方面提供给考生,让考生进行理性分析,比如江西卷、福建卷、天津卷等。理性分析首先就是全面、客观和对于矛盾现象的反思。在一组矛盾对立的现象、概念、主张中,非此即彼,肯定一方反对另一方,可能都会造成认识的片面和简单化。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对立矛盾的正反概念需要一个能包含两者的更高层次的概念来解决这个冲突,更好的做法可能就是能够包含两者的综合。请看下面这道作文题:
枭(猫头鹰)遇到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你同意鸠的意见吗?人是应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还是应该改变环境,或者采取其他办法呢?请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单纯地肯定要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或者应该坚守自己改变环境,中心论点固然明确,但失之片面。比较好的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地认为“既要改变自己也要改变环境”,这样似乎不偏不倚,客观全面,但彼此孤立,并不能水乳交融,实现“更高层次的包含”。学生在举例论证时就会分别论述,某某是改变自己取得了成功,某某是改变环境取得了成功。的确,有人会改变自己,有人会改变环境,那么什么时候要改变自己,什么时候改变环境?改变自己与改变环境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在什么条件下会实现转化?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想要改变环境是从改变自己开始做起的。改变自己是改变环境的前提与基础,改变环境是改变自己的目的。
二.从分析话题入手,纵深发问,寻根究底
寻根究底就是围绕话题,从文章的立意出发,向纵深发问,自问自答,这是一个激活思维,打开思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能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了问题,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在试图回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许就有新发现,有灵感产生。例如下面这一道作文题:
有两只虎,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一只生活在野外。笼子里的老虎食宿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安逸和自由, 最后决定交换位置。换了位置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饿死了,一只忧郁而死。
其实,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羡慕别人的现象和心理。我们要不要羡慕呢?请以“羡慕”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对“羡慕”这个话题同学们首先提出的是:我会羡慕什么?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羡慕别人的美貌、家境、财富、成就、品性、德行等等,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异同。有学生就说美貌、家境是天生的父母给的,我们羡慕也没有用;他人的财富、成就、品性,倒是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羡慕前者的人不成熟。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立意:外在浮华的东西看似明亮耀眼,也不必羡慕;当你开始羡慕别人的内在的时候,也许就意味着你的成熟和长大。或者,羡慕无可改变的东西,毫无意义;羡慕可以努力改变的东西,我们就会拥有改善自身的动力。
接着学生又提出以下问题并加以解答:
为什么会羡慕?——因为别人在某些方面比我好,源于欲望或者说追求。
羡慕有没有用?——有用,可以催人上进,产生奋斗的动力。也有人说没有用,只是空想,不付诸行动,想了也白想。
哪些是不理智的羡慕?会有哪些消极影响?——只看到别人的好,看不到自己的好;只看到别人表面的成功,看不到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由此产生一些负面情绪,或怨天尤人满腹牢骚,或羡慕嫉妒恨,不择手段,伤害他人也害了自己;去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由此可将观点确定为:不必羡慕,珍惜自己的拥有,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怎样使羡慕这一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具有实质性的效果?怎样避免羡慕的消极影响?——要有正确的方向,要有行动,要摆正心态。
是不是只要有行动就是好的?羡慕后有哪些行动?——偷抢窃取,用不正当手段获得;努力学习,奋力追赶;盲目模仿,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由此可提炼观点:找准方向、保持自我、付诸行动的羡慕才是有意义的。全文呈现出一种对比结构。
提出问题后,尽量全面深入地思考回答,我们会看到从不同的角度都有可写的东西,有些问题你提出来,却无法回答或者深入解答,就不要强不知以为知,生搬硬套。一个角度无法深入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层层递进来谈。比如在谈“羡慕是前进的动力”这一观点时,可以按照这一思路来写:羡慕之心很正常——为什么会羡慕——怎样的羡慕才有积极作用?怎样避免羡慕的消极影响?
三.从分析材料入手,寻找异同,发现联系
有些话题作文,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相关的材料。比如这样一道作文题: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水仙花。你有属于自己的水仙花吗?请以“水仙花”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这是一道比喻型的作文题,但在审题上并不难,水仙花比喻人们的精神追求、精神世界,因此学生将立意确定为“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很多名人、伟人都可以作为素材,比如学生熟知的陶渊明、李白、史铁生、霍金、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特蕾莎修女等等,但不加分析地直接将材料搬出来,显然缺乏逻辑和思想深度。这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材料入手,寻找人物、材料之间的异同点。相同的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是他们追求的东西不同。陶渊明、李白追求的是独立、自由的精神世界,霍金、爱因斯坦追求的是真理,比尔·盖茨、特蕾莎修女等致力于慈善事业的人希望自己能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这是普通人也可以做到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还有同学指出,他们中有的富足优裕,有的一贫如洗;有的健康,有的残疾,但他们无惧贫寒困苦,是精神上的富翁。分析至此,实际上本题的行文思路之一已经形成。将上述三种对精神追求的不同理解作为三个分论点分别阐述,既全面又有条理。本题如果运用寻根究底法来构思也是可以的。按照“什么是精神追求?——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精神生活?——有精神追求的人生活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思路追问思考下去,也可以形成层层递进的结构。
学会理性分析是议论文构思的关键,也是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议论文的关键。
田泽娟,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汕头。责任编校:李发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