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当我经过晨练的老人身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来的清澈明亮的声音总是萦绕耳畔,这种声音让我感觉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但当我每一天习惯性地登录网页,打开微博,上面的声音又会迅速把我拉入一个看似残酷的现实世界。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不同的生活感受源于不同的声音,小同的声音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纽约时报》曾对“佛山小悦悦”事件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国所有的传统价值观已经被抛弃,现在只剩下物质的饥渴(maleri alistjchungar)”,国内媒体也纷纷发出“小悦悦不该死,该死的是她的父母”“中国人已经没有了良知”的愤怒与无奈。当然,责骂声中也夹杂着同情与反思的声音。、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只要是人类,就会有同情心”;孟子曰:“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我们不相信在这个经受了两千余年儒家“仁爱”价值观熏陶的国度,竟如此缺少爱、怜悯与人道关怀。“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少数媒体发出r“希望小悦悦事件能唤起人们爱心”的声音。或许,在当今社会我们缺少的不是道德的良知,而仅仅是迈出这一步的勇气。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面达人”的箴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怕惹祸上身没有勇气去帮助他人,那这个社会将不会和谐运转,文明的链条也必将断裂。
身处当代多元化社会,我们不应忽视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莺要角色。媒体的声音是强大的,在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左派的运动中,媒体发出的不同声音直接导致了学生运动进程的变化和社会政治的变迁;同样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北方的民众通过媒体发出的声音认识到南方黑人的生活处境,进而推动了整个国家关于消除种族歧视的司法改革;而在中国,媒体在“李昌奎”案中直接扮演了改变最后判决的“大法官“。
《新周刊》主编肖锋曾写过“要让社会的空气更湿润一些”,町无论是出于商业利益还是抒一己之怀,很多媒体发出的声音总好似一片愁云,遮天蔽口,不是“最窝囊的丈夫”就是“最成功的骗子”。《激荡三十年》的作者吴晓波在微博上感慨:“当今的中国,似乎人人都受伤,都被剥夺,俱自感为失败者,这是一个充满了失败感的盛世。”《南方周末》总编江艺平发表寄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现在,我们虽不奢求这种声音多么地振聋发聩,但至少能给人稍许力量,助人前行。
未来不可预测,现实茫然尤措,那我们不妨听听历史上的声音,从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到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乎”,冉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我们都可以听出巾国传统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关怀苍生,忧劳兴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深重责仟感。Hr能这种声音刘于当今的中国有些乌托邦了,不过正如英国童话家王尔德所言:“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丝毫不值得一瞥的,因为它遗忘了一个国度,而人文主义总在那里登陆。”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我电想说,中国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国家,只因它造就了今天的我。我们相信当今媒怵的声音最富魅力的时刻,就是在把握事实的前提下使人们放下仇恨,拾起宽容,让人们从心底忠诚于善良的信念和光明的人性,用多样化的声音完成推动社会文明进程、推动社会思想解放的责任!这科一声音蕴含的磁性和力量,才为我们的行为赋予了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