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有声读”的作用与价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无论是2001年实验稿还是2011年版,都明确提出了各学段朗读、诵读的要求。“朗读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诵读的评价要求“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课标制定者也有意识地辨析了朗读和诵读概念,但对于如何进行诵读教学,并未明确给出建议。事实上,诵读作为传统启蒙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它更有助于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人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随着晚清废科举、改私塾,兴办新式学堂,全面引入西式近代教育制度,传统儒家讲学渐失寄身之所,诵读教学也淡出历史舞台。探析诵读教学的历史渊源,发现当代诵读教学的不足,建构新课程诵读教学的创新途径,不仅可以为现代教学改革提供传统资源,更能够为实现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血脉融合,进而实现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的传承和再创造,提供一个探寻的方向。
一、我国古代“因声求气”的诵读实践
分析古文诸家的诵读经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诵读倡导的“因声求气”的诵读实践。所谓“气”,主要是指酝酿已久的成熟思想和积蓄压抑的强烈情感。
(一)诵读之目的在于“求气”
韩愈很看重“气”,他认为只有气盛,才能带来语言上的张力,只有蓄积已久的思想感情找到恰当的、有生命力的语言抒发,才显得有气势。徐梵澄更准确指出文章的“气”(生命力)“一诵读即知”。桐城派认为文法不可空言,而必以诵读古贤文章培养文气或辞气,从而立意作文。曾国藩认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密咏恬吟”其实就是诵读,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更有利于读者悉心体察诗文深远的内在韵味。因此,在古文大家们看来,诵读的目的在于“因声求气”,在诵读中体悟先贤的思想和情感,在声调、韵律、节奏的变化中直接感受文章的气势和生命力。因为声音本身有种种格调,诵读时更有种种姿态和手势随之,它比无声阅读方式更能传情达意,更能表达文章的气势和生命力。
(二)历代推陈,精选诵读内容
由于诵读对文本情感和语言的特殊要求,古文大家们在整理和总结文论精华的基础上,特别编纂各类文选以适合诵读的需要。如桐城派在历代“文选”传统上进一步开拓扩展,编辑了范文读本,成为近代诵读的经典。晚清前较好的诵读范本有方苞的《古文约选》、刘大櫆的《评选唐宋八家文钞》和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其中以《古文辞类纂》为代表。该书选录从先秦到清代古文名家名作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该书采辑之博,选择之精,分类之善,评校之妙,均超出此前历代文选,是古代最适合诵读的读本。
(三)适合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诵读方法
在目前的课堂中,诵读与朗读等同,已沦为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事实上,传统教学中的诵读有着丰富的内涵,诵读方法也依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读”的腔调。语文教育家黄仲苏在《朗诵法》中将古人所言“诵读”分为四大类:诵、吟、咏、讲。“诵”读,即“诵谓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辨、序、跋、传记、表奏、书札等等”;“吟”读,即“吟,呻也,哦也。宜用于读绝诗、律诗、歌曲及其他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咏”读,“咏者,歌也,……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讲”读,“讲者,说也,谈也。说乃说话之‘说’,谈则谓对话。宜用于读语体文”。在传统书院、私塾中,诵读是其教与学的主要方式。
叶嘉莹在谈到古典诗歌吟诵传统时也指出,中国语文是“以一种独体单音的语文而要寻求一种诗歌之语言的节奏感,因此中国的诗歌遂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对于诗歌吟诵时之顿挫的重视。而中国古典诗歌之节奏感的形成,也就主要依赖于诗句中词字的组合在吟诵时所造成的一种顿挫的律动”。因此,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不让学生过早地了解意义,而运用“诵、吟、咏、讲”诵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的意韵,这正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二、诵读教学现状堪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同时,似乎传统又一次站到了现代的对立面,诵读教学方式被冠以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或“灌输式”,依然受到口诛笔伐。虽然诵读常常运用于课堂,但不过只是作为教学中无关痛痒的某个环节。诵读这一主要的传统教学方式,何以沦为“鸡肋”?追溯历史,我们可以从近代以来学校制度的变迁和教育内容的嬗变中得到答案。
清末以来,传统教育迅速向现代教育转型,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制度,则是完全改变了中国教育数千年来传统规制,走上了十足的西化形式。体现在学校课程设计上,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特别是进入隋、唐以来,学校教育以经学、史学和文学为核心内容的学校课程体系,变为以近代西式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为主的课程体系。
颇令人玩味的是,近代以来的改革似乎总是呈现这样的路径——建设新的总要以彻底埋葬旧的为前提。改良书院、私塾异化为以丑化甚至妖魔化书院、私塾的传统教育为先导。这种异化甚至感染到包括诵读在内的传统教学方法。诵读被诟病为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教学,成为摧残学生的落后学习方法而被新式人物口诛笔伐。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语文诵读教学在课堂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教学观念上,教师重分析轻诵读,忽视诵读的重要性,把诵读当作教学的附庸。将诵读用作走过场或者是用来填补教学分析后剩下的空缺,已成为现今中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二、教学方法上,重理性轻感觉,缺少恰当的指导方法,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反复多次的诵读实践中自主体味并予以适时点拨,而是把讲与读脱离开来,把读与感悟、体会脱离开来,甚至有部分教师自己就不会诵读。三、诵读程序上,老师没有作具体指导和要求,诵读多处于随意状态,目的不明确,任务不具体,步骤也不分明,诵读过程处于盲目状态。四、诵读手段上,简单僵化,常等同于朗读,而且训练方式也以齐读为主。五、诵读空间上,由于缺乏具体的指导,学生体会不到诵读的真正魅力,难以养成诵读习惯,而且诵读囿于课内,少有拓展到课外。六、诵读目标上,无论质还是量都远未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所调查的对象中,91.91%的初中生和85.56%的高中生背诵诗词在100首以下,达到200首以上的人很少,而且从他们不善应用于表达与生活实践的情况可以看出,诵读质量也不高。
三、呼唤诵读价值的回归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黄仲苏就发现,中学生往往“每因害羞,辄以书掩面,草草读毕;或因胆怯,吞吐嗫嚅,期期不能出诸口,偶或出声,亦细微不可辨”,朱自清认为这是“没有受过读的训练的结果”。之所以没有受过读的训练,原因之一在于多年来语文教学不重视诵读,读的风气淡薄,加之学生正处“青春闭锁期”,所以就“金口难开”了。这种现象在当前中小学乃至大学,亦很普遍。长此以往,学生乃至成人说话著文都没了活力和辞气,这将是令人悲哀的文化衰弱。好在许多专家已经认识到诵读教育的重要性,在积极寻求继承传统的创新之道。那么,在语文教育中,应该怎样开展诵读教学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古代诵读教学的长处,改善当前诵读教学的不足,实现诵读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一)明确诵读价值,树立正确的诵读教学观
古代学人把朗读吟诵看作是学问的重要内容,并将之与习字和诗文的实际训练相结合。曾国藩曾强调,只有通过吟诵,才有可能发现古文的音乐和节奏,才有可能转化为内在的文气和素质,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文章的华彩和节奏。可以说,诵读在古代社会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当代课程改革中,诵读虽不能像古代一样被看作学问的重要内容,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价值。郑国民指出诵读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总目标战略价值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而且因为这些语言材料的生成能力较强,会在学生的言语活动中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章样式以及作者对社会、人生等方面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中不断成长。因此,语文教师应充分理解诵读的价值,摒弃诵读仅是插科打诨教学手段的狭隘认识,把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运用于适合的教学过程中去。
(二)丰富教师诵读经验,提高教师诵读指导水平
近百年语文教育对诵读的轻视,导致今人诵读能力严重不足,就连语文教师的诵读经验也十分有限,真正懂诵读、会诵读、能指导学生诵读的教师少之又少。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师或因自己不会诵读而不指导学生,或碍于教学环节需要勉强和学生听范读而后朗读,既无诵读情感之体味,也无诵读技巧之指导。鉴于此,语文教师首先应通过大量诵读实践不断积淀丰富的诵读经验,而后效古法掌握诵读知识与技巧,让自己成为既会诵读,又懂得指导诵读的高水平教师。
(三)确立诵读目标,有计划、有阶段引导学生诵读
教师可根据课标关于诵读的总目标,结合学段特点,设计阶段性诵读任务。小学阶段,以古代诗歌为主要诵读内容。完成课标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6年级75篇;初中阶段,完成附录1中7-9年级61篇古诗文诵读;高中阶段,可选择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中的篇目进行诵读。当然诵读绝非背书,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有技巧地“诵”,比如何时停顿、重音位置的确定、语调的高低、停顿时间的长短、用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等,使学生的诵读带有个性化特征,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通。
(四)合理安排语文课堂教学,确保诵读时间
保障诵读时间是落实经典诵读的关键。首先,语文教师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区别对待,节省出时间开展经典诵读,作业也可预留出经典诵读的时间。其次,教师可以把经典诵读与学校活动、班级活动进行整合,引入社区、家长等社会资源,把诵读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最后,鼓励学生学会挤时间,使学生勤诵读、爱诵读。
(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及时的评价是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提高学生诵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应把教师、学生、家长等要素列入评价主体,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在诵读后,教师应本着“多肯定、多鼓励”的原则,多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大声诵读的勇气,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诵读方法,让学生在可见的进步中,不断保有诵读的兴趣,养成诵读习惯,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探讨传统诵读教学方式,并非缅怀昔日古文辞气教育之盛,而是希望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拾诵读教学的优良传统,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创造精神的现代人才略尽绵薄之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