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544

[ 王绪泽 文选 ]   

行走在自由博爱之路的“敲钟人”

◇ 王绪泽

  七年级《巍巍中山陵》: 仁者始终在各个时代无声潜入。
  
  遥望钟山,山如其名,一座巨钟顺着山势斜卧在天地之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长眠于此。遥想当年,孙中山先生引进西方民主的火种,燃起了辛亥革命的烈火,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而创建了民主共和国。遵照先生遗愿,他去世后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
  《巍巍中山陵》这篇说明文运用优美的语言及多种说明方法,按照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从地理环境、陵园建筑、陵墓主人三个角度,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巍巍”二字,既说明了钟山的险峻高大、建筑陵园的开阔雄伟,更暗合了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功伟绩。可以说,文章达到了形与神的完美融合。
  一、钟山巍峨,方明其志 “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度约3千米”“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相互映衬”。文章开篇追本溯源介绍其地理位置,并描摹全貌。海拔高度,点明其高;峰石陡崖,突出其险;松柏草莽,谓之其秀。措辞精确,极尽能事描绘了“鲜丽”“和谐”之景,以及些许“残存的断垣残壁”给人带来的厚重的历史感。如此钟灵毓秀,怪不得中山先生有身后葬于此的愿望。
  二、建筑庄严,彰显其绩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隐于山林之间。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的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窿顶,就像是一颗溜圆的钟摆锤。中山陵是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当时的主导思想是歌颂孙中山生前业绩,宣扬他的理想,唤起民众为反抗压迫、拯救国家和民族而奋斗,所以用了“自由钟”的形状,作为象征。
  陵墓入口处即为花岗岩石牌坊,上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个金字。沿着墓道前行至陵门,青色琉璃瓦象征苍天,寓意暗合门额上孙中山先生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字。再进即到碑亭,一块高约8米的碑石正面刻着“中华民国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镏金大字,背面无碑文,皆因先生的思想和丰功伟绩非文字所能概括。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台阶392级,8个平台。攀登如此多的台阶颇为艰难,但是当大家走完这段石阶以后,定能体会孙中山先生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殷切之情。登上最高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祭堂有三个拱门,门额上分别写有“民族”“民权”“民生”。祭堂门楣上刻有“天地正气”四字,堂内塑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生动逼真。进入堂后墓门,便是圆形墓室,有一块先生的汉白玉卧像,面容和蔼可亲,一身正气。
  站在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景色壮丽阔大,建筑庄严肃穆,背依巍巍钟山,耳听阵阵松涛,一代伟人终于在此平静下来,浩然正气与天地同存。
  三、人格伟大,永存其情 中山陵的建筑物上多用孙中山先生的生前手笔“博爱”、“天下为公”、《建国大纲》等内容。孙先生认为,“博爱”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孙中山先生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爱人类、爱和平、爱国家和爱民族作为追求的目标。如今,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和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
  在自由博爱的路上,流逝的仅仅是时间本身,“敲钟人”的精神从来没有倦怠和被遗忘,仁者始终在各个时代无声地潜入。
  
  课文背后的故事: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葬事筹备处随即向海内外公开征求陵墓设计图案。当时年仅31岁、名不见经传的吕彦直,在报名应征后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参照紫金山地形,用两个多月绘制出设计图案,被评为首奖,轰动一时。1927年,由吕彦直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又在28份中外建筑师应征设计方案中夺魁。然而,到1929年,就在自己呕心沥血的中山陵工程即将竣工之时,这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却在上海不幸去世,年仅35岁。

行走在自由博爱之路的“敲钟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