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关于作文的说明是最稳定的一块,近20年没有什么变化。我仔细地查看了一下,发现只有少数几个地方有改动,比如2010年以前在“写作”板块下是这样一句话,“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2010年以后改成了“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这是变化最大的一块。还有关于书写规范的问题,以前要求“标点正确,书写规范”,可能是觉得不够具体明确,后来改成了“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且还补充说明,“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这两处改动,我以为都是考试说明的亮点。因为,作为一个部颁文件,明确规定能写什么样的文章,规定书写的要求,是必要的,也是合乎作文考查要求的,也有利于指导后期的作文评分。
关于从“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到“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变化,这里还要多说两句。到底为什么要这么改呢?首先,要排除不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从2004年9月开始试行,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等四个省区率先进入,2007年高考,要说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那么应该从2007年开始改,但结果不是。这就说明这一次改动与新课程关系不大。但要说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符合实际。本次改动很可能有来自一线教师和来自阅卷现场的反馈,老师们可能觉得,再强调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已经不符合高中作文教学实际了,新课程的要求应该更高一些。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说试卷上出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就说制定考试说明的专家们,在写作部分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这样说,也太低看了这些专家们。这是一种机械论。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文坛的变化带来的冲击。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异常活跃,文坛的写作类型不断分化,特别是博客写作十分强硬地进入了文学创作,网络上的各种创作形式空前活跃,这些都冲击着传统的文学样式。2009年湖北大胆吸收一些网络作家进入作协,紧随其后,中国作协也吸收了网络作家进入,这是官方的表态,表示承认网络文学也是文学创作了。这来自官方的表态,无疑又将方兴未艾的网络文学创作推向了高潮,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样式终于无法独领风骚了。这是草根文学创作的胜利,也是民间文学的练兵场。在这种情况下,深受影响的恐怕还不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而是这些自幼就与电子阅读和电子创作捆绑在一起的莘莘学子们,他们天然的就喜欢网络。他们压根不想知道统治中国语文教学近60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教学文三分法”是些什么东东?老师们疑惑了,制定考试说明的专家们也该有一些疑惑吧,然而,学生们不疑惑,他们很高兴,他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世界——网络世界带给他们的自由、奇遇、变化、惊悚和狂欢还在不断产生。所以,考试说明及时地将原来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改成了“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不仅较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写作实际,而且也很智慧,这样归类,范围宽,束缚少,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写作才情。我以为这是高考作文考试说明改得最有成绩的一点。
说完了成绩,下面我就要重点说一说考试说明的问题了。我先将全国卷考试说明中关于“写作”板块的条文呈现出来: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下面进行辩难。
辩难之一:作文考试如何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我们经常听作家说,这个作品不怎么样,只能算个二流作品,这个作品好,堪称经典。若问及怎样好,就需要做一番分析的功夫了。怎样分析呢?还得从作品的主题、内容、结构、细节、语言等方面去分析。这可能是次要的,主要的还得看作品是否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是否生动地反映了作家的见识和情怀,作品是否为读者提供了足够多的思考场域。
是不是受此启发,考试说明就理所当然地把高考作文分成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呢?不得而知。但这样分,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机械化。下面请看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以“201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评分标准”为例)
大家都知道,读一部著作,或者读一篇文章,好与不好,先是一个总体印象,是一个基本判断,然后再细想,分析出一些子丑寅卯。先入为主地把作文分成四个等级,这个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呢?而且从“紧扣题意,中心突出”到“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到“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又如何区分呢?不知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是如何划分的。我参加过高考作文阅卷,判断的依据仍然是自己读文章的基本经验,需要评分就再细想想,评分的依据也是自己多年来阅读积累的知识。这个“紧扣、符合、基本符合”,和“突出、明确、基本明确”,怎么能够区分得如此泾渭分明?而且“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以29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除了用秤来秤——让秤砣滑来滑去,其他的难道还有什么办法吗?
再说,我如果是一个考生,写出来的作文完全符合“基础等级”,也就是说,“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你怎么能够只给我“基础等级”的分呢?你应该给我高分甚至满分才是啊!因为这就是你们要的“标准”!据说,“基础等级”是40分,“发展等级”是20分,加起来是60分,如果写出来一篇符合“基础等级”的作文,只得了40分,你说是不是有点冤?
所以,我不赞成将作文人为地分等级,作文能力的考查应该宜粗不宜细,宜综合,甚至可以模糊一点。
辩难之二:“符合文体要求”是一个旧条文,应该删掉的。
刚刚还说了,考试说明中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是一个进步,也符合当今写作的实际情况,因为的确有很多文章不好归类,但大致上划分为“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或许暂且是一种稳妥的做法,这样分类尽管模糊一点,但不至于死磕。不幸的是,这一句话又给“导”回去了。
所谓“符合文体要求”,骨子里不就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那一套吗?另外,从学生写作的实际来看,他们也早就过了初中那种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的低级阶段了,现在他们写的文章,叙述、抒情、描写、议论和说明兼而有之,文体上很难归属于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了。
大作家张爱玲有一个精短的作品《爱》,被很多人喜欢,那么,你也来看看,它应属于什么文体——估计就不好判断了吧!说它是虚构的,像小说,可;说它是真实的,像散文,也可;说它是一个小品呢,是不是也可以?若要说是一个片段,什么也不是,不也可以吗?但无论它是什么,都无法掩饰这一篇经典作品的光辉!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青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所以,“符合文体要求”这一条应该删掉。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写,说不定哪一天,某个考生新创了一种文体呢,也说不一定啊!
辩难之三:为什么要强调“思想健康”呢?
强调“感情真挚”,我以为是对的,强调“思想健康”就不对了——上海卷这八个字是倒过来说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更可怕。“思想健康”里深深地藏着玄机!
说大一点,这是要求培养的学生与主流意识保持一致,不允许你有自己的思想,不允许你乱说乱动,只允许你守规矩,最好是呆坐着。你想啊,总是强调“思想健康”,就逼着你想,我这样做、这样想、这样写健康吗?久而久之,你不就与主流意识保持一致了吗?因为有这个高帽子戴着,所以许多内容也不能写了,许多考生只能唱赞歌,不能出骂声。比如,你能在高考作文里写生活的悲苦吗?——这悲苦还不是社会阴暗面吧?也还算是生活的真实情况吧?但估计许多考生是不敢写的。曾经有一个考生写文章讽刺、调侃老师有偿补课,语言幽默俏皮,内容生动形象,构思也见匠心,结果遭到阅卷老师一致围攻,最后给了个四类文了事。这就是“思想不健康”的后果!可问题是,如果一个学生到了高中,还不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对社会上的阴暗面缺乏起码的警觉,他还算是一个正常的青年人吗?今后,他还能有良知、有尊严地活着吗?
其实,一个作家只要能做到描写生活真实,就算是好作品了,我们不是经常评价一部好作品说,“逼近生活的真实”吗?又有多少作家写的作品称得上“思想健康”呢?若是在写得真实的基础上,还能够提供一些正能量的东西,这作品基本上就算是经典,可以进入不朽了。可你却这样“要求”我们的考生,这不是难为他们吗?
说小一点,这种“正面引导”于作文导向极其不利,甚至只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去生活,去思考,相反,却引导他们说假话,套话、空话。经常听到一种声音,说学生说假话、套话,是因为高考作文题目出得不好,让学生没话说,可能是有这方面的原因,但考试说明这种虚假的引导是不是才是罪魁祸首,是祸根呢?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讲过一个典型的例子。北大附中学生段植川写过一篇关于爱情的作文《我不认识她》,引起极大的争议。许多老师认为该文思想不健康,程翔老师认为此文情感真挚,思想很健康,因为爱情本就是古往今来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你看,老在那高唱“思想健康”是多么害人,弄得我们的许多老师居然认为学生作文因为描写了爱情,就思想不健康了!高考指挥棒的魔力太强,没有人敢不听啊!(程翔文章《“真情实感”与“思想健康”》见《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1期)
“思想健康”这个“魔鬼”辖制高考作文近20年,不,至少是30年,对作文教学的辖制可能更长,将近60年!今天,它总算是浮出水面了,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我认为,高考作文应旗帜鲜明地强调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见识和情怀。这才是正途!
辩难之四:什么是“中心”?怎样才算“中心明确”?
“内容充实”没话说,“中心明确”就有问题。
“中心”本是一个政治名词,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比如说“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在“红领巾教学时代”,“中心”这个词取得了突出的地位,许多语文老师上课都奉为圭臬。没有人上课敢不总结中心思想的。“红领巾教学法”具体教学步骤是,第一,解题,即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第二,初读课文,讲解生字词;第三,分析课文,即教师串讲,一般是分析结构、概括段意,这是教学也是一般听课、评课的重头戏;第四,总结中心思想;第五,总结写作特点;第六,课堂练习或布置作业。你看,“中心”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
可是为什么写高考作文,要强调“中心明确”呢?我们读《红楼梦》,能概括出这样一个中心吗?鲁迅不是说,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为什么考生就应该写一个“中心明确”的文章呢?事实上,不管是一篇小说,不好清楚地说出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一个剧本,恐怕都不好清楚地概括其中心思想;而且越是题旨丰厚的作品,越不好概括,更别想明确地概括!这样要求写作,完全是与写作规律背道而驰的!这如果说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无知,是强盗逻辑,是强人所难!
还不仅坏在“中心”上,也坏在“明确”上!因为要明确,所以考生就绞尽脑汁地去取悦阅卷老师,动用各种文辞,巧借各种手段,变化各种花样,力争把中心写得显豁一些,生怕阅卷老师看不见,于是乎,拔高者有之,胡编者有之,生造者有之……长此下去,就没有人说真话了,也没有人敢写得含蓄了。你说,考生都把劲使在这上头了,他还能好好作文吗?
更可怕的是,它有可能扼杀学生的才华,造成高考作文阅卷的不公。在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史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考生写了一篇《怀想天空》,因为主旨含蓄,所以阅卷老师没有看明白,将此文打入了三等卷,给了36分。后来这篇文章被阅卷组组长南京师大教授何永康先生看到了,他力排众议,给了这篇作文54分。两个分数相差18分。高考时,18分完全可能改变一个考生的命运!那么,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其实,这是一篇十分符合题目要求,而且主旨十分耐咀嚼的好文章,但就是“不明确”!为了增加说服力,这里全文照引:
麦收时节,天空显得非常的明净。在黄金麦田上空,偶尔悠然地游过几朵白云。
麦收时节,中午常是烈日当空。我们勤劳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劳动。因为作为农民,这是他们的义务。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考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意……”
农家子弟,努力学习吧!全力以赴吧!我们敬爱的父母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埋头在烈日当空的麦田里收割麦子。那种滋味,你们体会过吗?
在即将奔赴高考考场的前两天,我体会到了。又热又累。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把麦子割完,到家洗个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个小时。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学校里起早起惯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铁盆里。然后,我进入厨房做饭。
我做好饭,洗好衣服。又把汤盛到饭盆里,拿了5个馍,一齐放到篮子里。我赶紧吃过饭。碗都没涮,便骑车下地了。
当我到地里时,父亲已割了七八垄了。他脸上很多汗珠,衣服湿透了。他说:“你来,吃过了吗?我割光这一垄,再吃……”
大概四五分钟吧,他割光了。他从篮子里拿出饭盆、馍头,边吃边说:“孩子,你爸没本事,明天到县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别紧张……”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个多小时麦子。回到家,我没有吃饭。洗了个澡,就睡了。
现在,我在考场上做题。室内很凉快。当考试结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两小时,来感受那种烈日当空的滋味。
文章写得多么真实,生活的苦味很浓,读完这样的文章,我们有要哭的感觉,尤其是文章结尾那几句,很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这不是好文章又是什么?可它在当时的阅卷现场,却有极大的争议,许多老师认为此文不符合题目要求,认为文章主旨不鲜明(换了一个词)。看,这就是“中心明确”的祸害!
辩难之五:“发展等级”的四个中心词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为什么只从技术层面提要求,而全然不见对做人方面的考查?
人们都知道,“文如其人”,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文章。果真如此吗?不一定。文学创作、艺术创造都有错位的时候。顾城杀妻自杀,写的诗却那么童话,一派天真、淳朴、唯美,格外动人。赵宋皇帝赵佶,纯粹一个烂人,重佞臣,刮民财,生活腐化,朝政昏庸,但他写的字不仅新创一体(瘦金体),而且字迹瘦削挺拔,飘逸犀利,完全不像其人,也根本不像他的名字“佶”那么健壮、正直。所以,写作这东西必须要强调对做人的考查。因为,对作文的考查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考查做人,引导学生做一个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人。
尤其是在现今这个时代,人心浮躁,世风不古,文风浮华,人们贪图巧取捷成,期望一夜成名,金钱崇拜严重腐化了人们的心灵,这个时候更要强调道德心灵的力量,更要考查学生的做人问题。所以,我主张,减少技术层面的考查,增加做人方面的考查。比如,可以要求写朴实的文章,不写浮华的文章,写内容充实的文章,不写无病呻吟的文章,写文通字顺的文章,不写堆砌辞藻的文章。不过分强调“深刻”,但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见识情怀;不过分强调“有文采”(“文采”最初的含义就是艳丽而错杂的色彩),但要求用词准确,造句生动,语言富有表现力;不过分强调“有创新”,但要求练好表达的基本功,做到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就是说,该要写公文时,要端正严肃,该要说理辩论时,要以理服人,该要为人作传时,要尊重事实,该要写生动时,就要形象可感,充满想象力。做到这样,不就是蛮好的吗?
何郁,诗人,现任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室主任。责任编校:汪丽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