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3212

[ 韦存和 文选 ]   

促进高效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 韦存和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饱受社会各界诟病,某晚报甚至在专题讨论中公开批评语文教学误尽苍生。作为一位从事语文教学20多年的教师,我自然无法认同这种多少有些危言耸听的说法。可我却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状况,尤其是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忽视学生的积累与提升,放羊式的课堂自由随意散漫,总是在原地兜着圈圈,初中生写不出像样的记叙文,高年级作文不如低年级作文的现象比比皆是。新课程的实施呼唤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走出低效徘徊的泥沼,建构高效作文教学显得尤为迫切。那么如何建构高效的作文教学呢?笔者愿以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为例,将自己多年的摸索与探究奉献出来,以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和进一步的思考。
  
  一.确定合理目标,构建发展层级,是高效作文教学的迫切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应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不少老师在解读这段文字时,误以为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作文要求较低,于是大呼中考作文阅卷对学生责之过苛。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仔细研读上述两个“能”,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对一个初中生作文的要求既包含了思维水平的要求——“明确”以及关注生活透视生活提炼生活(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又包括了表达的要求——“具体”、“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一般认为是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和语言顺畅。虽然这样的要求不同于读者对作家创作的期待,但要说这一要求怎么低法还真说不上。可以说这个要求还是非常符合当前初中学生作文实际的,将其定位为初中作文训练的基本目标也是合理的。
  目标确定了,我们就应该思考构建相应的作文能力发展层级。笔者认为:就初中而言,可以建立起基础性训练(七年级)、体验性训练(八年级)、感悟性训练(九年级)三个层级,分若干个专题引领学生渐入作文佳境。
  学生升入七年级,首先要进行作文的基础性训练。这是学生作文水平上台阶的基石,是教师引领学生入格的过程。教师可根据作文构成的基本要素,设计多个训练专题,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叙事结构”、“抒情议论”等,重在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构成、基本表达、基本技巧,从而具备作文的基本能力,打好初中作文的基础。
  在此前提下,可以对八年级学生进行作文的体验性训练。要求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把握生活流向,再现生活。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除了表达与表现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的系统训练,形成对生活保持关注对他人保持关切的习惯,并能用心表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对生活的真实表达就是作文。
  九年级学生有了两年初中学习的铺垫,又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抉择,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关注内心。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感悟性作文训练,应该是恰如其时的。不妨以“成长”为主线,以“心灵历程的展示”为重点,通过系列化训练,培养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增进他们的独特感悟和智慧表达,使他们的文章体现成长的真实与张力,做到做人与作文同行,作文伴生命成长。
  
  二.唤醒写作意识,丰富学生积累,是高效作文教学的现实基础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学生把作文看成一种令人头疼的常规作业,消极应付。语文老师应该高屋建瓴地指导写作,唤醒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要抓住三个切入点:1.动情。要在触发学生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把对生活对自然对他人的感恩的心态升华为写作的冲动与激情。2.激趣。要把生活的趣味转化为写作的情趣,让学生在情趣的驱使下愉快的作文。3.启智。要从阅读和生活的矿藏中领悟生活的智慧与哲理,落笔成文,与人分享。从一次次作文成功的愉悦中生成浓厚的写作兴趣,形成浓烈的写作氛围。
  学生的写作意识被激发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感到头疼的根本问题——题材问题。其实中语界一直有一种误解,即作文完全是训练出来的。笔者并不轻视训练,却更看重学生语文修养的形成。我一直认为,技巧是可以训练的,可是文章的深度、广度、灵活度却有赖于积累。积累才是切实提高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这方面,可以作出如下的探索:
  1.模仿迁移,让自主阅读和推荐阅读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学会迁移与模仿,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也能丰富他们的素材积累。一位同学在学过《错过》后,巧妙将刘心武的一些观点移植到自己的作文《与你同行》中:
  感谢你让我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酿出了诗意及哲理,你让我的生命更有厚度,你让我的心灵更有彩虹。是的,你——错过,上天既注定了你我有不解之缘,我当无惧与你同行,我愿永远与你同行。
  小作者对课文的独特感悟和灵活运用令人欣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做到个性化的阅读,在与智者前贤的心灵对话中,逐步明晰自己的思想,形成审美趣味,建立起一定容量的阅读素材库,培养独立思考与筛选整合能力,对于写作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当然,在阅读资料鱼龙混杂的资讯时代,推荐阅读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应包括教师推荐和学生自主推荐两个方面。如果说个性化阅读的目的是保证阅读的精深,推荐阅读便是为了保证阅读的广博。读书积累,只有将经典与流行、精读与泛读、学生自主选择与他人推荐结合起来,才是完善而有效的。
  2.坚持练笔,做到传统日记和网络日志相结合。
  练笔随意性强,不用字斟句酌,尽可信马由缰,却是锻炼思维、积累题材、增进表达的最佳方式。每当我看到学生从繁忙的学习中抽出时间来用心灵检视生活,用纸笔倾诉心声时,便会欣慰地看到那星星点点也许微弱却十分执著的心灵之光。传统日记与博客相结合则是我2009年寒假里的一个举措。为了鼓励学生更好的参加“新世纪”杯作文大赛,我让他们建了一个班级QQ群,学生将写好的文章放在自己的空间里,群里的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都可以进行评点,甚至家长也可以参加进来。结果是作文竞赛收益颇丰。后来我们把这样的群建成了练笔群,真正做到了“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坚持随时练笔,做到传统日记和网络日志相结合,让练笔真正成了学生心灵成长每天必需的“自助餐”与“精神食粮”。
  
  三.关注学生发展,革新课堂教学,是高效作文教学的根本途径
  
  写作是一场精神上的旅行,是富有个性创造的心智活动。作文教学,应聆听学生的心跳,所以关注学生发展,革新课堂教学,是高效作文教学的根本途径。
  1.命题上倡导生活化。即题目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积累,贴近学生思考。2010年的中考作文题就彰显了这一导向:要求考生在应试作文中,思考生活,表达真切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如,山东枣庄中考作文题:我们身边最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里,总有一些弥足珍贵或让人心仪的因素,这个因素可以称为诗意。……请以“发现诗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山东·济宁的“我的初中生活”;山东·烟台总想为你唱支歌;浙江·宁波的“一个的微笑”;江苏·南京的“我作主”;江苏·南通的“让我悄悄地告诉你”;江苏·泰州的“他(她,它)也很重要”……这些命题都是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都是体现命题的生活化。我们的作文命题也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追踪生命的律动,让学生有话可说甚至不吐不快。
  2.指导上注意多样性。我们摒弃了先前那种教师或者学生在作文前分析写作思路的做法,因为那样束缚了学生思维,只能催生“千人一面”的流水线作文产品。我们力求通过多种手段启迪、暗示、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我们正视学生发展上的差异,努力建立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作文过程中允许上网查阅资料或者利用手头的资料,但不允许抄袭。鼓励学生把才艺表演带进课堂,在美的熏陶中讲自己的成长故事;用游戏开发思维潜力,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联想和想象。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开发了学生潜能,给了学生一个个精彩广阔的空间。
  3.评价上注重多元化。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批改和讲评由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形,作文评价机制上强调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的开放,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推敲法,边读边思,学会修改、学会评价。有了自评自改的基础,还可以引导学生互评互改。采用自找伙伴互相评改,或者成立由不同作文层次的同学组成的批改小组合作评改。至于班级评改的重点则是“二类文”,这些文章基本成功但在某些方面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将这些作文印发给学生,集体进行“病文会诊”,给文章升格。家长也是孩子的老师,请家长评改孩子的作文,有利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可以形成教育的合力。特别是有些写家庭生活的文章,家长比老师更有发言权。
  4.反馈上讲求激励性。在作后反馈上,要创设学生作品的展示平台,让学生与他人分享成功,彰显特色,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可以在教室里开辟专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利用假期将自己一学期的佳作编成自选集,在班内甚至校内展览,也可以发在博客上让更多的人分享。将一些出色的作品推荐给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站和相关刊物等,扩大作品的影响,唤醒学生的自信心、价值感。推荐优秀同学参加作文竞赛,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享受作文,提升写作的兴趣与能力。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几堂作文指导课就能起到明显效果的,建构高效的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少一点急功近利,要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给他们多一些熏陶渐染的积累,多一些循序渐进的训练。坚信经过初中三年不懈的努力,学生的写作素养一定会有很大提升,作文水平会有质的飞跃。
  
  韦存和,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大丰。本文编校:王 玲

促进高效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