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初组成部分”,所以在通常情况下,口语(包括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口头语言)中我们是不会把标点符号读出来的;但有时也不尽然。比如:
①妈妈常审视我半天然后愤愤不平:“你怎么才能长大呀,十几岁的姑娘还像个孩子,看起动画片来没个完,写点东西还是童话,编来编去原来是骗小孩的。”
妹妹在一边作补充:“括号,只能骗七岁以下弱智学龄前儿童,括号完了。”
我只好据理力争……
(薛晖《写篇童话,不好么?》)
②“我买了苹果、梨、香蕉……”可以读作:“我买了苹果、梨、香蕉,等等。”
③我的网址是“三w白云飘飘-dot-com”。
(小品《实话实说》)
可见,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将标点符号读出来也是很常见的现象。事实上,这几个例句还向我们展示了标点符号朗读的三种方式:(1)直接读出标点的名称,如例①;(2)根据语义读出标点,如例②;(3)根据英语读音读出标点,如例③。那么,这些标点符号什么时候应该读出来,什么时候又不需要读出来呢?换句话说,影响标点符号读与不读的因素有哪些呢?本文试图对之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标点符号的类型是影响其是否会被朗读出来的一个因素。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不同的标点符号被读出来的机会是不相等的。通常情况下,省略号、括号等所谓的“标号”被读出来的机会更大,而逗号、句号等“点号”被读出来的几率则要小很多。然而,这仅表现为一种倾向,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深入考察之后我们发现,真正影响标点符号读与不读的因素是标点符号的功能。标点符号在具体使用中所能实现的功能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语法功能,二是语义功能,三是语用功能,而决定标点符号读与不读的是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
标点符号有时可以表达特定的语义,实现语义功能。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标点符号表示比较实在的、类似于词汇意义的意义,这些标点符号都可以用词语来替换。如:
④“篮子里的水果很多,有苹果、梨、桃子……”可读作“篮子里的水果很多,有苹果、梨、桃子,等等。”
有时,标点符号表示的含义特殊而复杂,需要用句子或短语才能将之表述清楚,如:
⑤即使每个人的人生未必都能成为一个“!”,也应该成为一个圆满的“。”(《散文选刊》)
其中,叹号代表“精彩的人生”,句号代表着“圆满的人生”,它们在这里都是象征符号。
第二种是将标点符号用于数字或字母之中,表示类似于语法意义的区别、标记意义,如:
⑥圆周率是三点一四一五九二六至三点一四一五九二七之间。
其中“点”是数字的一部分,本身不具有独立性,其功能就像是附着于实词之上的虚词,所表达的是类似于语法意义的区别、标记意义。
从朗读的必要性方面看,上面的例句分别代表了四种情况:
当标点符号表达比较实在的意义且有其他替代表达意义的方式时,可以选择读出标点符号,也可以不读,如例④中,省略号所表达的语义可以通过长停顿的方式表达,因此可以读出来,也可以不读。当表达的语义没有其他非言语手段来替代表达时,一般必须读出来。当标点符号表达的是比较特殊的复杂含义时,一般也必须朗读出来,但朗读时要按照其固有名称来朗读,如例⑤。当标点符号表示的是区别性的标记意义时,一般必须读出来,如例⑥。
更多的情况下,影响标点符号读与不读的因素是该标点的语用功能,涉及两个方面:
宏观上,语域是影响标点符号读与不读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正式的场合下,比如官方会议、外交场合和新闻播报中几乎从来都不会直接读出标点符号的本来名字(网址中的标点和小数点除外),而非正式场合和文学色彩比较浓厚的语体(特别是网络文学)中直接将标点符号读出来的可能性更大。上面我们所举的几个例子几乎全部出自非正式场合。
微观上,将标点符号朗读出来往往是为了表达特殊的语用效果,这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为了追求准确。例如:
⑦赵平说她签的那份协议,连反悔的路都被人家堵死了。因为在协议的第一页,还写着这样的条款,我念一下:“签订该协议原则,双方确认已对该协议内容仔细审查,并对既有条款的认识完全一致,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第二双方认为该协议对双方而言,都是处理此次医疗纠纷。括号:无论过去现在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括号完了,的永久性合理的方案。”看看,这份协议写得多严谨,多专业。别看孙大夫不是学法律的,但是写出的协议却非常专业。
(央视网《一针之后》)
在例⑦中,赵平将括号读出来的原因是为了证明该协议“写得多严谨,多专业”;
二是为了追求偏离常规的错位美。又分两种情况:
第一,造成书面与口语的错位感,起到强调、幽默等修辞效果。
⑧从现在开始。你每做一件好事,就会从账单上抵消一两金子,每救一条生命,括号,包括人类与非人类的性命,括号完,可以抵掉十两金子。
⑨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因为我有爱——括号——让人嫉妒的爱——括号完了。
在例⑧中,“你”的使用,使其具有对话色彩,“括号”和“括号完”的使用,则又使其具有了“书面语”的色彩,二者形成反差!例⑨的情况与之类似:设问句的使用,也使其带有对话色彩,“括号”和“括号完”的使用则又显得很庄重、严谨,其中的反差不言而喻。
(2)造成内容和形式的错位,装出一副严谨、庄重的样子
⑩各位领导,各位GG,各位MM,冒号:偶来报道!
①甲:报告这样写。
乙:怎么写呢?
甲:“领——导,冒号!”
(相声《巧立名目》)
在例⑩中,“GG”“MM”“偶”的使用,使其具有明显的网络语言的非正式色彩,而“冒号”的使用又使其具有了书面语言的庄重、严谨的感觉,二者糅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错位反差!例[11]是一个讽刺小品中的一段对话,通过将标点符号朗读出来的手段,将某些干部以工作之名行贪腐之实的嘴脸暴露无遗!
偏离常规是积极修辞的基本手段,不管是装出一副严谨、认真的样子还是造成口语与书面语的错位,都是为了造成偏离常规以实现特定的修辞效果。因此,可以说,将标点符号朗读出来有时候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来加以利用。
总之,标点符号不仅仅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也不仅仅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候,它还是口语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