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828

[ 谢义萍 文选 ]   

让“爱”做主

◇ 谢义萍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要做一个优秀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但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时体现爱心,容易;长期保持爱心,很难;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发展中有明显不足的学生,很难。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充满爱心的教师在语文教育中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沐春风”。
   一、亲其师,信其道
   孩子是孩子世界的国王,孩子是成人世界的贵宾。我们应怀有一颗爱心,用知识教育人,更要用品行影响人。
   我现在所任教的两个重点班的学生,多是通过考核选拔出来的,因此在初一刚入学时有着一种极强的心理优势,曾对于我的教学方法提出不满。听到这一情况,一向以稳健、扎实的风格来教学的我不啻于遭遇“沉重打击”。因为,在之前的学生中,我从未碰到这样的事情。面对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我很是生气,也曾想在课堂上借机发泄一下,但是,最终理智战胜了冲动。冷静下来后,我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审视,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来沟通,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认为不够完善的方面。
   在调查了解后,终于明白了症结所在:与小学相比,中学的课程内容增多了,要求也提升了,一节课的容量很大,这就使得有些学生一时适应不了,以致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根源找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功,于是,在总结往届学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专门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交流,让他们诉说自己的学习烦恼,并给他们一些好的建议,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请来高年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调适方法。这样,学生的思想包袱没有了,学习也有了方向。
   不仅如此,我还利用练笔,习作等方式与学生谈心,交流,彼此坦诚相待。对他们的进步加以鼓励,对不足之处进行指正。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对我的认可程度极大提升。或许,我的教学方法改变并不是很大,但因为我们师生间有了“爱”这一沟通桥梁,语文课堂不再是“沉寂”的,而是充满了生机。在这样的氛围中,我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长足进步,语文课成了我们师生共同的期待。
   二、阅读文本,创设情境感悟爱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激起学生共鸣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我们教读分析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词,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有能力独自感悟。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篇章,应努力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体悟,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一真谛。
   八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敬畏自然》,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人类应对自然抱有敬畏之意。这本是一篇侧重于议论的文章,多数学生对此文的感性认识不深,更不用说体悟“爱”的真谛。记得前一届学生在学习此文时,时值5·12四川大地震之后。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我们共同感受到了自然之力的不可抗拒,大自然确是值得敬畏的。不过,在分析的时候,我又新辟了一个方向,结合此次地震灾难,在带给无数人伤痛的同时,我们也共同见证了无数令人感动的场面。身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的学生也深深感到了身上的一份责任。或许我们不能亲临救灾现场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心愿。因此,我倡议学生们亲手制作祈愿卡,写上自己想说的话。经过短短一天时间,教室的墙壁上就贴满了同学们的心意:一只只千纸鹤,带着同学的祝福,飞起;一张张心形卡记满了同学们真诚的安慰;由纸折的幸运星组成了大大的“5·12”的图形令人永远铭记这一天。而其中有一幅由同学用吹塑纸精心剪贴而成的四川地形图最让人震撼,上面是全班同学的集体签名,还写有醒目的“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大字。
   看着同学们亲手制作的一切,我再一次被感动了。这些孩子不过十四、五岁,或许我们平时看到更多的是他们的“不更世事”,而这一刻,看着他们尚且稚嫩的面庞,我大声说道:“老师为你们而骄傲!”他们懂得爱,他们是爱的践行者。一篇课文,一堂语文课,我想,它的价值已超越了文章本身!
   三、拓展爱的外延,让爱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语文是最富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语文课要使学生越来越善良,懂得爱并且要实践爱。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唱给母亲的歌”。对于母亲的讴歌之辞在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学生从小就读着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路走来。然而,作为知识的学习易于完成,但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感受文学作品中浓浓的母爱之后,将感念母爱的情感化为实际行动呢?
   经过一番设计、准备,我组织了这样的活动:要求学生们对辛劳了一天的母亲说一句:“我爱您,妈妈!”并且给妈妈写一封信,亲自交给母亲,并让母亲看过后写一封回信。课堂上,请同学们来朗读妈妈的回信。当学生们初听这样的要求时,很多人都表示反对。但是,我坚持自己的要求。一星期后,到了该检查结果的时候了,起初,我心里也有些担心,同学们是否都做了?从这样的活动中,他们是否体味到了母亲的辛苦与挚爱?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走进了教室,学生们早已安静等待,除了课本等必需品外,我看到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放着一个信封。学生的眼神也在暗示我:老师,我们准备好了,开始吧!
   可想而知,这一节课是一次爱的升华,是教师、学生、家长间的一次爱的交流。许多学生在读妈妈的信时都是泪眼朦胧的,信中的文句或许不及名家的潇洒,流畅,但那分明是一份份爱子之心的殷切期盼。而由学生来读,这种感受就更为深切了。45分钟的时间太短了,但是,我相信,这短短的45分钟会在学生的心中化作永恒,这种爱的实践会让学生拓展爱的外延,让爱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语文教学在塑造人格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优势,新课标中很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以“爱”为基点来培养学生就能够有效地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融于一体,从而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继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拥有了这样的健康人格,学生对于学业的目标性会更为明确,学习的动力也会相应提升,学习的成效也就显现出来了。因此,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感悟爱,实践爱,使学生“悟”得生活的真谛,做个“有情”之人。只有教师要多“用情”“诱情”,学生才“有情”。总之,投入一份情,付出一份爱,才能收获一串果。让我们共同努力,培植“爱”的土壤,孕育学生的心灵之花。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六中学(010030)
  

让“爱”做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