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4期 ID: 353828

[ 王中 文选 ]   

叶圣陶阅读与作文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 王中

  阅读与写作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某种程度上说,这两种能力的养成与否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成败。在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中,阅读与写作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关于阅读和写作,叶圣陶从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纠正当下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某些偏向,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习惯的养成
  无论是1930年代关于中学生语文程度的讨论,还是1990年代以来的语文课程改革,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是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阅读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教师仍然普遍采用“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教学模式。这种“授受”式的教学模式,使阅读教学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二是将阅读教学封闭于课堂之内,忽视了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很多调查表明,一些学生的语文能力,往往并非来自课堂教学,而是来自自主阅读。三是偏重阅读训练与测验,以一堆标准答案来框范学生的阅读体验。由此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知识点,不会思考,不会创造。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已成为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大障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将课堂教学中阅读技巧的传授与课外阅读中语感的习得结合起来,是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叶圣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意见。
  在叶圣陶看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得要有一个凭借,就是课本或选文;其次要有训练的方法。课本或选文只不过是一些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以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为目标,让学生识记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以及关键段落语意的标准理解,而是要借此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正确结论、准确有效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因此,相对于教材而言,教学的方法更为重要。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反感“讲读”式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造成的。针对阅读训练的方法,叶圣陶与朱自清在1940年代曾编写过《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和《国文教学》等著作,集中阐述了阅读教学精读与略读的一些方法原则。叶圣陶提出,课堂阅读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授受”模式,采用“指导”模式。课文精读不能逐字逐句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能通过预习等方式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则采取教师启发、指导、答疑的方法,完成教学过程,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并不是不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而是将重点放在“讲什么”和“怎样讲”上。叶圣陶一再强调,“讲”是为了“不讲”,“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总之,在精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略讲,讲是举一隅,目的是让学生以三隅反。同时,教师在讲的同时,不能盲目追求讲深讲透,将知识讲死,而要将阅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做到“讲以致用”。这与叶圣陶“教育应当着眼于生活”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变,但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亦应注意到一些问题,比如将知识点分得过细,片面追求深讲;课堂设问要么不着边际,要么不顾学生的意见,硬往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上引导等,到最后还是将生动的阅读教学演变成知识点的记诵。要改变这一现状,还需要教师在“讲什么”和“怎样讲”的问题上作深入研究。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除精读训练外,还需注重略读。什么叫略读?叶圣陶说:“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作‘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作‘略’。”这里,必须将略读与课外阅读区分开来。略读同样也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占用一定量的课时。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略读部分,教师基本不讲,略读成了“略去不读”,或者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这是不恰当的。和精读教学相比,略读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精读偏重于“学”,而略读偏重于“学以致用”。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而单一的课堂教学受教材的选文限制,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叶圣陶提出在精读、略读之外,还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主张要让学生“读整本的书”。但课外阅读不是盲目的读,方法尤其重要。1930年代,叶圣陶就曾提出了一种鉴赏性阅读方法。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鉴赏文艺作品的过程。首先是认真阅读,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其次是要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再次是训练语感。总的来说,他要求不能读死书,不被动阅读,要主动探究。
  这一探究性阅读的理念如果能够得到实施,将能有效解决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被提到首位,阅读由知识点的呆板记诵变成以目的性为前提,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信息,逐步提高学生有效处理各种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在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涵泳文字材料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作文能力培养必须与生活相一致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个人素养、审美情操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综合训练,也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叶圣陶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认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在他看来,阅读与写作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二者相辅相成,阅读是吸收与接受,写作是创造与表达。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是一项基本的生存技能。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付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叶圣陶首先强调的是作文与生活相联系,其目的是为了应付生活中的种种需要;其次,作文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不应以培养个别文学家为目的;再次,作文教学不是文学创作,应以普通文(如记叙、抒情、议论、应用文)为训练目标;最后,作文要与做人联系起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叶圣陶的观点为我们解决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病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即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写作能力训练应以生活为中心,以表情达意为目的。从这一点出发,作文教学应当从两方面着手:首先,作文教学应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叶圣陶强调作文“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其次,作文教学要注意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作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阅读中来,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写作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阅读能力的高下。“五四”以来,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重写轻读的倾向,往往将单纯的写作能力视为语文水平优劣的标准。叶圣陶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他指出:“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因此,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甚至阅读如教得好,都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
  同时,叶圣陶还对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进行了匡正。
  第一种倾向是将作文等同于创作,培养“文学家”。这种倾向在旧式教育中普遍存在,但在当代也并未绝迹。其症结在于脱离了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没有认清作文的目的。对此,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作文为了什么,看法还不一致。是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呢?不是。学生当中出几个作家,当然很好,但是绝不会所有的学生都当作家。作文是为了培养表达的能力。这个能力,人人都必须有,在日常的生活中工作中都要用到。”因此,要认清在中小学阶段,作文的目的在于训练普通文的写作技能,过于强调写诗填词,只会违背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自然规律,即便能偶尔培养出个把文学天才,恐怕根基也是不稳的。当然,也不可狭隘地理解叶圣陶提出的“应需”作文的观点,需要依据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而定。
  第二种倾向是作文训练强度过大,训练方式投机取巧。这实际上是盲从应试制度的结果。在高考试卷中,作文所占据的分值比较大。很多学校为寻求高得分率,注重训练应试作文的写作技巧,考前一段时间大量强化作文训练。而目前高考作文都是人工阅卷,评分的偶然性因素较大,给针对性的技巧训练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考前准备“宿稿”的现象也广为存在。这种内容虚假、玩弄机巧的应制作文对学生的作文能力乃至日后的实际生活是没有多大帮助的,相反还严重羁绊着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叶圣陶曾多次呼吁抑制高考作文中的“应试偏向”,希望教师与学生要以淡然的态度面对各种考试,将作文训练作为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他说:“学生写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
  第三种倾向是评价标准定得过高,过于重视辞章之美。中学阶段只是作文能力的习得阶段,而且并非所有学生日后都从事专门的语言文字工作或者是文学工作。能够写出真情实感、语言通顺的作文,熟悉各文体写作的基本技能即可。但现在某些学校,过于注重写作教学中的立意创新,文笔优美,甚至将之作为语文程度高低的标准,其实是不必作此严格要求的。对此,叶圣陶提出了两条评价标准:一条是“通”与“不通”,一条是“好”与“不好”。应该说,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
  第四种倾向是作文训练与道德训育脱节,作文与做人不一致。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过于偏重写作技巧,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以至于一写到好人好事,便是公交车上让座、送老太太过马路之类,而在实际生活中却未必如此。还有一种现象是过于强调主旋律,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个性情感。学生作文是为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是关键。如过度强调在作文中表现社会主旋律,恐怕会架空学生个性情感的表现。所导致的结果是作文干篇一律,缺乏想象力;抒情成了喊口号,唱赞歌;议论则成了“异口同声”,甚至连论据也是雷同的。这样的作文训练,虽华丽但不实用,越多则越有害。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叶圣陶关于阅读与作文的教学思想是非常朴素的,其核心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要提倡教与学之间的知能转换,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阅读习惯。对于作文教学而言,要避免教学中的“应试”模式,而从“应需”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不要过多地拘泥于写作技巧,或追求思想的深度,而是人如其文、言为心声,朴素、真实、自由地表达情感。尽管应试机制是目前评价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最高标准,短时间内很难找到一种比之更公平公正的考核模式来替代,而完全依靠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废除应试机制也不太现实,但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侧重培养学生应对生活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普遍的教学风气,应试机制应该不是一种障碍。实际上,如果中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普遍提高了,应试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不再是一种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