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813

[ 朱冬梅 文选 ]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 朱冬梅

   真情实感是对中学生作文的最基本要求。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中学生作文抄袭或变相抄袭现象,是与写作训练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形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何在呢?
   一、生活面狭窄,社会实践活动少
   中学课程虽然穿插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但由于初中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无暇走出课本,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很少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原因是家长们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实践,有的家长则没有让孩子实践的想法,认为对孩子学习没有什么帮助。因此,学生头脑中没有任何新材料,空空如也,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教师的写前引导有投机性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辅导”学生这类作文该如何如何,那类作文又该怎样怎样。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让学生背作文是提高写作技能的最快捷方法。这种做法,我也曾做过尝试,但效果往往不理想。特别是中考作文,许多教师都撞不到点子上,不知误了多少宝贵时间。我认为,这种做法,这种心理,不是对学生的素质提高负责,而只是对考分负责;不是对学生的终生负责,而是对自己或学校的名誉负责。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形成了学生不敢相信自己的局面,只有选择“投靠”作文选了。
   另外,部分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不顾作文教学的阶段性,随意找一些习作题目,甚至是以往的中考作文题目,盲目加大习作难度,甚至想一下子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无异于拔苗助长。结果学生力不能及,只好照抄作文,东拼西凑,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作文内容枯燥无味,甚至出现千篇一律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
   三、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许多语文教师受“愉快教育法”的影响,忽视了满足学生写作需要方面的活动,致使许多“悟性”较差的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在低层次徘徊。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文字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无力,缺乏独到的见解。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一篇文章几句话就草草结尾,说明我们在教学时忽视了平时积累的作用。平时积累的词句、文段只可作为参考,学习别人的写法,切记不可直接套用。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把他们自己日常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形成书面材料。掌握了这些第一手资料,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有选择地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从而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通过写日记,学生的作文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少有学生再害怕写作文了。这样,再对学生进行艺术加工方面的培养,就像装扮自己的空间一样,美化自己的作文,学生作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四、作文课未得到充分利用
   作文应是学生写见闻、感受、阐发观点的载体。但是,每周一次的作文课却非常的死板。目前,我们的作文训练还大多以命题作文为主,并且要求与单元教学的体裁特点相吻合,这样,无论学生在这方面有无经历,有无感悟,有无认识,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于是,他们只好拿现成的作文或作文选去迎战,或互抄互摩,形成千篇一律的现象。实际上,这是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放弃了独立思考,一味地为了所谓的形式而去编选内容,甚至有的学生作文不堪入目,漏洞百出。这值得我们深思,需要我们给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不能再老调重弹了。加入新鲜的东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机械被动地完成作业,到积极主动地完成习作,甚至成为一种爱好,一种习惯,那样,我们的作文课就成功了。
   综上四点,我们主张,中学生的作文课堂应是创新的课堂,大胆的改革创新,才能使得作文课富有生机和活力。做到这点,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练好基本功。其中,写对听说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当人们说话时,常常会出现重复、罗嗦、不连贯,句子不通的情况,如果整理成书面语言,就会发现并纠正其中的不当之处。这样,说话人就能用书面语来检验自己的发言,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更简练,更严密,更准确。所以,教师在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对事情的看法,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
   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又一重要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特别是网络的影响遍及千家万户,这些有形无形的周围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行,以至性格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善于观察,得出结论,积累生活素材,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如果不进行观察,思维就无从展开,如果不进行思维,仅凭观察就很难得出结论,可见观察才是认识的基础。
   再次,教师应当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仅做到观察还不够,还应当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千万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那样,自己的观点也就不能鲜明地表达出来,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
   另外,教师在作文写前指导上,千万不可把自己的分析完整的讲给学生。这样,学生习作时,就会不自觉的形成思维定势,就会很自然地套用教师的说法,形成千篇一律的局面,使作文教学陷于被动。更不用说有什么创新理念了。教师只要把题目的要求给学生分析透彻就可以了,至于行文、结构,特别是材料、主题等,教给学生自己处理就行了。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血肉丰满,具有真情实感。
   最后,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培养。教师可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可以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培养兴趣;还可以要从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如参与办黑板报,手抄报,参加作文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校园征文活动,或给亲朋好友写信等。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显示自己的作文能力,让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道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认识到习作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他们就会自觉习作,逐渐养成热爱写作的良好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积极投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才能写出立意高远,文质兼美的文章来。积极引导,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
   总之,指导学生作文,必须从实际入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大胆创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众兴第二初级中学(223700)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