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7期 ID: 151513

[ 张雪扬 文选 ]   

大学语文审美情趣培养探微

◇ 张雪扬

  内容摘要:在大学语文中进行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既是上好该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它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为配合大学语文审美情趣培养目标,教学中应进行相应教学手段改革。
  关键词:大学语文 审美 情趣 教学手段
  
  大学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功能与价值的延伸和升华,同时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目前我国传统大学语文教育模式是重知识传授而轻情感教育,教学偏重于知识概念的讲授,而在审美、情感、意志、责任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只获得枯燥的知识,缺乏对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美感、责任感、情感等体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行为上显得孤独、冷漠,对社会,对集体,甚至对亲人朋友,他们缺乏基本的友爱之情,表现出狭隘和自私。因情感缺失而引发的生命悲剧日益增多,这些悲剧提醒我们在高校开展情感教育刻不容缓。
  在大学语文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对生活怀有美好的信念,提升对社会和他人关注的热情,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大学语文课程所选作品应关注情感、美善,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展示显性情感因素,将作品情感迁移给学生,使学生在激情涌动的心态中,领会作品中的情思意蕴,学会诗意地生活,提高语文能力。
  
   第一,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突显其精神气质与个性的差异,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活学活用,为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供终极审美视角,加深其文化含量。
  (1)突显文学作品中道德主体的生命力量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只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人文知识,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广博知识的熏陶,审美情趣的培养,达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心志的锤炼,最终升华自我。
  (2)引领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诗意的生活
  在生活中,美的感受能使人精神愉快,而愉快的生活又使人感到幸福。通过美感、愉快感、幸福感的培养与熏陶,学生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意义。如讲述唐代张若虚诗歌《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看到全诗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升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以一种诗一般的意境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美感渗透,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味多彩、健康的人生。
  (3)加强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灵净化的功能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
  
   第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情感是指与人的需要相联系的社会性心理机制,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是人类创造力量的源泉。情感教育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既是一种客观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体验,是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洋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的一种教学。大学语文教学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教育,它在高校人文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责无旁贷的义务。大学语文有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质素,能使学生在欣赏中受情感力量的推动,潜移默化地走向完善,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的灌注,文学作品是作家心血的凝成,因此,在大学语文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既是上好该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
  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的命运、情感。爱的情感、人道主义情怀就是文学的精神。文学的情感教育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以情育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人的健康情感,使人成为具有人道主义情怀的有“情”之人,成为内心世界丰富、有情趣、懂得爱、善解人意的人。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个性化处理问题,比如在讲授《诗经·兼葭》时,可以播放《在水一方》音乐,那凄婉、抒情的歌声,叩动人的心弦,流淌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该诗的朦胧意境,引发无限遐想。教师应充分展示情感因素,以情传情,以情激情,让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意、所阐发的道理,撞击学生的心坎,使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学习和思考,并在激情涌动而神思飞扬的心态中,领会作品中的情思意蕴,使之相互交融激荡,发生强烈共鸣。
  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还包括很多方面,要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发挥情感的正功能,抑制情感的负功能,必须始终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手段改革
  
   为配合大学语文审美情趣培养目标,教学中应进行相应教学手段改革。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增知启智”,更在于“陶情冶性、净化心灵、育德导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认知因素,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道德规范。教学手段改革主要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有体系的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探讨问题,从学习到钻研,实现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目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些功能和优势,也可以进一步优化、整合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亚莉.《大学语文与情感教育》.现代语文.2006年第9期.
  [2]钱理群.《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湖北教育.2001年第5期.
  [3]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张雪扬,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大学语文审美情趣培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