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817

[ 张占先 文选 ]   

不容忽视的作文写前指导

◇ 张占先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弱化了作文“技能训练和素质训练”,只进行大量的“应试训练”,致使作文教学质量下降,导致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作文技能训练和素质训练的过程。学生作文除了靠学生因素外,还要靠教师的正确有效指导——特别是作文的写前指导。那么,作文写前指导的内容应该有哪些呢?高尔基说:“我在提笔写之前,总要给自己提出三个问题:我想写什么,如何写,以及为什么写。”这对我们的作文写前指导具有启发意义。
   一、指导学生写前观察,积累材料——“写什么”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主要原因是没有生活积淀和生活感悟。因为“无米下锅”,所以无话可说,即使勉强下笔也言之无物。思来想去,还是模拟范文,照搬陈旧题材。因此写出的作文缺少新意,使人觉得“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过:“我只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和感觉过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与之常在的东西。”于漪也说过,“要深入生活,心入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因此,在写作文前,必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米下锅”,善于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只有掌握了丰富的材料,才有可能从中提炼出独创新颖的主题,才能筛选出最适合于表现主题的恰当材料。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可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关注热点问题,与时俱进
   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每一时期都有某些热点问题。学生作文要想出新,在选材上不能陈陈相因,必须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当前许多热点的问题,都可拿来为我所用。
   2.捕捉生活细节,从身边寻找写作材料
   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经历的生活,从自己身边寻找写作材料。要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只有把生活中的精彩细节融于笔端,真实的把生活表现出来,才能领略到写作的乐趣,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甜美,才能使文章有新意。很多文学大师,也都注重生活的细节,从自己的身边寻找写作材料。如鲁迅《社戏》中对月下行船情景的描写比较典型:“碧绿的豆麦田地”,水气里的“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景物是视觉所得;“说笑”“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等是听觉所得;“豆麦”“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是嗅觉所获。这些“材料”虽说都是你知我见,但它们是通过不同的感官获取的,这样写就可以让材料入目、入耳、入心。
   我们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慧眼捕捉,熟中亦可取新,发掘新意。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只是我们发掘不够,没有看出它的闪光点而已。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用心感知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有价值“金子”,为作文增光添彩。
   3.旧瓶装新酒,另辟蹊径
   “旧瓶装新酒”,是选材出新的一个好途径。所谓“旧瓶装新酒”就是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式,转换角度,另辟蹊径,发掘一些老素材的新意。即使是陈旧的素材,换个角度去写,也能写出新意。如某生佳作《战胜自己》一文,先从项羽“无法战胜自己”“无法跨越心墙”,说到陶潜的“弃官归隐山林”“战胜了自己”,然后结合生活中感悟,最后点明主旨:“唯有战胜自己心中的心魔,跨越心墙,战胜自卑,迎接自信,在你面前才会升起一轮新的太阳”。
   “反弹琵琶”也可以让选材新意迭出,如以《不走寻常路》为题,有的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叙写去走一条充满坎坷的路,在苦难中历练自我,使自己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二、指导学生构思立意——“如何写”
   指导学生审题、构思、立意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解决“如何写”的问题。教师可作适当指导,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根据题目的要求去具体“排兵布阵”。比如指导学生写《一次成功的喜悦》时,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审题:
   第一, “喜悦”在这里是中心词,它表明文章所写的应该是使自己“高兴、喜悦”的事情。
   第二,喜悦的原因是“成功”。生活中有不同的追求,就会有不同的成功,然而“奋斗——成功——喜悦”的模式是一样的,要写出这一层的关系。
   审题之后,再指导学生构思立意:
   第一,当我得知自己的成功时,“我”实在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
   第二,“我”知道这成功是来之不易的,它让“我”付出了许多辛勤的汗水。
   第三,回忆自己奋斗过程,其中的挫折和感受,要写得具体而生动。
   第四,这成功的喜悦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通过这样生动而具体的描写,文章的立意自然水到渠成。
   一篇文章,如何在构思上下功夫呢?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 “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写文章最忌讳平铺直叙,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设置悬念,运用倒叙,铺垫蓄势,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合和误会等。这样,就有可能把看似平淡的生活故事,写得曲折有致,形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如某生佳作《偶然中,我嗅到了“芬芳”》,作者先“抑”上一笔,写对坐在自己旁边吃早饭、满身汗臭味的农民工叔叔的不满;后写这位叔叔追着把“我”落在餐馆的包送还,“我”非常感动,这是“扬”。这样的构思,形成情感的波澜,产生曲折美,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为什么写”
   兴趣是变学生作文“要我写”为“我要写”的一种好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学生有一种不写不快的感觉。可以说,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兴奋剂,能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想象联想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提高作文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与生活脱节,与学生的思想脱节,与思维训练、发展程度脱节。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必须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手。生活是写作唯一的“源头活水”,一旦“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思想的火花就会迸射出耀眼的光芒,内心激情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笔端。
   只有兴趣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作文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必须经过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因此通过训练养成习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中学(234200)

不容忽视的作文写前指导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