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7期 ID: 151535

[ 方舒 文选 ]   

在作文教学中巧用学生的积极心理

◇ 方舒

  内容摘要:一般的写作教学过程包括命题、指导、评改三个部分。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教导孩子如何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
  关键词:命题 指导 评改
  
  一般的写作教学过程包括命题、指导、评改三个部分。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教导孩子如何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这样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命题——引发情感,激活想象。
  
  当学生面对不同的作文命题时,我发现他们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一种是兴趣高涨,文思泉涌;另一种是思路闭塞,毫无冲动。所以,此时,如何设计作文命题不只是语文教学问题了,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钻到学生心里出题”“教者命题,题目所含学生心所能思”“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题目才符合学生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创作冲动呢?如何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在作文命题时,我们要尽量考虑到这些心理因素,,尽量使题目新、奇、巧、活。所以作文命题时,不必那么庄重严肃,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去出题,让学生也刻板地照题规规矩矩地作文,生活中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启示,一个波澜,一种表情,均可作为我们的命题依据。例如:《妈妈的爱》、《永远难忘的事》等这类命题,既陈旧又概括,学生能够想到的题材无非是妈妈为自己做饭,生病时妈妈送自己去医院;朋友之间产生矛盾,又如何和好,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事情……这样的作文如果文笔不错的学生还可以写得生动,如果文笔一般的学生来写,文章就变得很俗了。所以,在命题时,我更多地注重题目对于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向,更多地注重学生感情的宣泄,让他们看到题目,马上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例如:《妈妈笑了》,学生会立刻想到:妈妈在什么时候笑了?为什么笑了?与我有关吗?《如果灾难来临》,学生看到题目,不仅会联想到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灾害事件,而且细心的孩子会从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发掘人性的美好,从而选定题材进行构思。
  中学生亦较喜欢那些具有争辩性、质疑性的作文题,如《学生该不该经商》、《老师莫下海》等。这些题目可引发学生互相争辩,打“笔墨官司”,既可活跃他们的思想,增强他们争辩是非的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也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如果命题符合了学生心理,是学生想说的心里话,他们又有切身感受和体验,易打开他们联想的屏幕,使那些美好难忘的镜头重现笔端。正如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所以好的作文命题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语言形式上,都应该唤起学生的美感,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引发创作冲动。
  
  二.指导——巧设情境,诱发动机。
  
  教师的指导,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情境,把作文训练变成合乎写作规律的过程。如果经过教师指导,学生思维活跃了,他们个个不仅思如泉涌,那么写作文不仅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且其作文能力必定有所进步。如何巧设情境呢?首先,像阅读教学一样,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例如:在指导《如果灾难来临》写作时,我会用课件幻灯出一些灾难的图片,配上比较的低沉的音乐,将学生引入到一片狼藉、消沉压抑的情境中来,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灾难来临时的痛苦……这样的情境创设,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对孩子产生了震慑和影响,只要有心灵触动的,就一定有话可说。其次,指导内容上要有所讲究,力求“精”,不要面面俱到地讲写作知识,而要抓住要害,有针对性,比如说,一节课侧重一个要点(开头、结尾、修辞……),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踏踏实实地掌握并运用,自行分析,自行思考,自行作文。另外,指导方法上要灵活多变,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比如说,可以利用组内交流、讨论、全班辩论的形式来进行指导。有一次,我在作文指导前,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辩论《学历和能力哪个重要》,学生自行分为正反两组,正方支持学历重要,反方支持能力重要。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双方都针对“学历”和“能力”进行了阐释,进而顺藤摸瓜,找到击倒对方的关键。整个课堂不仅活跃,而且充满着激情。决定胜负不是关键,学生由此摩擦出的知识的火花才是关键!之后,他们带着还未消逝的激情,构思自己的文章,效果超出预想。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而言,启发他们思考的最好媒体是他们自己发言,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的效果,远远胜过其他方式。因此,组织课堂讨论,把传统课堂的信息单向传递交为多向传递,使学生在讨论中,在多种信息的作用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异常活跃的思维,还不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这种特定氛围的情绪感染,使多数学生已经是“材源广开,不写不快了”。
  
  三.评改——以鼓励为原则,多种评改方式。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人在取得进步并对更高的目标“有盼头”的时候,会更加努力,产生前进的更大的内驱力。作为教师,应设法使学生获得这种成功感。批改的过程中,要尽量挖掘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并写出中肯、醒目、赏识性的意见。因为小小的成功,会使学生从中感到升腾的喜悦,精神的满足。这种喜悦与满足反过来又成为作文的动机,不断地自觉愉快地去自我追求,自我实现。
  作文讲评过程中,要面向全班同学,不要只着眼少数几个,而使大多数同学产生逆反心理,觉得作文只是少数几个同学的事,其他同学只不过是陪衬而已,从而自暴自弃,消极对抗。老师讲评涉及面要广,要照顾到中等水平的大多数,使每个同学觉得自己在老师心目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从而增加自信,不断努力。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坚持鼓励性原则的前提下,老师一定要进行面对面的讲评,也就是说,在全班范围内讲评过后,还有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面对面地知道,这样的效果往往比课堂讲评更好也更实在,教师也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内心,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思维动向,进行更好的命题工作。
  从命题、指导、讲评又回到命题,这样一个又一个轮回,相信进步的不只有学生,还有教师本身!只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能够充分认识到心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多审视学生的心理空间,多疏理他们的情绪,就能使教学有明确的导向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切实地帮助学生把作文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
  
  方舒,广东珠海第九中学教师。

在作文教学中巧用学生的积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