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导语的设计: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如果师生不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心理的距离必然会拉大,心灵上实现不了沟通,必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的人,在心理上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自尊、自重。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作为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共离合。在《狼与猎手》的导入环节中,我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并简述理由。一般认为,学生谈自己喜爱猫的温顺、狗的忠实都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也有同学说喜欢老虎的霸气、乌龟的沉稳,我同样给予了充分的赞扬和肯定,只有在平和和宽容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语文学习才会有创造性。
二、内容的设计: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和简单,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终生不弃,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狼与猎手》这篇小说集文学性、人文性于一体,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停留于小说本身,未免有些单调,还应该给学生想像和思维的空间。
在这堂课的内容设计上,我加入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了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同学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在课前,我给同学们介绍了《狼的十大处世哲学》、《狼的团队精神》及另一篇极有人情味的小说《狼》,使学生对狼有了全面的认识,也为理解本文中狼的形象打下了基础。在这一堂课中,我还就“人与环境”的主题加入了关于藏羚羊的内容、歌曲《可可西里》、小说《藏羚羊的跪拜》等,燃起了学生心中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之火。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把习得的内容应用于类似的新的学习情景中去,由课内到课外,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重组和扩大,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
三、教法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和谐美——合作共享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也是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是一种快乐,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孤独的“鲁宾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教法,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在《狼与猎手》的第二个教学环节“畅所欲言”中,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负责分析小说的环境、情节、形象,每大组下又设三个小组展开竞争。在课堂上,各组之间讨论总结,回答问题时各小组互相补充、积极发言,交流各组的学习成果,大家在彼此的发言中对这篇小说有了更深的理解,小说的主题也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作者旨在呼唤良善、尊重生命。在板书时最后出现的一个“平”字,更是给同学们以深刻的印象。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恬美。
四、环节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和谐美——流畅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垒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在《狼与猎手》中,我把主题放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中,围绕这一主线,设计了五个主要环节:一是“导入”,由学生畅谈自己喜爱的动物、看关于藏羚羊的报道,把歌曲《可可西里》引入课堂教学,快速将学生带入课堂意境,烘托气氛;二是“畅所欲言”,分析小说的三要素、主题,以教材为范本,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随后紧承第三个环节“反思人性”,进行扩展阅读——《藏羚羊的跪拜》,将小说的主题加以深化:人与自然的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人应该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平等共荣;第四个环节“心语心愿”自然产生,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画笔表达了心目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课堂气氛达到高潮;最后用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作结,并配以结束语:“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我们了解了很多;要爱护自然的宣传也听到很多;也知道自然界的生物和人类一样有生命,而且生命是平等的。可人类中的一些人要怎样除去这样那样的劣根性,在雕塑自己过程中达到更加的完美,向更文明的人格迈进,将任重而道远。”
整个教学过程相互衔接、步步推进,力求减少和排除矫揉造作与割裂之感,如行水流水,一气呵成。
平等、合作、流畅、丰富,是语文课堂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不可能每堂课都做到最好,但是,如果我们不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教学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并且陶醉于其中。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城县临城镇中学(0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