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80后作家童喜喜在新作《影之翼》中,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艺术的想象融入一系列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之中,以童话故事的方式为儿童读者讲述了南京大屠杀那段触目惊心的历史,努力让历史真正在孩子的生命中鲜活起来,并让他们在欢喜与泪水中领悟到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这部作品中,她如此立足于孩子的思维角度来观照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正是出自这位80后作家对历史、社会与生命的深刻责任感。
关键词:《影之翼》 80后作家 儿童文学 历史
“在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来是最大的小偷。”这是电影《岁月神偷》里的一句台词。每个时代的人,不分国界,不分种族,都在用生命谱写着人类的历史篇章。随着岁月的流逝,历史的车轮重重地碾过,曾经的风云变幻真正能在孩子们的心弦上留下几道印记?时间风化了历史的风貌,岁月偷走了历史最鲜活丰满的一面。如何留住历史的记忆并且使其代代相传?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孩子,怎样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传递历史的记忆?正如作者童喜喜所说,“儿童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她恰到好处地掌握了这一条儿童文学的创作理路,所作的小说《影之翼》将沉重的历史事件融入欢快的童话故事之中,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历史在孩子的生命中鲜活起来。
《影之翼》的故事情节是由孩子们的好奇与疑问串联而成的。许多孩子多想插着翅膀在梦中飞翔,多想在阳光下问问地上和自己形状相同的影子是否也有生命,多想知道那一刻不停的时间到底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或许孩子们只能在真正为他们而作的童话中才能够找到答案,即便那答案也是如气泡般五彩缤纷却一触即破的幻想:作者童喜喜让影子变成主人公的朋友,使影子变成翅膀带着孩子在城市和乡村的天空自由翱翔,让记忆变成一个个有形的结,连时间也能够用一个闹钟似的炉子来控制……这些神奇飘渺的东西在作者的笔下被生动地具象化。小读者们可以透过生动的文字,在想象力所构造出的奇幻世界里自由体验他们所好奇的事物,徜徉于童话中的幻想世界。
小说的开端轻快无比,阳光的午后小主人公们相遇,一环又一环的情节接连展开,让小读者先被神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然后渐渐走入历史的沉重,跟随作者思维的理路,去探询、拷问现代人灵魂深处的遗忘和麻木。小说中,当听到影子大头和爸爸提到南京大屠杀,主人公王杰这样想过:“‘南京大屠杀’,其实这个字眼我并不陌生。从电视、报纸上,从老师嘴里都曾听说过,但我从没太在意,也没觉得历史上的事情和自己有什么联系。”[1]可能大部分的孩子和王杰一样,他们都没有真正考虑过历史与他们自身的关系,以及学习历史的真正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远去的历史事件的色彩与生命被时间无情地泯灭,孩子们无法真正地了解在历史舞台上演过的一幕幕真实的悲剧究竟给国人带来多少代价与启示。不只是孩子,即使是现下大多数的成年人,又有多少人能够说清楚那一段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然而,历史不容忘记。小说中,当父亲直观地用数字形容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三十万遇难同胞是六百个操场上人的数量,并告诉他日本人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认罪时,王杰那句“我恨日本!”“我恨日本人!”[2]的反应,应该是大部分儿童的共同反应。孩子幼小而柔软的心灵头一次直观地想象生灵涂炭的惨烈场面,巨大的悲伤与同情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涌动。极端的民族主义并不可取,纵然孩子们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狭隘的民族主义,但在他们激情甚至偏激的热血中,沸腾着稚嫩却暴戾的复仇的潮涌。同时,小说中的影子王国正在蓄意一次复仇,这样屠杀日本人偿命的复仇方式似乎是孩子们惯常思维中化解仇恨的第一选择。此时,作者在准确地抓住了孩子们的这种思维特性后,便借用父亲的角色告诉孩子们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应当承担罪责,而且也只有少部分的人否定和篡改历史,不愿悔改。“我们真正要恨的,不是日本,不是日本人,甚至也不是日本士兵,而是侵略战争和法西斯暴行。”[3]我们纵然不可以忘却历史,但并不意味对于这段民族仇恨必须血债血还,而应当用历史的经验与启示照亮现实与未来的路途,让那些悲痛的记忆化作历史的尘埃,而努力使悲剧不再重演。这的确是童喜喜对于历史理性思考的结果,不过在通过父亲的角色传递给小读者时,加入“少数右翼势利和激进分子”等超出孩子理解范围的概念,以及对日本和国内南京大屠杀研究人士姓名的一一列举,都不免有些说教的意味。
童喜喜的这篇小说将童话与沉重的历史相联系,小说的末尾她仍然用童话中的神奇意象——啪嗒花与时间炉来化解仇恨,使作品的教育意义得到升华。因同情影子大头的悲惨身世而留下的泪珠,竟然在大头的身上变成了美丽的啪嗒花,它能够拯救大头无家可归的灵魂,而使他真正忘却仇恨而回归灵魂的安定之所。这神奇的场面,表现的正是作者寄托于作品之中包含人道主义的理想:化解仇恨的方式并不是直接以残忍的杀戮来报复,无穷尽的杀戮只能酿造更多惨痛的悲剧;每个人都应当牢记南京大屠杀那段悲惨的历史,将自己的悲伤与同情化作理性的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未来,这样才能够真正让那些被屠杀的人们的灵魂安息。当大头得救后,他没有被欢喜的氛围淹没,而是理智地想到时间炉中燃烧和酝酿着复仇的计划,他勇敢地飞去关闭时间炉,而自己也随着时间炉的爆炸而灰飞烟灭。大头愿意牺牲自己去拯救那些将被无辜杀戮的日本人,他抱着时间炉时如红日般光辉的身影,也体现了作者自己对历史宿怨宽阔的胸怀与高尚的气度。此时此刻,或许童喜喜已经找到了避免普遍存在于儿童文学中的说教意味的方法,她真正地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艺术的想象融入一系列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之中。因而,在读过这部作品后,孩子们并没有在枯燥无味的说教中被动接受正确的历史思维,而是在泪水中主动领悟到童喜喜的良苦用心。
有评论者将“80后”作家的创作题材大致分为了三种类型,即对个人的“奇幻体验”、“孤独迷惘体验”以及“伤感叛逆体验”的书写。“从某种意义上说,‘80后文学’其实是自我存在的一种扩张。但是将这种自我存在中的孤独体验仅仅停留在感性的程度,那么‘80后文学’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不能有更大的突破。”[4]这个可以称之为“80后”文学的致命缺陷来源于他们对自我的高度关注,注重对于个性体验的书写而忽略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然而,童喜喜的这部作品在此意义上脱颖而出。从表面上看,《影之翼》是向儿童读者演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其实作品隐含着作者抵达人性深度的三重谴责:对那些不肯悔改甚至泯灭历史事实的日本人进行谴责,对中国现下僵化的历史教学方式与效果的谴责,还有对现代人的麻木与遗忘的谴责。这无疑是这部作品成就的关键,它包含了这位“80后”作家对于历史与现实泣血的思考。小说以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以及离奇经历为主线、并融入自己对于历史深刻的理性反思,传达给小读者完全不同于教科书的历史记忆。童喜喜这位“80后”作家紧紧把握住了儿童的心理、思维的特性,一方面致力于让那些不可忘记的惨痛历史进入孩子们的生命,另一方面又告诉孩子们,使他们懂得历史的真相与正确对待历史的方法。可见,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她真正地立足于孩子的思维角度来观照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而对于那些成年读者来说,《影之翼》也以生动童真的情节脉络与语言风格,翻动了成年读者的“记忆结”,唤醒了他们的童年回忆、以及对于历史的深度思考。童喜喜曾一度钻进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之中,对那段历史进行了一番深度的研究与思考,并将这些思考投入儿童文学创作,正是出于她自身对历史、对社会(主要是对儿童教育事业)、更是对生命与自我的深刻责任感。
注释:
[1]童喜喜,《影之翼》,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61页。
[2]童喜喜,《影之翼》,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62页。
[3]童喜喜,《影之翼》,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163页。
[4]张海华,《迷惘在豆蔻年华的寂寞青春——“80后文学”创作探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6期。
郭昱晨,武汉大学文学院2010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