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801

[ 朱华云 文选 ]   

柔软和坚硬的结合体

◇ 朱华云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以下引文除特殊标注外均出自鲁迅先生的《雪》)的确,在那“滋润美艳”中,我们也不难看到那“如包藏火焰的大雾”的雪在“无边的狂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在升腾、旋转,最终成为精魂。不得不说,这“滋润美艳”和“如粉”、“如沙”正好契合了鲁迅灵魂中的柔软和坚硬。
   一、鲁迅灵魂的“柔软”
   看那“滋润美艳”。“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青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字眼,犹如春天一样,如“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是的,春天要来了,还在“隐约”中,但它已预示了生命力的旺盛,更不用说那份青春的美丽和活力。鲁迅将我们带到了江南,那有着他美好记忆和向往的江南,看那山茶、梅花、杂草、蜜蜂和蝴蝶,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江南世界;看那血红、深黄的江南,如此丰富多彩;蜜蜂的忙碌、蝴蝶似乎曾飞过。还有那似像非像的雪罗汉,它似乎也在雪中笑了。我们不难想象,当鲁迅先生在北方(《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适时鲁迅在北平)的小屋内,点着一支烟卷,透过带格的玻璃窗,他穿越了时光和空间的限制,思维回到了童年,那南国的春天。闰土又带他去瓜地里守夜、迅哥儿似乎又重新在雪中支起簸箕捕捉小鸟了。于是,南国的雪成了“滋润美艳”了,那冰雪覆盖下的“三味书屋”、那趣味横生的“百草园”,还有晚上在被子里听着阿长妈妈讲的《山海经》。此时的鲁迅,不再是那“以笔为枪”的战士,而是一个充满了温情、童真、率性和稚气的孩子,他也多想就那么的回到南国的故乡,回到久违的童年,再去塑塑雪罗汉,再看那蜜蜂的嗡嗡、蝴蝶的翩然。但现实终归是现实,童年犹如梦一样只能珍藏起来,更多的是硝烟带着的悲剧来充斥了生活。鲁迅先生也只能借着那烟卷,在飞着雪的夜晚,围着小小的炉火,深深地吸一口,让烟雾化作一个童年的梦想,让它在空中凝结、逐渐飘散,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
   的确,南国的雪有太多的“滋润美艳”,有太多的回忆和美好。它让我们在那个不屈的、倔强的、顽强的灵魂背后发现了他柔软的一面。这不是鲁迅先生一个人的美好回忆,更是当时所有国人的美好回忆,在面对列强的“狗和中国人不得入内”的牌子下,这个“滋润美艳”只能变得“不幸”,像那雪罗汉一样,在晴天被一点点的消融,甚至是嘴角上的胭脂也浸到了泥土中。
   鲁迅先生灵魂里的“柔软”浸润着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最渴求的希望。
   二、鲁迅灵魂的“坚硬”
   看那“如粉”、“如沙”的“朔方的雪”。诚然,南国的“滋润美艳”的雪让我们看到了鲁迅灵魂柔软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那不屈和倔强的战斗者的英姿。“但是”一个逆转,让我们从“美好”中回到了现实,残酷的摆在面前的现实,“我”失去了美好的“童年”,难道还能让更多的人失去美好的“童年”吗?鲁迅先生做了否定的回答。因为那些美丽的回忆已经在炮火中失去了原有的本色,只能是短暂的,流失着,只有化作“包藏火焰的大雾”,以顽强而不可抑制的力量在“无边的狂野上”和“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才是“朔方雪”的个性。鲁迅先生犹如一粒被风吹离了家园的种子,命运注定他要在漂泊中战斗,于是,在那“晴天之下”,他“蓬勃地奋飞”,因为他是一个战士,一个勇敢的斗士。那“绵密和潮湿的雨死了”,死在“日光灿灿”中,化作“白色的精魂”。不得不说,北方的雪和鲁迅的性格犹如“天生一对”,面对“狂野的无边”、“天宇的凛冽”,以顽强的、毫不畏惧的、绝不屈服的斗志来对峙着。
   黄蓓佳在《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中称“只能是这样,别无选择”。确实,当面对国仇家恨时,鲁迅先生别无选择,只有挺起胸膛,拿起枪杆,在敌人面前勇敢地说“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个呼声不只是属于高尔基的,也不只属于鲁迅的,而是属于整个中国和世界人民的。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这种欢呼,……特别听得刺耳。……但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他变了,变得不再留恋过去,也不再希冀以医来救国,他需要让“雨”死去,化作“精魂”来“旋转”、“升腾”。鲁迅是孤独的,在孤独中,他想到了“死”,正是因为“死”,让他获得了重生。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斗士在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心路历程后的毅然决然,他“不屈地飞舞”,正是向着那“滋润美艳”而做出的“脱胎”的决定。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凝聚成了一个“柔软”而“坚硬”的结合体——鲁迅,也象征了千千万万为了曾经的美好而不屈战斗的斗士。
   三、柔软与坚硬的结合体
   鲁迅先生的性格是复杂的,但同时又是清晰的,爱国是其性格的主线。在《雪》中,我们可以从对比中略看出一二。
   首先是“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有着“处子般肌肤”的青春和美丽,而“朔方的雪”则“如粉”多了几许细腻、“如沙”多了几分干燥。写“南方的雪”的“滋润美艳”正是为表现“朔方的雪”的“旋转”、“飞舞”而做的铺垫。其次,是“南国的雪”和“暖国的雨”的对比,鲁迅先生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单调吗?与“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相比,这个“单调”就成了“朔方的雪”的优越了,这其中不也蕴含了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吗?
   再说详略之比,作者说“南国的雪”,从“隐约”的到来到“消融”,从杂草到蜜蜂,外加和谐的一家人堆“雪罗汉”,无不投射着和谐之美;而这美却无法长久,于是,“朔方的雪”变得短暂、急促而节奏鲜明。不再有颜色的绚丽、不再有孩子的嬉戏,而是“如粉、如沙”、“屋上、地上、枯草上”、“蓬勃、旋转、升腾”,一字字铿锵有力、一句句斩钉截铁。是的,战斗本就是容不得缠绵的,为何还要像“极壮健的处子的肌肤”的柔软呢?取而代之的是“决不粘连”,哪怕是“火的温热”、“晴天之下”也依旧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去战斗、去倔强、去孤独、去死掉、去化为精魂。《雪》就是在对比中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平静走向热烈,由柔软走向坚强的,也正是这个“走向”,让鲁迅为我们“呐喊”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呼声。
   透过《雪》,让我们看到了鲁迅性格的两面,《雪》更多寄托的是鲁迅灵魂的投射。每次读《雪》,带给我们的不是冷艳而是火热,这种火热正是鲁迅先生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是鲁迅先生战斗精神的体现。
   鲁迅是“孤独的伟大的战士”,从“暖国的雨”到“南国的雪”到“朔方的雪”是他人生的体验和经历的投射,更是寄托了鲁迅先生灵魂深处对祖国的炙热的爱。我喜欢《雪》,更喜欢鲁迅先生,因为他是“国人的精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215134)

柔软和坚硬的结合体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