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0期 ID: 147574

[ 张华新 文选 ]   

一节预设外的语文课

◇ 张华新

  事件回放——
  
  去年的某天下午第二节课,是学校整个语文教研组的听课活动,听的正是我的语文课。之前,为了准备这节讲读课,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与其他几位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把这一节课上好。原因有二:一是我对此篇课文比较熟悉,讲过多次,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授课水平;二是还邀请了上级领导来指导。
  那天下午上第一节课时,天空忽然阴了下来,像是要下雨的样子。“甭管他,蓄积好情绪上好下一节课!”我心里默念着。下第一节课后。我就早早地来到教室,学生知道有老师听课,也是情绪高昂。随着上课的铃声,我走进教室,迈上讲台,投入到自己早已预设好的程序中。大约过了10分钟,天气突变,天昏地暗,教室里变得黑暗下来。这时,学生坐不住了,都歪着头去看外面的天气情况。有的还小声地惊叫起来,连坐在教室里听课的老师也把心思转移到外面的天气上去了。“这该死的沙尘暴,早不来晚不来,咋就偏偏这个时候来了?”我有些着急,看着窗外尘土飞扬的天空,听着沙粒打在窗玻璃上的“啪啪声”,面对着教室里有些乱的情形,再把课讲下去是不可能的了。怎么办?我陷入无奈中。哎!既然课上不下去了,何不换个内容呢?想到这里。我马上有了思路,对!就把这一节改为作文体验课。对于沙尘暴,学生通过影视和文章虽有所了解,或许根本没有亲眼见过。何不现在就让他们仔细地观察体验一下,事后写篇文章呢?想到此,我大声地说:“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校正在经受着沙尘暴的袭击,沙尘暴到底是咋样的?现在就请大家找个恰当的位置,仔细观察一下吧,注意运用多种感官体验,但不能走出教室。过后我们就以‘沙尘暴’为话题写篇日记可以吗?”我的话还没有讲完,呼啦一下,学生纷纷奔向窗口、门口,透过玻璃观察外面的沙尘暴,听课的老师也离开座位同学生一起透过门窗,感受着沙尘暴的侵袭。
  就这样,我的一节讲读课被可恶的沙尘暴搅黄了,不得不更改了教学内容。下课铃响后,我宣布了下课,很多学生还沉浸在沙尘暴中……
  事后我把学生的日记收齐,仔细地批阅了一下,真是收效颇丰:日记的字数多了,一般都在四百字以上;内容丰富了,有写沙尘暴来时的天空变化的,有写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的,有推断沙尘暴的成因的,有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还有个学生写了感谢老师给他观察沙尘暴的机会的。角度各异,景意融会。
  
  课后反思——
  
  1 语文课的模式需要不需要。在新课改下,教改鲜花处处盛开,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固有的模式来教呢?我想未必。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其选材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文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师生水平,不同的欣赏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必然不同,其上课的安排也会因人、因事、因时不同。像我的这一节课,本身是作为讲读课做了充分准备的。严格按讲读课的模式设计的流程,可偏偏歪打正着,被沙尘暴“搅”成了作文指导课,而且指导的“老师”竟然是大自然。
  2 学生的写作怎么指导。学生的作文问题是长期以来老师们比较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感觉是最费力不讨好的事。现在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加强了对作文的测试,不言而喻指导学生写出好作文尤为重要。可每次作文让老师满意的好作文又有多少呢?细想一下原因,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不是太少了,作文课上老师的“指导”是不是太空洞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无米之炊,巧妇难为。
  3 语文课的对象是谁。开设语文课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是听课的老师。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任务,不能把听课老师放在重要位置。可眼下又有几位老师不去关注听课老师的存在呢?怕听课老师批评这批评那而忘了自己的任务,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致表演课盛行。
  4 必须重视语文资源的开发。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人教版)中每一册的《写在前面》中都有这样一句话:“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确实,生活处处皆语文。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囚于校园,困于教材,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体验大部分来自于文本。如果我们在利用课堂很好地学习、理解、消化这些课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或将语文的学习引向生活,或对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加以开发,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那么,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无疑会有所增强,语文的“悟性”也会大大提高。
  5 语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上每一节语文课,没有准备不行,不进行预设不行。对于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学生水平、可能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法等等都要进行预设,打有准备之仗,才有可能取胜,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即使这样,由于语文课的特点,突发事件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丰富的教学智慧,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灵活机智地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感言——
  
  社会的开放性、信息化决定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系统。就语文教学而言,有必要对校内外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文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把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节预设外的语文课

  •  / 谢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