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4期 ID: 353836

[ 郭静娟 文选 ]   

语文,在心房播下诗意和思想的种子

◇ 郭静娟

  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曾说: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我们很认同这种观点,语文,就该是如此充满魅力的一门学科。语文老师应该借助文字的特殊力量,唤起人的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使人获得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我们一直在为这样的理想而努力。下面,就以我们学校三堂比较个性化的语文课来诠释我们的践行之路。
  一、趣人、趣事、趣文——我这样上《葡萄月令》
  第一次读到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时,就有说不出的喜欢,平淡简朴的语言之中,有着无法言说的意境之美、画面之美和情感之美:似乎一下子爱上了一棵葡萄树,想亲手在某个院子里栽下一棵,然后像作者一样细心侍弄,看它如何从一月长到十二月。但学生却反应平平,说文字太淡,读来毫无感觉。这并不奇怪,如此素淡的文字,需要阅读的静心,也需要一定的文字审美能力。文字的高妙之处,有时候也需要恰当的点醒。
  基于这样的学情,这堂课我首先借用汪曾祺先生自己的文字,来展示一个丰满、生动、有趣的作者形象,让学生先对其人其文产生兴趣。我选用了《汪曾祺散文选》中的几则材料,如:
  体力充沛,材料凑手,做几个菜,是很有意思的。到一个新地方,我不爱逛百货商场,却爱逛菜市……
  曾画了一幅紫藤,满纸淋漓,水汽很足,几乎不辨花形。挂在家里,一个同乡来,问我画的是什么,我说:“骤雨初晴”。他端详了一会,说,“哎,经你一说,是有点那个意思!”……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通过这些文字让学生评定汪曾祺是一个怎样的人。
  汪曾祺说过:“探索一个作家的气质、他的思想、生活态度,必须由语言人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因为,作者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所以,语言不仅是技巧,它更是一个人思想、情感的外衣,或者说,语言就是你这个人。在明确了这个爱做菜、爱画画、有趣味、极富有童心的作家就是汪曾祺后,接下来是让学生从文中找依据,看是否符合以上各种身份,并对这些文字进行赏析,充分感受汪曾祺文字的魅力。举其中两个环节为例:
  一个环节是对风趣可爱的业余画家身份的探讨。文中许多处有画面感的文字:二月,一系列的颜色(略);五月,除了色彩,还有颜色带来的质感,如“梨花的瓣子都是月亮做的”;八月,葡萄着色……
  文字表达有很多画画的技巧:对一月的描写很好地运用了留白艺术,如“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自。听不到一点声音”;如疏密结合,密到满果园都是花,大片绚丽的色块,“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疏到“绿豆大的葡萄粒”,极细微的点睛之笔……
  文字犹如线条。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简洁、干净、有味,他喜欢用短句,节奏感强,无字处皆有字,给人想象的空间。正如他自己谈创作时所说的:“能不说的话就不说,所以,短了,其实是长了,少了,其实是多了。”为了增加直观性,投影当代几位风格迥异的画家画作,如吴冠中、黄永玉、范曾等几位画家的画,让学生比较汪曾祺的文字和谁的风格最为契合。学生感受强烈,汪曾祺的文字正如吴冠中中晚期的水墨画:简约、清新、灵动,有诗的意境,注重点线色构图,带给人无限想象。通过文字和画作的比较,告诉学生,作文,其实就是以文字作画(朱自清语)。
  另一个环节是对富有童心、人情味的老顽童身份的探讨。让学生寻找并诵读,在真切的诵读品味中,体会作者看待事物的眼光和心情是怎样的。明确作者是带着情意来平等地看待生活中的事物的,是带着爱意去描写那些葡萄树的。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是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汪曾祺语言之美,真正喜欢上好的文字;另一方面,更是想让学生明白,语言的好不只在于形式上的雕琢,更需要雕琢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因为,语言具有内容性,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一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才可能在笔下流淌出好的语言。只有当自己逐渐成为一个有情、有趣、有好奇心、热爱生活的人时,文字才可能会越来越富有意味。
  二、用文字留住似水华年——一堂“日思录”写作指导课
  作为练笔,我们要求学生拥有一本“日思录”,记录下每天的精彩瞬间和瞬间的灵感。但学生常常感到无事可记,无情可抒,无理可论。为此,同事陈凤娟老师在新接手的班级开设了一堂日思录的写作指导课。听完这堂课,走出教室,一位从教二十余年的老师竟然由衷地说:从今天开始,我也要每天记录下一点什么,生活里有太多美好的瞬间,不能丢失了。
  这堂课,最大的成功,就是唤起了听者强烈的“写作欲望”,唤起了对自身平凡生活的“好奇”。课堂设计看似很简单,借由学生、老师、他人的文字来告诉学生写好日思录的四个方法:观、感、选、思。观,即要拥有一双多情的眼睛,走向外界,就是走向自己的内心;感,即要拥有一颗善感的心,常常询问自己的真实感触。选,即学会删选,留下那些值得书写的生活素材;思,即我思故我在,个性的思考,会让文字和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但这堂课的成功关键在于老师在材料选择上的用心,是它们引发了听课师生内心的强烈波澜和共鸣。
  如“观”字。她先展示学生对于校园的“观”,针对学生观的粗略性,她同步展示了自己眼里的校园美景——一首小诗《我知道》:
  我知道/燕子衔来的春日里/无数音符般的垂柳/有些是潇洒的离子烫/而你是迷人的卷毛头
  我知道/酢浆草合睡时的娇柔/盛开时的美丽/海棠春睡/紫薇俏皮地打着口哨
  我知道/秋风里路过的无数桂花树/有一棵总不开花/只用盛装的浓叶/装点沉默
  我知道/光线是红叶最美丽的衣衫/而你是无数燃烧的眼神/也永远点不亮的/青枫   我知道/冬天的鸟儿/是枯树动人的花朵/四季的容颜/像我心田里的生长开落
  每一个意象,都是学生身旁的一处风景,却都藏着一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或故事。兴致盎然中,学生逐渐明白,风景无处不在,少的只是认真体会的心。
  又如“思”字。她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对日常所见、所做的思考。其中一则是“见一抹新月”。在和学生探讨完这个瞬间后,她一层层推出了她的思绪,展现了个人的思考为常见画面带来的理性之美:
  一抬头。见一抹细弯的新月。(描写略)
  按捺不住向远方的同学推荐,想才情细腻如她,也必然喜欢在千里之外遥望那枚月吧。谁知,等我动情地描述完,朋友冷静地说,我们这儿大雾。
  我一下子蒙了。
  原来,千里之外是难以共明月的。那一刻,又惊又痛,记忆中所有的水晶诗句,纷纷碎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原来,这些拔动心弦、百转低回的佳句都是多情诗人的一厢情愿,十里不同天,本是早就知道的常识啊。
  是否,所有的情感一经理性分析都会黯然失色,生动渐成槁木,鲜活也会苍白,丰富化为虚无,繁华落尽成一梦,一切存在皆是空?
  好在,“情”是可以“不讲理”的,诗歌中才会有“无理而妙”;好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是只需执着沉醉而无需清醒判断的,我们才有超越于现实的精神飞翔。
  在这样的文字里,我们感觉到思想的魅力。写作,是为寻常的日子穿上一件花衣。世界丰富的美,其实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同一片风景,映照出的,是人不同的心灵。这堂课的展示里,有太多这样的示范。这种示范,必然会在听者心中化成一粒种子,引领他们也带着爱意注视这个世界,描绘这个世界。
  三、生活,是语文最好的注释——首古诗的独特教法
  高东生老师执教一节高三诗歌复习课,其中一首诗为唐代诗人钱珝的《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这首诗,质朴清新,大家领会起来比较容易。教师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赏析。“前两句是怎样刻画未展芭蕉形象的?试联系诗句简析之。”在学生的交流探讨之后,回答是这样的:“首句从形状和色泽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一个‘冷’字,写出了未展芭蕉外表的冷峻;‘无烟’二字,写出了其外表的平静端严。”
  这是学生借助《唐诗鉴赏辞典》的帮助得出的答案。老师没有否定。进入到第二个环节,探究“绿蜡”固然形象,但为何是“冷烛”?为何要用“无烟”修饰?“冷峻”和“平静端庄”这样的评价,与整首诗的意境和情趣是否吻合?
  学生继续讨论交流,没有定论。继续翻读《唐诗鉴赏辞典》,辞典中也是模糊地一笔带过,只对“绿蜡干”的“绿”字进行了特别的赏析,认为其新颖别致,但芭蕉叶本来就是翠绿色,这赏析并不令大家信服。
  第三个环节是展示老师拍摄的芭蕉照片,并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芭蕉的形态。可以说,照片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后,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校园里长有几丛芭蕉树,其中一丛,很高大,枝繁叶茂的时候,有一层楼那么高。常常会隔着一扇大玻璃窗从它身旁走过,偶尔会停下来,欣赏它阔大而翠绿的叶。读过钱珝的诗,偶尔也会留意一下那尚未展开的新叶,它紧紧地包裹着自己,果真如烛,如卷起的书札。然而,就是这株我自以为很熟悉的芭蕉,在老师展示的未展芭蕉照片的特写镜头里,却让我大大地吃了一惊。原来,在每个芭蕉卷叶的顶部,都有一段极细极细的黑线一般的茎蔓,缠缠绕绕地,像极了燃烧过的黑色烛芯。再看,即使是完全舒展开的芭蕉叶,那根黑线也依旧存在。大概是因为芭蕉大都生长在某个角落,远远看去,它的叶又过于阔大招摇,抢去了观赏者太多的目光,那根极细小的黑色茎蔓便很少有人会留意到了。而唐代诗人钱珝,当初面对一株芭蕉沉思、吟哦、叹赏,一定是近距离的,也一定是看得极为细致投入的,所以才会有“无烟冷烛”之比。看清了未展芭蕉的真实容颜,诗中的困惑迎刃而解。“绿蜡”,用得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首诗的无穷意趣和比喻的生动形象,在高老师的独特的镜头视角下,一览无余。这堂课的高妙之处,不在于形式,不在于技巧,而在于老师自身对这首诗有认真解读和深层思考,并通过对芭蕉细致的观察找到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高东生老师喜欢用相机定格美的瞬间,用文字表达摄影心路,而那些美的瞬间,常常被同事们拿进课堂,成为语文学习最为别致的注释。我记得他拍摄深秋树木上的最后一片树叶,起名为“秋天遗落的T恤衫”,并配了如下说明:“鹅掌楸,俗名马褂木,冬来秋未远,秋风收走了所有御寒的衣服,唯独遗落了一件夏天的T恤衫,它让人相信,童话就在我们身边。”我也记得他拍摄的雾后的蜘蛛网,起名为“珍珠项链”,并说明道:“一场大雾过后,小树林里到处都缀着珍珠。无所不能的上帝在创作山脉河流这些大作品之余,偶尔也做做让人惊叹的女红。”还有一张是被砍伐掉枝干的树枝,他这样作旁白:“锯断我两只手臂,我就睁开一双愤怒的眼睛。”语文老师自身的眼界、爱好、言行、习惯,其实都在无形之中展现语文的魅力。
  你有趣,世界所以有趣;你有情,生活所以有情;你有思,人生所以饱含意义。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也许,语文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担当着这样的任务,那就是要能在学生的心房播下一粒诗意、思想的种子,让学生在文字中获得精神和心灵的成长,成为一个情趣丰富、善思多思的人,从而能在庸常的岁月里,体味到人生的趣味和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