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我国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著作,也是研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它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深刻的生存哲理历来为人们称道。难怪无论哪家出版社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学生开始接触古文时开首编入的文言篇且,都有《论语》选文。人教版初级中学《语文》第一册选有《(论语)十则》,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选有《(论语)十则》,苏教新课标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选有《<论语)八则》;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选人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高一《文言读本》上册在诵读课文中选人了《(论语)十则》,复读课文中又列了《(论语)六则》。由此可见,《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然而,由于《论语》众所周知的语录体特点,以及两千年前的语言与今天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那种简约的章节片段式、言语对话式、学生笔记式的缺少足够语境和上下文关联性的文词语句,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这多少对《论语》精神的传承会产生一些影响。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对《论语》的理解照本宣科之余尝不时存在疑虑。多次搜读诸家注文,亦不得解,这里不妨妄加推断,谈些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大家。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译为:“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能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切磋学问)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虽说《论语》上下文关联性不强,但这三句话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片段,毋庸置疑地有着内在的联系。孔子绝不会在讲课的时候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只是学生在记录孔子讲课的语言时,省去了说话的语境,择其要而记之罢了。如果按照上述翻译。各句子之间的联系显然不强,特别是后一句与前两句毫不关联。怎么能正给学生讲学习了知识,能适时复习是快乐的事,又冷不丁地说有远方的朋友来是高兴的事,忽然又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呢?不了解怎么能成朋友?这肯定不符合孔子话语的原意。
这里有一个“知”字的理解问题,这是理解这则孔子语录的关键所在。此处的“知”不应是“了解、理解、熟悉、知道”之类的意思,而应按通假字“智”来理解,即“聪明”之意。这样,后一句的理解就和绝大多数教学参考的翻译大相径庭了,但却更有利于整个文段的贯通。这样细品起来,这段孔子向学生阐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时说的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说:“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能适时复习(练习运用)。也是愉快的事。(学习的时候)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学习、交流、探讨问题)同样是有乐趣的事。(一起学习探求学问的)人即使(其中)有愚笨反应慢的我们也不埋怨嫌弃他,这是君子的风格。”这样一来,这三句话就统摄在了孔子给学生讲解“学习问题”这个大语境之中了,又能很好地把“亦”的意味表达了出来。同时,“知”作通假字“智”讲,更符合语境,这种用法又在《论语》中不乏例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其中一例。
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教学用书》译为:“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和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这种理解似乎从语言上能说通,从情理上却勉强。因为为师是—个大课题,仅仅能从“复习旧的知识并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和发现”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未免做老师的标准太低太单一了些。况且,孔子这样的大儒对“为师”的理解决不仅仅局限于此。
这种理解的关键问题是对“温故”与“知新”关系的处理上有偏差。“温故”与“知新”是并列关系,这是理解这则孔子语录的根本点。二者既有复习旧知识、巩固旧知识,从中有新体会、新收获的这层意思,又有完全意义上的接受、获取新知识的“知新”这层意思。不然,知识就无法发展、丰富和更新,人就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怎么能“为师”呢?怎么能“传道、授业、解惑”呢?揣摩玩味之余,窃以为将这句话这样理解或许更接近本真,那就是:孔子说:“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从中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并不断接受和吸取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市面上堆积如山的教辅大都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把这句话译为:“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种文本解读,让人困惑的是,怎么能将“知之乎”译为“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呢?有的译者则直接将其译为“知与不知的道理”或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曾翻阅多家译本,多次细读上下文,比对推敲,总也产生不了与之相似或接近的认识。比较来比较去,还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文言读本》上册的注解“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最让人觉得靠谱。“诲女知之乎”不就是“教导你的知识(东西)懂得(记住、明白)了吗?”关键是对第一个“知”字的理解,这里应理解为“懂得、知道、记住、明白”之意。这样。这句话就可译为:孔子说:“子路,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聪明智慧。”这种译解就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了。
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各种教辅用书大多译为:“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这三方面)对我来说有什么呢?”
这一则是谈孔子严于律己和为师的条件。就文句本身的语意来说,上述译文已基本说清楚了。关键是课本对“何有于我哉”的注解:“对我来说有什么呀?意思是说,这三件事对我都不难。”这显然极为不妥,问题就出在把这个设问句作反诘句来理解了。孔子及其儒家之道极为推崇谦和之道。而这样的解释把“何有”解为“有何难”,就把这句话译成了“这些事情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也就是说,这几个方面对孔子来说没任何困难,他都能做到。这显然不是孔子的谦虚之词。这则孔子语录出自《述而篇》,而《述而篇》恰恰多记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本章所说的三个方面如果不是圣人是很难全部做到或做好的,孔子对自己尚觉不敢当,因而他问学生:“这三个方面哪一样我能有呢?”足见其谦而又谦了。人教版《古代散文选》上册、兰大版谢席珍《论语新解》对这句话的注译就比较精当。这样,这则孔子语录翻译为: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这三件事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一样呢?”
这些是笔者教学中的一点不成熟的体悟,是自己的一些臆断,或许谬之千里。但是,问题不辩不明,也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