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过后,各地的满分作文总会在第一时间挤占各种媒体的地盘。2010年高考,有一篇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可以说是抢尽了风头,这篇作文被湖南省高考阅卷组定为标杆作文,一时间,全国知名与不知名网站、个人博客、各种与语文教学相关或不相关的报纸杂志、最新出版的高考作文辅导书都作了收录和推介。其中《2010年高考作文标卷层级解析及升格示例》(《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增刊)中,撰稿人唐巨南、唐静婷二位老师对此文作了详细的点评,从每个段落到整篇文章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但笔者认为,这些评价明显是拔高了。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评价还在客观上助推了高考作文中已经泛滥的技术操作之风,负面影响不可小觑。本文对其点评再作点评,以期引起语文教学专家和一线老师的关注。
一.原文展示
早
湖南考生
①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日?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
②这一切,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就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就能领略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就能抒发“愿乘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
③于是懂得,早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抹亮丽色彩,是实现人生精彩的动力。用早来鼓舞自我,何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悔恨,何须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无奈?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比尔·盖茨微软帝国的不朽传奇;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张瑞敏“全球唱响海尔”的凯歌;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俞敏洪新东方英语学校的繁花似锦。
④而失去了早出发、早行动、早成功,很多人只能去搭乘人生的末班车,只能任灰暗成为生命的主色调,而不能书写人生的华章。毕竟,“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边云卷云舒”是一种超然。但辉煌更是人生最壮美的云霞,何不用“早”来磨砺自我,磨砺一方月明云开的壮阔苍旻?
⑤此亦似人,此亦如国。早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条件,是一个社会繁荣昌盛的保证。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荷兰“海上马车夫”的美誉;有了早的激励,才有了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胜景。试想,若没有当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作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只怕中国只能在“文革”的阴影下踟蹰不前,哪里又有当前的恢宏气势?
⑥同样,一个国家没有早的眼光,只能落后于世界潮流。失去了早,就如同明清时期中华文明无奈的式微;失去了早,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的土崩瓦解。
⑦早是心中不落的青阳,早是心中不倒的信仰。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音;有了早的激励,又何必再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曲?
⑧用早激励人生,用早装点梦想,去厉兵秣马,去扬剑试锋,终会迎来春暖花开的灿然,终会领略江河源头的胜景奇观。
二.原点评与再点评
第1段原点评:开头连用三个反问句,以人们熟知的情景与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以情夺人,起笔不凡。
再点评:三个反问句确实起笔不凡,但细读便觉困惑。第一句期待朝日,这是点出了题中的“早”,应该说还是有力度的,但第二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春雨过后青草初萌的景象,与“早”毫无关系,第三句中“草色烟光残照里”就一定表达哀怨之情吗?点评者说这三句是“以情夺人”,而笔者要说这是装腔作势,以“空”骗人,骗取阅卷老师的好感。
第2段原点评:点明“对早的向往”这一主旨,然后再引用诗词名句来具体表现“早”的意义和作用,用语典雅,气势非凡。
再点评:三个排比句让人不知所云。“有了早,就能……”这样的表述既不通顺,也不明确。另外,“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尽了人在旅途的辛劳和无奈,“愿乘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实现理想的信念,这两句都无法印证“对早的向往”。点评者说这些诗词名句具体体现了“早的意义和作用”,显然是忽视了这些诗句的内涵。而语句不通顺,表意不明确,又何谈“用语典雅,气势非凡”呢?
第3段原点评:本段文字先用引证法,后用例证法,语言精练,论据充分,正面阐述了观点。
再点评:本段在使用引证法时,语言不是如点评者所说的“精练”,而是别扭和令人费解,可把“何须”和“何须有”改为“哪里还会有”。在使用例证法时,虽然充分,但文章对三个事例只有列举,没有阐释,更没有分析事例中的三个人是如何因为早的激励而取得成就的,因而论据和观点明显油水分离,如果这样写就能算论据充分,那么,似乎此处用任何成功人士的例子都是可以的。
第4段原点评:先反后正,与上文构成对比论证,丰富了论证的角度。
再点评:从议论文的写作技法上来说,点评者这个点评应该说是对的,但我们却无法忽略本段文字在表达和逻辑上的硬伤,以句号为单位,本段共三句话,后两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是肯定“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边云卷云舒”这种生活态度,还是要否定它?另外,这与“早”又有什么关联呢?
第5、6两段原点评:由人生到治国,并联系实例,思路有广度,议论有深度。
再点评:“此亦似人,此亦如国”,不知是哪里找来的一句话,“此”指代什么?第5段中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这是因为“有了早的激励”?第6段中的苏联解体是因为“没有早的眼光”?点评者说这两段“思路有广度,议论有深度”,不知与论点无关联的空话、废话如何就有了广度和深度!
第7、8段原点评:再用抒情式的议论句,呼应开头,归结全文,较好地彰显了作者构思的缜密,行文的灵动。
再点评:结尾确实是用抒情式的议论句,只是我们要为陆游和李煜鸣不平。陆游的壮志难酬和李煜的亡国之恨都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早的激励”——这是哪家的逻辑?
原总评(原点评者称为“写作借鉴”):文章在内容上由人生说到国家,紧扣“要有早的意识、要早行动”的观点,运用举例、引用、正反等多种论证方法加以论说,文气一贯到底。“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语言尽管略显花哨,但整体而言与内容的表达相谐,瑕不掩瑜。故“内容”与“表达”都给满分。发展等级从“丰富”和“文采”方面给满分。
再点评:“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这是多么高的评价!但笔者读后觉得这不是“气盛”,而是气虚,气乱,作者故意卖弄并非真有的才学,来炫花阅卷老师的双眼,干扰阅卷老师的判断。其虚假、混乱之文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滥用整句。全文800来字,除每个段落的观点句外,整篇文章几乎全由整句构成,很难找到散句和杂句,满眼看去,不是排比就是对偶或对比,句子和词语不是成对就是成串,作者为了形式上的整饬,已经无暇顾及内容的丰盈和表意的明确。
二是堆砌事例。举例论证是议论文最重要的论证方法,事实胜于雄辩,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作者往往会选用一些典型的事例来增加说服力。但这些事例一定要恰当,能与论点构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另外,叙完事例后要进行分析,分析的过程即论证的过程,这是议论文的核心。这篇文章中,第3节中有三个事例,第5节中有三个事例,第6节中有二个事例,全文共八个事例,但却不都与论点构成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而且例后没有任何分析,这种堆砌事例的做法除了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制造材料丰富的假象外,对证明论点几乎没有什么帮助。
三是海量引用。引用得当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文化内涵,但引用过多往往让人觉得有卖弄之嫌,在古代这叫“吊书袋”。本篇作文中作者直接引用的古诗词名句达十处之多,如果再加上一些对经典的变相引用,那么这对于一篇800多字的作文来说,无疑是“海量”了。我们在文中找不到作者自己的东西,原创内容很少,看到的只是人家的句子,人家的事情,人家的思想。
三.反思与期盼
写文章和做人是一样的,最要紧的是真诚,说实话,抒真情,讲常理。考场作文也一样要“我手写我心”,但我们遗憾地看到近几年推出的高考满分作文,有不少已经完全迷失了自我,丢掉了真诚的根本,这样的作文就像是一个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带有明显的技术化特征。这样的文章,形式上段落结构规整、排比对句泛滥;内容上典故事例堆叠、诗词名句罗列;行文过程平面展开,没有动态感,没有分析;情感上矫情夸饰,缺少温度;道理上泛泛而论,不能深入。文章写成了这个样子,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心理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构思成文的一面,而更大的问题则是我们的作文评价机制出了问题,特别是像本篇作文点评者这一类专家,他们对如本篇作文风格一样文章的好评与激赏,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强势的倡导。而且由于这些所谓专家的身份特殊,垄断着高考信息资源,占有话语权高地,他们的话很容易左右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尤其是高考作文的方向。中学一线老师为了学生的分数,即使内心有不认同的地方,也不得不把他们的意见奉为圭臬,让学生反复演练专家们想看到的东西,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剧。
作文要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我们期盼着“我手写我心”的质朴文章被认可,期盼着高三学生写作文时能不再受到表面华丽而实际空洞的作文流行病毒的感染,期盼着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整肃高考作文的文风,让作文教学不再在技术操作的漩涡里打转。
陈广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灌云。本文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