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社会生活是相应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要扩展到整个生活领域,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旧传统,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就作文而言,材料来源于生活,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对生活再认识的过程。只有投入生活,才能激发写作欲望,让作文有源头活水。因此,作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从生活感受中提炼主题,学生才能写出个性化作文。
一、解放空间,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培养观察习惯和思维品格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教师要敢于突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以自然为课堂,师法古人,从无字句处读书,在山水中作文。让春天的一丛嫩绿,夏天的一瓣花香,秋天的一片落叶,冬天的一粒飞雪,都来触发他们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学生置身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中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产生表达的冲动。这为教师实时实景地指导学生作文,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也为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确定思考角度提供了契机。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教学之后,我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景物,写一篇观察日记。学生受到课文的启发,留心观察时值秋令中的一草一木。有的写山光水色之变,表达了视觉上的发现和美感,有的写秋风秋雨之态,捕捉了它给大自然带来的细微变化。有的写景状物,有的借景抒怀,不仅抓住了自然万物的特点,而且学会了从多角度去描写的方法。学生的观察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就会把握景物的特点,并进行类比联想,会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深化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形成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此以往,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作文也必定会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鲜活充实。
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让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不断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我们常说学生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早过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担心因此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思想情绪,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学生被囿于学校和家庭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见识浅薄。陶行知教育思想启发我们,应该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心田。“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眼观四处: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浏览现今诗歌文章;溜街市农场,察社会万象。耳听八方:听音乐广播,听报告讲座,听街谈巷议,听民谣谚语。广开言路:品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日积月累,何愁写起作文来不下笔千言、文如泉涌?又何愁写出的作文不视野开阔、别具风格?
作文教学既可以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和自然中察观事理,学习表达。也可以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以角色体验情境。根据作文训练要求,相机引进生活题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理性化的思考,练习感情化、艺术化的表达。如在教学《背影》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借鉴朱自清的笔法练习一篇习作。作文指导课上,我将备课中搜集的有关生活中的背影图片和视频,以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城建中工人挥锤拆旧建新的身影,风雨中留守老人骑三轮车送孙辈上学的背影,灯光下老师伏案夜耕的身影,烈日下农民躬身锄地的背影……启发学生:当你看到这样的背影,又有怎样的情感体验?从以上图像或生活中选择最能打动你的一幕,结合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表达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想法。由于有生活做基础,加上范文引路,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习作。
三、做中学,让学生写生活札记,训练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于用统一的模式去框定训练内容,作文方式以命题为主,且不少命题瞄准考试题型,学生为考试而作文,为文而造情,敷衍凑数,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不良的文风。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以我手写我心”,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写生活札记。放手让学生写自己认为值得一写的东西,不限内容和文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要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拓宽他们的信息源,他们的生活体验必将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写出的取材于生活、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肯定比强加于学生的“命意作文”好得多。
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学生也许眼花缭乱,难以理出头绪,不知从何说起;或者察之肤浅,言之泛泛,不得要领,不分主次。教师可适时启发学生,生活中从不缺少色彩,习以为常的地方也有风景,一山一水皆可成诗,一人一事都是文章。同时,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从最关心的人和事开始,注意抓特点,抓典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也可以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活动,布置一些任务,激发学生走进社会,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训练他们的生活感受能力。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对身边的一草一木都留心观察,细细品味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哪怕是一滴雨水、一个小动物、一件小事,只要有所感触,有所体会,都记之入文。久而久之,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整理归类,梳理成集,如人物小记、校园新事、四季风景、乡土人情等等。这对扩大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有裨益,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让作文回归生活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实践。生活是习作的沃土,学生以生活为基础,真实地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就能使作文充满生活情趣。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实际反映生活教育的理念,我们应该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激活境界思考,唤醒生活积淀,用笔去描绘生活的真善美;揭开封闭了的五光十色,突破传统的老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绞尽脑汁却无从下笔的教学束缚;摒弃作文言之无物、说空话、说假话、有口无心,无病呻吟的弊病,写出具有创造力的文章,为当前的作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黄龙学校(23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