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第4期 ID: 354565

[ 张文颖 文选 ]   

《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之美

◇ 张文颖

  《项脊轩志》是一篇凄美、动人的抒情散文。它美在细节,正如清人黄宗羲所说,“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它的细节描写具有精练美、情韵美和诗意美。
  一.先讲细节描写的精练美
  《项脊轩志》没有复杂的情节,有的只是貌似琐碎、实则经过精心提炼和严密构思的细节。它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精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细节描写的精练美。
  叙事细节精练。如对于大家庭的“三世变迁”,作者并未做过多的叙述,只是一句“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待诸父异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是多么高度浓缩的家庭版《战争与和平》,原来是一个“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和谐兴旺的偌大家族;“待诸父异爨”后,先是竖起了隔阂的“篱笆”阻断往来;继而干脆筑起一堵堵战争的“墙”,而且“往往而是”,一派四分五裂之状!几句话,将三世变迁浓缩其中。又如,在回顾往昔夫妻生活情景时,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寥寥数笔,勾画出小夫妻之间的和睦、情深。叙事细节何等精练!
  写人细节精练。在短短千字文里,归有光分别描写了母亲、祖母、妻子三代亲人。写母亲只抓住一个扣人心弦的小动作,即“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写祖母也不过是抓住三句刻骨铭心的话语。“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句比一句急切。由于细节选取的精练,三代亲人都写得栩栩如生,母爱的细腻、祖母的期盼、妻子的温柔情态各别。三个细节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三种不同的亲情,“琐琐细细,却令人百读不厌”,细节的选取和提炼已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场面细节精练。对归家这个大家族零乱离析、衰败,归有光选取三个极为经典的场面细节来“摹状”:“东犬西吠”——兄弟不睦,连各家的狗也“交恶”了,一副闹哄哄的样子;“客逾庖而宴”——“君子远庖厨”,归家是读书人家,客人却要穿过乱糟糟的厨房才能去吃饭,可见诗书礼仪的架子也难以讲究,名门望族早已是“过去时”;更令人唏嘘感叹的是“鸡栖于厅”——厅堂是一个大家族的门面,重要客人都是在厅堂会面,但现在厅堂是鸡的栖息之处,鸡屎也拉得到处都是,归家连最起码的门面也装不出来了,的的确确是在走向衰败!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再说细节描写的情韵美
  《项脊轩志》之所以有感人的力量,就在于一个“情”字。文中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处处关情,语语动情,它的细节描写充满了情韵美。
  言语细节吐真情。如写祖母语,“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祖母似乎更加疼爱、怜惜,她担忧、牵挂的似乎格外的多。等到她看到孙子整天呆在这里是为了“闭门苦读”,便喃喃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怜惜疼爱中更饱含了希望与期待,她由衷地希望归家能在家道中衰的时候出来一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以振兴全族。“倾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期待又是何等殷切和急切!三句话,其情真,其意切,一句比一句沉重、凄切,以至于作者“瞻顾遗迹”,觉得一切如昨,于是乎“长号不自禁”。
  动作细节含深情。如写母亲的举止,姊在乳母怀呱呱而泣时,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笔者曾和学生探讨:“叩”这个动作能不能换成“推”、“拍”、“打”?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能!”他们认为:“推”,太急,门若猛地推开,怕是冷风会吹着小孩子;“拍”、“打”,太过用力了又太大声,半夜三更,可能会吓着小孩子。唯有鸡啄米似的频频“叩”门,才能体现出母亲听到孩子哭时那种深深关切,又温柔细腻的母爱,只有母亲的心才会如此细腻!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叩”,使学生重温一次母爱;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叩”,使得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令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倍感真切,其动作细节饱含着深情。于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神色细节传浓情。如写祖母神色,“比去,以手阖门”,喃喃自语的神态,包含着多少期待与慈爱。“顷之,持一象笏至”,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那曾经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那虔诚的动作、那期盼的眼神,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一两个神态细节的描写,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三.简单说说细节描写的诗意美
  《顶脊轩志》不仅是一篇散文,它更是一首散文诗,细节描写充满了诗意美。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的营造,也讲求意象的选择,常常借无情的自然物来反衬人世沧桑,暗寓物是人非的感慨,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以琐碎亲切、富于美感的生活细节描写,收“欢愉惨怛之情溢于语言之外”之效,震川先生《项脊轩志》可谓此中绝笔!陋室不过项脊轩,最美不过项脊轩!
  张文颖,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责任编校:老 猛

《项脊轩志》的细节描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