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第4期 ID: 354568

[ 陈相元 文选 ]   

如何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

◇ 陈相元

  对古典诗歌形象的鉴赏,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明确古典诗歌形象的内涵,分析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命题特点,掌握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解题方法,对提升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鉴赏水平,对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都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古典诗歌形象的内涵
  古典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古典诗歌形象包括:
  1.人物形象,可分为两类:①诗人形象,即诗歌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②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刻画描写的人物形象,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
  2.景物形象,是指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已不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寄托了诗人在国破家亡之后所具有的独特的生活感悟和体验。
  3.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之情感的意象了。
  4.意境,“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境”是指诗人所描写的客观物象,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意境”,就是诗人典型的主观情感与鲜明的客观物象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画面凄美而迷蒙,衬托出诗人凄凉哀伤之情。
  二.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命题特点
  全国近5年高考诗歌形象鉴赏命题情况统计表
  由此可见,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命题具有如下特点:
  1.诗歌形象鉴赏题的命制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考查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11.11%上升到2012年的47.06%,上升幅度较大,比重增加的发展趋势明显。
  2.由2008年、2009年对诗歌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的考查,过渡到2010年及其以后对诗歌意象鉴赏的考查;对诗歌意象鉴赏的考查逐渐得到重视,且所占比重呈发展上升态势。
  3.2012年高考,第一次出现了对诗歌意境鉴赏的考查,全部覆盖诗歌形象鉴赏的所有种类,而且对诗歌形象考查的综合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
  三.高考诗歌形象鉴赏的解题方法
  高考诗歌形象鉴赏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包括题目、诗句和注释,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形象,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等问题。其次,要认真阅读题干,仔细推敲,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点。第三,要尽可能结合诗歌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诗人性格特征等,做到知人论世。第四,要紧密结合具体诗歌形象(诗句),分点答题,做到语言准确,条理清楚,答题规范。
  1.人物形象
  解答人物形象鉴赏题,要紧紧抓住诗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诗句,要明确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形象描写的作用,也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1](2012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这是一道考查诗人自我形象的试题。答题要点:具体诗句或词语+性格特征+思想感情。通读全诗,从诗题的“最爱”,从诗中“只知”“逐胜”“忘寒”“小立”“只爱”等词语,再结合诗歌的题目和最后两句,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性格、心境和情怀。诗人最爱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这样,我们就可以答出:诗人“只知逐胜”而不觉春寒,“小立”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例2](2012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问题]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诗歌主人公形象的试题。审读题干,可以明确答题要点:主要性格特征+简要分析。通读诗歌题目和注释,我们便知道,邹明府是个县令(身份),远游宁夏灵武县。细读全诗,可以知道:邹明府“三年”出任“县令”,可“马不肥”,债台高筑,只好“凭剑”偿还,“官满”卸任也只落得一车“书”,此次远游“灵武”,可“卧衣”哪里抵挡得住“林风”,每天听见军营“晓角”,连“客馆”也“未开扉”过。对此综合归纳,就可以做出如下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景物形象
  解答景物形象鉴赏题,要紧紧抓住描写景物特征的诗句,回答景物形象的特征、象征意义(品质)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3](2012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问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这是一道考查景物形象的试题。答题要点:景物形象的特征+象征意义或形象品质。审读题干便知,答题的重点范围是“颔联”,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细读全诗,再重点研读“颔联”,抓住“在野”“有幽色”“减妙香”等词语,也就不难做出如下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3.诗歌意象
  解答诗歌意象鉴赏题,要紧紧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具体的“象”,再揣摩融合其中的作者主观感受的“意”,结合全诗内容和感情基调,回答意象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4](2012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问题]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审读题干便知答题要点:意象内涵+思想感情。词的上片主要是通过“杨柳”意象来抒情的,下片主要是通过“飞絮”意象来抒情的。联系词作中的“弄春柔”“动离忧”“系归舟”“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流不尽,许多愁”等,我们就可以理解其意象内涵的两层含义和词作表达的情感,即“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4.诗歌意境
  解答诗歌意境鉴赏题,既要紧紧抓住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又要着眼全诗准确理解由意象构成意境的内涵;既要明确回答诗歌写了什么,又要回答诗歌是如何写的,还要回答为什么这样写;既要弄清楚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题材内容和思想情感。总之,鉴赏诗歌意境,需要对诗歌进行全方位的赏析。
  [例5](2012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问题]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题干要求“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赏析要点包括,概括诗歌主要内容,逐句分析客观形象(意象)内容及其意义或作用,阐明诗歌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揭示诗歌意境的内涵,述说诗歌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或思想感情。我们紧紧抓住诗中“雁”“日”“寒光”“铁衣”等意象,再结合诗歌题材内容和感情基调,可做如下具体赏析: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陈相元,语文教研员,现居安徽东至。责任编校:剑男

如何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