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更丰富和深入的理解,在完成《木兰诗》的教学任务后,笔者组织学生观看了由陈坤、赵薇主演的2009年版电影《花木兰》。学生们在观影过程中的一系列表现,引发了笔者对文学经典阅读与影视作品观赏问题的思考。
思考一:借影片观赏促经典诵读
由于是先学后看,学生们在观影之前大都已经能够背诵诗歌,所以当影片中出现木兰织布、代父从军等镜头时,不少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背诵起了诗歌中的相关语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让笔者联想到:何不借影片观赏来促进学生的经典诵读?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很重视经典诵读,也开展了一些诵读活动。笔者以为,经典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乐于诵读。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不少经典的内容和语言已难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更不用说是诵读兴趣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恐怕很难持久。假若加入影视作品的欣赏,情况也许会大有不同。一方面,观看影像符合现代青少年的欣赏习惯和思维方式,能较好的激发其学习乃至诵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影视作品能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受经典,让经典人物、经典场景在学生心中“活”起来,从而促进其诵读。
思考二:借影片观赏促比较鉴赏
出于各种理由,不少影视作品都会对经典原著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电影《花木兰》也不例外。观影结束后,不少学生都向笔者求证剧中“多”出来的小虎、文泰两个人物形象是否真实存在?历史上花木兰是否真的曾被人识破女儿身?魏军同僚是否真的出于妒忌让花木兰及其部下身陷危机?……
学生们一连串的发问让笔者欣喜。这不正是培养学生比较鉴赏的好时机么?学生通过阅读原著,比较改编的影视作品,会很自然的对影视和文学的异同有感性的认识,不少同学甚至还能感受到影视图像与文字符号所传达出的不同美学感受:或者从此因为光影的魅力,萌生阅读原著的冲动;或者因为更欣赏文字的虚构世界而干脆埋头于文本世界之中。不论怎样,都将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审美的感受能力。
这让笔者联想到:何不借影片观赏来促进学生对经典的比较鉴赏?
思考三:借影片台词促语言学习
观影结束后,不少同学都对剧中的台词津津乐道,甚至在后来的练笔作业中多次引用或改写。如不少同学在写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考后反思时都借用了剧中花木兰的这两句话:“逃避,停止不了战争;害怕,只能让我们失去更多”、“你穿上了将军的盔甲,就不再属于自己!”来表达自己刻苦学习的决心。在学习《航天女英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追记》,为麦考利夫写悼词时,有学生把《花木兰》剧中的一段歌词作了如下改写:“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生有何欢,死有何憾!”(原句为“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有何欢,死有何憾?”)
还有同学干脆把剧中“有人说,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杀人太多,就会忘记自己。……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了一个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的拥抱生命”和“让我放弃生命容易,让我放弃最爱的人……难!”改编成了《诚信》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人说,一次欺骗就会失去朋友,欺骗太多,就会迷失自己。如果能够找回诚信,希望就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的拥抱生命”,“让我放弃生命容易,让我放弃诚信做人……难”,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不得不为他们学习语言的能力和创意喝彩。
这又让笔者联想到:借影片台词教语言,何尝不是一种妙法?
思考四:借写观后感或影评促语言表达
基于学生们对影片的浓厚兴趣和喜爱,观影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围绕剧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或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写一篇观后感或影评。结果,由于学生的“感”点和“评”点各不相同,写出的观后感和评述文章也各具特色,但内容、构思以及语言令人欣喜!
有的同学对花木兰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赞不绝口;有的同学则为她因深明大义而不得不压抑个人情感表示同情;有的同学欣赏文泰洞察一切、成就木兰的做法,也有的同学更喜欢剧中的小虎,认为他很傻很可爱,为电影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有的同学认为影片的意义在于强调战争的残酷,呼吁和平,有的同学则更看中剧中的“成长与责任”……甚至在课间,同学们还对影片的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点争论不休,欲罢不能。
由学生的热烈讨论场景,笔者又联想到:学生在发表评论、抒写感受之余,其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不是也都得到了很充分的训练和提高么!
刘奕达,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责任编校:李发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