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0期 ID: 147564

[ 许昌良 文选 ]   

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身体隐喻

◇ 许昌良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耳畔常常响起铮铮强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的第一要素或日核心要素是什么?首当关注的是人身体的健全。可是,在控制性的学校场域当中,教育与身体始终是一对矛盾,学生的身体往往会作为被遮避、被规训、被贱视和被惩罚的对象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身体的舒服总是作为懒惰的象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等,身体无疑成了被施虐的对象。什么“吃苦教育”、“挫折教育”,身体成了被所有文化、教育打造的对象,许多教育规章、要求都指向学生的身体,形成对人的自然生命的压制和克服。这种身体的隐喻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本文以语文教学为例对此进行讨论。
  我国传统教学以接受为主要特征,古人读书(教书)强调读、诵、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就是最好的例证。语文学习除了眼、口、脑等器官的参与之外,身体的大部分处于隐蔽的状态,学习几乎全部发生在“颈部以上”。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课程评价仍停留在认知层面,即以考试成绩论优劣,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状态的演进。
  
  “君子动口不动手”——被遗蔽的双手
  
  读议昌明,写字式微。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兴起,学生动手写字教育受到很大的冲击。小学情况尚好,而上了初中以后,学生写字的水平几乎停滞不前,即使到大学毕业,字仍是小学毕业时的水平。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学业压力大,大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所有时间,无暇练字;另一方面,字的重要性无疑被淡出人们的视野。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之根。写好汉字本是华夏子孙学习母语、传承中华灿烂文化的第一要务。
  让我们先来审视一下汉字。汉字的形象性与抽象性兼具,以形表义又以形表音,能促进人脑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根据语文心理学的研究,大脑对汉字的认识与操作,有两套不同的编码方式:一种是声音编码方式,即对视觉呈现的字形,先要通过语音处理,然后才能达到对字义的理解,其神经通道是:视区——角区——听区——运动区,这种编码方式属于大脑左半球的功能;另一种形态编码方式,即从字形直接到达字义的理解,中间不经过语音环节,其神经通道是:视区——角区——运动区,这种编码方式属于大脑右半球的功能。认识汉字,大脑两半球是协同活动的,表现出大脑两半球的合作分工,而识字与写字密不可分,因此写字有利于充分发掘大脑潜力,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得到协调发展。
  由心理学家对上海的一组中美儿童进行的智力测验表明,中国儿童得分在12个测试项目中有7个项目比美国高,有2项低于美国儿童。中国儿童在算术、词汇及图像概念3项上得分最高。研究人员把中国儿童获得高分的原因部分归功于他们在中国方块字体使用方面的训练。由于大多数汉字的形声规律,使学习汉字者形成一种独特而有益的思维模式。中国儿童丰富的词汇与3000个常用汉字可以组成40000至50000个词。中国大部分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人的智力发展。
  “君子动口不动手”,消减了写字的意识。加之网络普及以后带来的网络语言简约化,是对汉语言文化的弃舍,汉语言文化传承遭遇“沙漏”,后果是严重的。
  此外,课程教学中阅读教学占主导地位,教学的主要行为方式也多是以“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等口脑运动方式为主,而“写一写”、“画一画”、“做一做”很鲜见。古人读私塾,不但人人写得一手好字,而且诗词歌赋出口成章;而今的孩子学语文,语文素养没见提高,字写得马马虎虎,近视率还居高不下。我们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如果说写字还受到“重视”,那么其更为严重的状态是罚抄作业和大量的机械练习,写字被演化成为手部的简单机械动作,罚抄的内容失去了任何的教育意义。
  
  正襟危坐——被限制的话语方式
  
  当下。语文教学形态分为五种: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除语文综合性学习,其他学习方式都是正襟危坐,以眼、口、脑等器官参与为主要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占据语文学习的大部分课时,而阅读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就是读读、议议、悟悟。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身体几乎处于静态,下位子板演、表演展示,那也是偶尔为之,并且是优秀学生的事,与大部分学生几乎无关。语文是极富人文情怀的课程,不是单靠读、议、背诵等口脑活动就可以达到目标的。它有着复杂的心智背景。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过程有着六种原理操作:发现、识别、认同、组建、扩展、记忆。这些内化的动作,构成了阅读大脑黑箱的奥秘。而这又需要创设阅读情境,进行模拟生活的语言实践,在师生、同伴互动中实现。因此,课堂应打破传统的“秧田型”座位形态,代之以小组为单位“马蹄形”或“万向流动型”座位形态,广泛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包括下位子、或坐或站、演一演、练一练、唱一唱、跳一跳、做一做、舞一舞等多种方式,在身体参与中感受一下,体验一番,获取真切的体验,这必然又会加深理解、感悟、记忆,激发好奇、探究的兴趣,同时解放了身心,愉悦了情感,这是语文学习必要的话语方式。笔者曾在山东杜郎口中学见到一位老师教学《社戏》的课堂情景:
  老师刚说课题,班里就炸开了锅。
  生:老师,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预习到的关于作者的情况。
  生:我还整理了关于鲁迅的一些名言。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生:鲁迅先生有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给同学们朗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自嘲》……
  全班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可是,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课堂上却是少之又少,老师在传统教学惯性之中不能自拔。总是“顺其自然”或“理所当然”地采取灌输式、死记硬背的方式“重复昨天的故事”。正如许多学校把“静”字写在校园、教室一样,似乎“静静地”是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静态的身体行为、单调的话语方式带来的后果必然是情感的封闭和创造性的泯灭。
  
  一样的板鸭——被漠视的个体性和个体差异性
  
  为什么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学条件、同样的教育内容,产生的教育结果却是不同的。教育中个体的身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人情感、情绪、体验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的个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由此我们可以解释,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这种不同不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变异出现的,教师往往把这种不同归之于学生个人的因素,如学生的智力问题、努力程度、已有基础或家庭因素等等。殊不知,教育的个体差异性不 仅应该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而且也应该成为教育的结果。通过学校教育以及其他的社会化过程,最终结果并不是指向人的整齐划一性,而是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给不同的个体提供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学校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也不存在脱离学生具体差异性的纯粹的教育。教育总是基于人的生存而发生的,同人对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与认识是息息相关的。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完人,脱离社会的圣人,而是培养具有生命意义和生存智慧的人。因此,教育应当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育成为“有人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场域中,许多老师所见的差异往往就是学生考分的不同。差异并非当作了教育的目标和资源,而是千方百计地要“抹平”这些差异,让他们达到“一样高的水平”。所有要求背诵的都要会背,所有的生字要会默写,作文都要写得文通句顺、富有真情实感。许多学生为什么厌弃语文,那就是老师拔高了学习的要求,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把语文学得优秀,而事实上通过努力又无法达到,于是就消减了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可能性。严重的,其实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把学生的身体作为惩罚的对象,采取大量地罚抄作业、罚站、逐出教室等羞辱身体的行为。最终的结局,培养的是只会记忆、机械学习而缺乏情感、个性的“板鸭”。
  
  两脚书橱——被剥夺的语文生活权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倡导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实践、语文交际、校内外的生活体验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生活权力。而长期以来,由于“以分数论英雄”的传统评价瓶颈一直未能突破,学生长期被封闭在教室那一狭小的空间,除了读书、背书、写作以外,别无新颖的方式。被封闭的是身体,被压抑的是心灵,是探究的精神和团队意识,是创新的勇气。即使是节假日,学生也是被无休止的、铺天盖地名目繁多的练习题所覆盖而无法自拔。迫于分数的压力和“安全”的考虑,学校、教师也不敢把学生带到工厂、农村、机关去参观、访问、考察、实践。新课程实施以后,课程目标明确分段提出要组织各类活动,如第四学段(7~9年级):①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②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③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厕、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④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可是学校往往是“挂羊头卖狗肉”,“有标不依”,“有表不行”,使学生局限于书斋,读死书,死读书,无法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语文的营养。脱离生活带来的是眼界狭小、心胸局促,探究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难以提高,“圈养”的学习方式造就了大批的“考试的机器”,“人形鹦鹉,两脚书橱”也就成了必然的产物。
  解放人的思想,必须先解放人的身体。道德的语文教育应当让隐喻的身体凸显出来,着眼对人的自然生命的关怀。在对个体差异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让身体从后台走向前台,张扬人的自然生命,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得以形成与发展。

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身体隐喻

  •  / 谢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