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224

[ 陈正君 文选 ]   

三点导读

◇ 陈正君

  姜点赏析
  滑,古读作gu。流利,润滑。稽,停,留止。滑稽,形容圆转自如。滑稽者,语其言辞流利,正言若反,思维敏捷,后世用为诙谐幽默之意。《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疑滞,人奠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盛赞淳于髡、优孟、优旃滑稽之徒“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淳于髡献鹊于楚”就是一例。
  一是笑点多。出使一国只为献鹄,刚出城门就丢了“国宝”,托空笼往见一国之君,令鹄出笼饮水,殿上作欲刺腹绞颈之死状,楚王听而盲善,不辨真假,假话连篇而得信名赐财,可笑者七也,篇幅精短,却生动可感,让人欢笑之余领略到淳于髡的机智和太史公的笔法。
  二是合于道。鹄亡信存,道在言中。淳于髡“不忍鹄的饥渴,让它出来喝水”,仁也;“想要刺腹绞颈而死”,勇也;“担心别人非议楚王”,忠也;“不愿另外买类似的鸟来代替”,信也;“痛心齐、楚两国之间的通使断绝”,义也;“服罪”、“领罚”,诚也。如此,谁还会治他的罪呢?淳于髡不愧是“滑稽”第一,字字珠玑,句句有理,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三是能解纷。战国时代,烽烟四起,外交尤为重要。淳于髡出使楚国,意欲用美丽的天鹅来取悦楚王使两国永修信睦。他托空笼往见楚王,慷慨陈辞,不仅解失鹄之困,也让楚王看到齐王重信之德,并对两国的和平友好关系更加有信心。丰厚的赏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淳于髡超额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四是形象显。太史公笔下的人物往往形象鲜明,性格突出,极富艺术感染力。邑门失鹄、造诈辞、得厚赏是略写,而殿上陈述,其时必短,却写得最繁。又若闻其语,足见其态。言“不忍”时必伤感,“刺腹绞颈”求死时必决绝,恐王遭非议必慷慨,言“不信而欺王”必难过,两国不通必痛心,叩头受罪必流涕。以一鹄使楚而不见辱,齐王用之;以一番诈辞取悦于君,楚王信之。这也是对淳于髡智、勇、信的有力烘托。
  难点指津
  “滑稽”一词的古义与今义并不全同。古义有多义性,屈原在《楚辞·卜居》中使用它带着贬义,有圆滑谄媚的意思;司马迁在《滑稽列传》里使用它带着褒义,有能言善辩,善用双关、隐喻、反语、婉曲等修辞手法的意思。这两种意义与今义都不尽相同,但叉都有语义发展上的相承关系。
  《滑稽列传》中关于淳于髡的故事还有三则,如“一鸣惊人”“仰天大笑”“酒极则乱”,运用“隐语”向齐王进谏。他这样做,还是借喻讽谏,参与政治。其微言妙喻富有哲理,是稷下之学宝贵的思想财富。“失鹄诈辞,取信于楚”是否有欺骗之嫌?其诈辞又有何“隐语”?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并赞淳于髡的隐语“岂不亦伟哉!”能用滑稽之微言惊醒王治、救国之急、止王之恶,甚至用诈辞来换得两国的信任,应该是解纷求全的良策。因此,我们不能用简单的道德判断来评价处于纷繁复杂的战国时代的应急言行。淳于髡献鹄中的隐语可以理解为仁义忠信诚勇,是两国世代友好的根本。
  考点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道飞其鹄(
  )
  ②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
  ③多相类者(
  )
  ④叩头受罪大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②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
  3.试根据本文内容谈一谈如何看待淳于髡的语言艺术。

三点导读
目录

  •  / 曾卓
  •  / 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