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10期 ID: 147556

  

从教学目标的实现谈语文知识的缺失

◇ 张汝辉 石福强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知识有“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描述。然而这种提法的两个背景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一是这里的“语文知识”多指那些繁琐、陈旧、静态的语文知识,二是语文教学现状陷入了对上述语文知识的琐碎的分析。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忽略了这一背景,把“不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扩大为对语文知识的忽略。
  下面拿具体的案例来分析这个问题。大多数教师在讲《荷塘月色》时,会把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层: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能力层:通过感受文章的意境和语言,学会鉴赏抒情散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
  从这些目标的设置来看,执教者是想从新课标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本文论述的问题,我们重点分析知识层和能力层。
  首先,这些教学目标没有一个专业性的术语对其所要达到的程度进行合理的细化。“品味语言”以及“鉴赏抒情散文”只是既笼统又玄虚的说法。
  其次,它没有针对性地对《荷塘月色》这一篇散文进行文本上的分析。“品味语言”恐怕是每一篇课文都需要的。
  再次,能力的形成缺少层级性。像“鉴赏抒情散文”恐怕一个学期都难以达到,这一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学目标的笼统玄虚,还会导致一个更加恶劣的结果——每个老师根据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课上得五花八门。
  新加坡国立大学朱纯深博士曾作为读者“体验”过一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妨转引其中的一小片段:“第三段的话语意义有两层:首先在于它除了过渡的句子之外,是文中直接宣泄胸臆的惟一成段的文字,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个‘反高潮’或‘突降’的模式,这种模式犹如赋格曲的主题一样,再接下去的一些段落的关键部分多次地重复和扩展。”
  “话语意义”、“反高潮”、“突降”、“赋格曲”等专业性知识术语的出现,一方面使语文教学目标得以具体而恰当的表述,这样使教学者明晰地围绕这一目标去组织教学,而不是根据具体的一篇文章,每次都需自己去揣摩到底教什么内容。
  另一方面,这些知识性术语的出现,使学生对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能给以清晰地规范,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迁移,而不是仅仅得到“如何品味语言”这些大而空的一团乱糟糟的东西。
  再有,这些知识性术语进入到了具体的文章内部,而不是仅仅笼统地停留在如语言等文章的外部,停留在分析“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荷叶上”的“泻”字有什么好处等零敲碎打。
  最后一点是,这些知识并没有停留于对文章的静态的分析(比如引用有什么好处),而是把作品看成了一个动态的写作过程。“反高潮”、“突降”准确地反映了作者的心理变化,真实地再现了写作过程,而这些术语把动态的写作过程加以固定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迁移和运用。
  从这个教学实例中不难看到,我们的教学不仅存在语文知识的严重缺失,而且因此还导致了语文教学目标表达含混且难以实现。
  况且,即使语文知识有着清晰的概念内涵,我们在传授这些语文知识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甚至本身就是错误的。不妨举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 《项链》:给这篇课文加一个结尾。
  2 《孔雀东南飞》:如果你是刘兰芝。你该怎么办?
  3 《罗密欧与朱丽叶》:你同意罗朱双双殉情而死吗?
  4 《六国论》:你认为苏洵说的正确吗?
  这种所谓的批判性阅读造成的后果有二:
  第一,造成了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而使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当然,笔者并不反对这种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的的阅读教学)。
  第二,程序性差,学生因缺少细致而具体的指导,很难对自己的目标及思维进程进行监控和反省。这种方法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凭空想象,甚至因缺乏程序上的指导而近于胡思乱想(即使是奇思妙想也未必就能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
  第三,缺乏梯度性、专业性评价。教师最后的评价只能以“每位学生想的都不错”而结束。
  而到底什么是批判性的阅读,怎样才能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恐怕教师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们不妨看一看国外关于批判性阅读的程序性知识:
  1 区别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2 找出错误的比喻,这种错误是由比较项目之间缺乏可比较性造成的。
  3 找出因没有考虑各种可能性而导致的错误的两分法。
  4 找出没有充分证据的结论。
  5 判断前提的准确性,如确定是否应做出结论。
  6 识别自相矛盾的地方。
  7 识别不相干的地方。
  8 识别过分的强调事物的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做法。
  这些关于“批判性阅读”的知识不仅具体、操作性强,而且是从众多的语言现象里面归纳总结出来的,它脱离了具体的文本而存在(不像我们的语文知识对每篇具体的课文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规律性极强,能够很快地进行迁移。
  离开了这种程序性知识的支撑,无论问题设计得多么精巧(其实过去我们一直试图在教学设计上找到突破),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还是一团糟。
  所以语文知识的厘定、规范在当下的语文教学当中应该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新的课程标准有“不苛意追求知识的系统与完整”的描述而放弃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研究。

从教学目标的实现谈语文知识的缺失

  •  / 谢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