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方式未能真正给学生主体性及个性发展创设空间,以至于学生视语文学习为“重任”,导致学生学习欲望的减退,甚至泯灭。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的新课程要求是一致的。
如何实现“学生的发展为本”?那就是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开放、自由、充满生命力的语文学习环境,形成开放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充满自信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今天,笔者通过以下的做法尝试实践高中开放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开放学习空间、学习内容
“开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即不受限制、自由、平等。语文开放性学习也就是在不受限制、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开展的学习活动。语文开放性学习不仅学习的内容没有强行的限制,而且学习的方式、时间和地点都是没有强硬的外部限制。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
1.增加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高中语文学习在立足于课堂文本教学为学生自由阅读提供方法的前提下,根据学情,删除部分文本,充入贴近学生实际,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文本。这样使课堂生动有趣,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在原有基础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此外,每个学生每学期还必须与教材同步,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课外读本读完。对于课外读本这一辅助性读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喜欢的文章,或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或单从内容、语言等进行赏析、评价,写出读书笔记(心得)。这样下来,学生可有不小的收获。
还可以从有限的课时中,每周挤出一节自由阅读课。这些课就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或教室书柜的书籍自由阅读,可小组继续探讨课堂问题,通过读书寻找答案;或寻找下阶段语文学习要用的有关资料;也可以是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欣赏性阅读活动等,但都要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笔者坚持的学生自由阅读活动的一年中,学生文章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通过活动,所有的学生都能写出欣赏性短文,绝大部分的学生写出的文章还真有那么一种味道。
自由阅读包括个体读多本书(按自由兴趣和爱好)和学习小组同读一本书(学期规定的高中生必读书目)。打破原来相对固定学习书本内容的形式,增设学生的自由阅读课。它让学生获得阅读自由空间,使他们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不知疲倦地采撷美丽浪花,编织人生花环。
2.写阅读笔记,定期召开学生读书心得交流会。
视级段不同,自由阅读要求不一样。高一年段可以记阅读笔记为主,可适当写点随笔;高二、高三则要求写内容和形式自由的随笔等。对学生阅读的成果,定期(一般一个月一次为宜)召开学生读书心得交流会。先分小组活动,然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内容可以是向大家介绍(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跟班级同学交流;也可以是读自己写的随笔,让同学评析。在交流活动中,全班同学分享读书成果,并在班级的学生园地展示读书成果。
3.校内开展与语文有关的活动。
(1)把学生读书活动与学校的读书节结合。根据学校读书节总体要求,确定学生读书范围,使读书活动目的更为明确,导向性更强。
(2)与文学社团活动结合。利用学校的文学刊物与学生读书成果结合,用刊物登载学生读书心得、读书随笔的佳作,然后让学生评选出优秀作品张榜表扬,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3)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项跨学科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学生要尽可能多的获得知识,才能参与活动。而语文课本却无法提供更多的可供解决问题的资料,这就刺激了学生把目光投向课堂以外的图书馆、网络中去,求得解决问题的资料。高中新课程语文有许多可供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如必修四:学了“经世济民”板块,就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孟子》其他文章,让他们进行如“孔子、孟子的思想对当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或如何看待孔子、孟子的思想”等活动。如果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这一延伸的空间,那么语文学习就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4.开放网络教室,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益。
新课程语文学习需要许多的资料作为支持。针对这一实际,课余时间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从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库中查阅语文学习有关资料,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二.实施语文学习综合评价
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践者对话》一书中,对评价有着这样的阐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些,无不说明了一点:评价方式要多样、要开放,突出过程。
1.教师教学语言的激励性评价。
这里的教师教学语言一方面表现为课堂的言语交流与言语评价,另一方面表现为作业评价语。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的言语交流与言语评价、利用好作业批改这一“无声胜有声”的环节积极鼓励和表扬学生。在作业方面,对于书写不妨运用如“你的字很有潜质,难道你一直都没发现?”等,课堂言语,我们用如“只有认真地思考才会有奇迹”、“请相信,态度决定成败!老师因你的认真而感动,因你的进步而欣喜”等。可别忽视了这些细节,因为“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2.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评价。
“以学论教”课堂即时评价可以从“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的合作交往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参与面”等内容进行观察记录,采取定量(记录次数)和定性(描述性语言)相结合的评价法进行操作。
3.实施过程性、终结性和发展性评价。
(1)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语文过程学习的观照——登记并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诸如:检查并登记学生的学习环节——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考试、背诵与阅读、写作量与质、书写习惯与态度等。
(2)终结性评价。高中新课程月考占10%;过程评价30%;模块考试60%。
(3)发展性评价。作为学生引导性、提高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发现与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力的考核;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性评价。
开放语文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大的发挥。
注重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教学方式、方法的开放,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的开放,以及教学评价的开放,让学生学会自己读文章,能以质疑为突破口,主动介入文学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放飞想象和联想的翅膀,翱翔于习作的蓝天;让学生重视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开放学生语文学习时间、空间,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等全面的评价的开放性语文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能使学生语文的各种能力获得锻炼,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较大地提高。
1.为学生创设了“说”话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说话。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设计的自由阅读定期召开学生读书心得交流会,就是给学生一个“说”话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教师充当了“点火人”。
2.激发了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阅读能力。自由阅读课的开设,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状态,让学生获得了较大的自由,学生阅读自主性空前高涨,阅读思维方式和角度受到锻炼和开掘,阅读的个体性体验真实,让教学迸发出生命力。
3.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快速进步,并能培养出写作能手。通过语文开放性学习,特别是读书笔记和随笔的写作,学生作文水平能显著地得以提高。
开放语文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还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语文教育观。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新课程语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教师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师观,树立新的,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观。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照顾不同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1.能注意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幸福成长。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以读代问,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启发质疑,鼓励探索,让学生主动学习;拓展思维,启发想象,使学生主动发展。
2.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让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给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
3.改变学生评价制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客观地评价学生学生的思想行为,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客观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成长。
曾华炳,语文教师,现居浙江洞头。本文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