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教学时发现,人教版必修3《师说》练习一设题和答案不尽完善,提出与同行商榷。
该课练习一题目是:“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按照题目的理解就是《师说》的论点是“逐步推出”的,言下之意就是论点在本段末。而通常的观点是论点为首句,即“古之学者必有师”。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第二册21课)《教师教学用书》“内容分析”就明确表述:“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本文的中心论点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就带出,‘学者必有师”’。如此看来,设题就令人费解了。
再看《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参考答案”:“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答案似乎更令人费解,“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不是论点?如是论点,题目近乎荒谬(题目要回答“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而不是“怎样逐步论证论点的”),答题显然矛盾;如不是论点(只能是“论题”了),答题应明确提出论点是什么。同时,“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句从语法上说也缺少宾语中心词。
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师说》“课文研讨”中的“整体把握”相关分析是:“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这个分析,同练习答案比较,只是明确表述第一段提出“中心论题”,让我们觉得是在有意回避“论点”的问题。
那么《师说》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师说》一文围绕论题提出了三个分论点,分别置于三个段子之首,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师”,三个分论点支撑着中心论点,这个论点就是:欲求无惑必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