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绕过日日行走的拐角,忽然发现眼前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花海,或是一位许久不见的朋友;抑或在没有带伞的时候遭遇“东边日出西边雨”……它们在我们最没有防备的时刻到来,让我们在一瞬间体味欣喜、惊讶、失落……我们无法预设自己的人生,于是就在不知不觉中,与四季不期而遇,与青春不期而遇。正是这一份不期而遇,撩拨着我们的心绪,充实了我们的人生。
生活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也就被春夏秋冬各异的性格刻上了不同的痕迹。中国文化似乎更重视春与秋,古人诗文中流淌不息的伤春悲秋主题,已成为我们精神血脉的一部分,而夏与冬则相对被忽视了。不只是中国作家,“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所谓“秋高气爽”,诚非虚言。“苦夏”这个词,我们都并不陌生。这个酷热的季节,是动植物生命力最旺盛的时节,郁郁葱葱的树木,漫山遍野中点缀着斑斑点点的色彩,各种昆虫四散活动;可这实在是个让人汗流浃背的时节,就连知了都在一声一声地叫着“热死了”。幼时并不觉得酷暑漫长难熬,成年后却常埋怨夏日的炎热和漫长,冯骥才先生说得不错,“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这苦夏的“苦”字也包涵着我们所经历的挫折乃至苦难。这份不期而遇的人生的“苦夏”,却磨砺出了冯先生在夏天写作力加倍旺盛的反常习惯,这成为他最重要的财富。
青春是我们必经的,同时也是不期而遇的。豆蔻年华,本是无甚忧虑的日子,这青春该来未来的时光,快乐中夹杂着些许伤感。青春正如一扇虚掩的门,等待着我们去推开。在这懵懵懂懂的年岁,走过了整日玩耍嬉戏的小时候,脑海中装着那些还在身边或者已经分开的伙伴,以及和他们一同度过的童年时光。这些都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可惜再也无法回去。于是,就在这“少年不识愁滋味”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小作者写出了我们刚刚撞见青春的一份淡淡的忧伤,文字溢满属于青春的丝丝缕缕的情绪,自然而真实。
青春悄悄开始,我们不知道,正如不知道它何时会离开。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面对这一份不期而遇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