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启示
相传,施耐庵在写《水浒传》时就构思好,自己应当在哪几个章节描写打虎的故事,比如解珍、解宝兄弟二人猎虎,比如黑旋风李逵沂岭杀虎,再比如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等等。但同时,施耐庵又觉得,要描写好打虎是有难度的,毕竟他连老虎的吼声都没听过,这可如何是好?缺少了有声有色的描写,这几节文字就无法做到栩栩如生。
于是,施耐庵为了了解老虎的生活习性,不顾危险,多次赶去人烟稀少、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老林里。他爬到大树上,长时间地观察老虎行走、猎物、扑食的一举一动。同时,他还访问过很多有经验的猎户,向他们了解猎虎以及与猛虎搏斗的情况,最终把《水浒传》中的打虎故事写得活灵活现。
施耐庵是一位非常严肃认真的作家,他的写作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不闻虎声,如何打虎?写作也一样,它是一种有声有色的创作活动,如果把“声”写好了,相信文章也能出“色”!
听风耳语
◎ 江苏省扬州中学树人文学社 何楷文
我开始行走在城市最古老的地方,一步又一步,仿佛要去阅尽它的沧桑,却迷失了方向,只好且听,且寻。于是,密密匝匝的风声耳语在耳畔里响开了。
在我最孤独的季节里,起——风——了。
风声一次又一次回响在城市浑浊的空气里,来来往往。我听出风的不满,也听出了耳语中它是个诡异的夜行者。风声时轻时重,时远时近,时浓时淡。或许风亦向往在阳光下享受安逸,可是,本性粗鲁的它定下了行走的路线,白日里的风已化成了柔和,只有在深夜,才会有它刚强诡异、行色匆匆的影子。它迷失于孤独的夜晚,可以消逝,却不可以停下。然而,它也只能沉默,等待时间去消化心中的苦果。一夜一世,风在耳语,我在听。希望初升的朝阳,可以将它慢慢化尽。
风似乎吹光了力气,伴着阳光,成长为少年。
轻风拂面,声音便细柔多了,没有了嚎叫的孤独,多了些诚实稳重,但毕竟也是年少轻狂,目中包含对万物的淡漠。我听见了青涩却还带有孩子腔的声调,在独自成曲,令人悄然沉醉。这时风已长成少年,摇摆于青春之间,跨过成长的独木桥。它能否走向成熟,完成蜕变,又能否摆脱孤独寂寞的背影,真正成功?年少轻狂,以为有着花不完的岁月,便有资本停滞不前、虚度时日。但也不能完全是无所事事,听乐,观星,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季节。趁着还年轻,与时间较一较劲,与自己比一比力量。当一切风声化为宁静,少年也再没有耗费的理由,于是去尝一尝千军万马突围的味道。
风声静了心,安了魂,便静谧得出了神。
日光的升起,耳语中的少年狂也消去了,结出盛夏的果实。这下,风声亦成了晓风残月,便又如水般轻盈,迸发出夏季顽强的活力。“生机”已彻底融入风语中了,风化作一池春水的皱褶,微波泛起。它是夏季里的生命力,旺盛如盛夏中的平静,对万物的一切变化不慌不忙,声音也有序协调起来了,有了小桥流水的精致,有了花前月下的恬静,有了“带月荷锄归”的安逸。此时的风声,已是最成熟的典范了。
风声的孤寂、狂妄、成熟、惋然……一系列的蜕变,一系列的成长,像步步人生,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风声耳语,低迷得快使人沉默,但其中的酸甜苦辣,不是简简单单上心头的。那么,我的人生又要在耳语中的哪一章节起航?
似乎是,起——风——了……
漫步在古老的城市,风随意地吹着,只是风声随着作者的心境而不断变化,“宁静”“突围”“孤寂”“成熟”,仿佛风可以读懂作者的心。本文赋予“风”各种不同的“声音”,融情于“声” ,增添了文章的魅力。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方不虚此生耳。”张潮《幽梦影》中如此描述听“声”之乐趣。确实如此,人是在有声世界中生活的,一生一世也离不开“声音”。
鸟啼蝉鸣狗吠声,雨滴泉流松涛声,欢歌笑语读书声,自然界、人世间,万籁有声,声声入耳。然而“声音”无形无影,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声音”的描写比其他事物的描写似乎要更难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如何将“声音”描绘出来,让你笔下的文字有声有色呢?善于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作者,巧用多姿多彩的方法把“声音”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如闻其声,余音绕梁。
1. 描述——引发联想,激发想象
采用描述的手法引导读者运用生活经验去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而感悟到其描写的声音,这也是描写声音常用的手法。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中有一段对“雷声”的描述,让你想象到那狂风暴雨的情景,耳边似乎听到了隆隆的雷声: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再如王蒙先生《在声音的世界里》中将风格迥异的戏曲唱声表现得淋漓酣畅:
河南坠子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小大姐的白话。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痴如醉。
具体细腻的描述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于是,荧屏上、舞台上、生活中听到过的“河南坠子”与“河北梆子”迥然不同的唱声便会在你的耳际萦绕。
2. 摹拟——惟妙惟肖,如闻其声
巧用拟声词来摹绘声音是运用最广泛也最常见的方法。何立伟的《白色鸟》中用“格格格格”描绘两少年纯真的笑声,用“嘶嘶嘶嘶”描绘蝉鸣声,用“嗡嗡嘤嘤”来描绘蜂鸣声,用“咚”摹拟石头落水的声音。江口涣的《鹤群翔空》中用“哦—哦—哦”摹绘鹤群翔空时发出的啼声,用“飕”描绘苍鹰急速翻飞似箭冲进鹤群时发出的响声。沈石溪的《斑羚飞渡》里用“咩—咩”来摹拟斑羚羊的叫声。
3. 比喻——生动具体,亲切可感
恰到好处地运用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来描绘声音,让人从形象生动的比喻中品味到作者笔下所写的声音。简《夏之绝句》中写道: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虫鸣及蝉唱的歌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又如惊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顷刻间,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蝉声亦有甜美温柔如夜的语言的时候,那该是情歌吧……
这段栩栩如生的比喻让人真切感受到作者笔下所描写的声音。又如《在声音的世界里》中作者炉火纯青地运用了一组“博喻”:“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如春潮,如月华,如鲜花灿烂,如水银泻地。” 钢琴协奏曲中乐声的轻重快慢、急缓高低通过“春潮”“月华” “鲜花灿烂”“水银泻地”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去感悟,从而思之得之。如此写“声”的确妙不可言。
4. 通感——赋声以形,历历可见
声本无形,而巧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可将人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形容或比喻沟通起来。高明的作者在写声时往往巧用此方法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刘鹗《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里就运用了通感手法描绘王小玉演唱的美妙歌声: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这里,先以吃人参果的“味觉”感受来描绘其歌声的悦耳动听,再用浑身畅快的“触觉”来表现歌声之美妙令人心旷神怡,接着又用钢丝抛入天际的“视觉”描绘音调之高令人叹为观止。用通感描绘声音化无形为有形,让人可见、可触、可感、可品,如此写声怎不让人拍案叫绝?
5. 烘托——侧面绘声,如临其境
描写听众的反应,渲染场面气氛,从侧面来描绘“声音”是写声的又一手法。如《明湖居听书》中写王小玉演唱完时,就用了“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的描写,从侧面写出歌声的美妙绝伦。接着又写台下听众的议论:
……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词之妙。每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
这段以听众的感受烘托了小玉之歌声是何等美妙,何等悦耳。
侧面描写声音有如“回音壁”,把所描写的声音反射出来,让读者从“回音”里品味到其声,这种间接写声的艺术效果往往是直接描写所难以替代的。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声音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以“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
期待着你的精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