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有何不同,如何使用选修教材,这是一个困扰我们的问题。通过深入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选修教材,我们一致认为:必须用新眼光来看待选修课程,不能用老办法,孤立地一课一课地教选修教材。窥一斑应知全豹,应从一篇课文去看一个单元,从一个单元去看一个部分,从一个部分去看整本书,去看整个系列。这样从微观到宏观,建立起整体的观念,然后再从整体的角度去观照教材,宏观地确定教材的总体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单篇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怎样来上选修教材?以下一些教法尝试供大家参考。
1.示例引路,理论指导,自主赏析。
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时,我们的一般做法是:紧扣单元目标,先疏通“赏析示例”的课文,充分利用其后的赏析文字,反复把玩其妙处,再引入“赏析指导”(单元前面的赏析方法指导短文),从理论上对古诗文赏析方法加以总结归纳,然后借此指导学生完成“自主赏析”部分的课文。如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时,在课文后边的赏析文字引领下,慢慢进入春江月夜,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句幻化成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图,细细品味画境中的缥缈、朦胧的情思,感受诗人感情节奏的变化和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这个过程就是“置身诗景,缘景明情”的过程。继而引领学生学习“赏析指导”(赏析方法点拨)文字,使学生从理论上明白“置身诗景,缘景明情”鉴赏方法的含义。第三步,让学生用“置身诗景,缘景明情”鉴赏方法去赏析《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篇目。
学习《外国小说欣赏》,先围绕单元“话题”,完成“精读”篇目的赏析,再进入“话题”,而后用“话题”理论指导“略读”实践,再去有选择地完成“思考与实践”中的任务。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时,教学《桥边的老人》一课,我们就舍弃可供赏析的诸多角度,如主题、人物形象、语言描写,单从话题指向的角度“叙述”出发,带领学生赏析“精读”课文《桥边的老人》,探讨其“叙述的角度”和“叙述的人称”后,再引出单元话题“叙述”,建立起“小说的叙述”这一基本元素的概念来,而后学生就可用“小说的叙述”理论去指导自己,自主赏析“略读”课文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了。
我们认为,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在赏析实践中总结出赏析方法,再用习得的方法去指导赏析实践,符合认知规律,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寻找联系,重组资源,开设专题。
建立新课程视野后,教学时常常会有一种高屋建瓴的“大气”。研究具体的课文,很容易就某一点生发联想,寻找到某种联系,然后重新将相关联的教学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形成小专题。我校不少老师就常用这种方法处理教材。
在教学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一诗,张志友老师就将书中的《方山子传》、必修二中的《赤壁赋》和必修四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揉在一起,开讲“苏轼诗文赏析专题”,对这位风流学士的超人才气和笑看人生的无比达观,作了深入而全面的挖掘,学生在领略东坡居士的诗文之妙的同时,汲取了苏轼身上进取、旷达的人格力量。李荣标老师将杜甫诗《阁夜》与《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进行比较阅读,就几首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异同,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使学生既折服老杜笔法之妙,更钦佩诗圣忧国忧民情怀。汪颉老师讲李白的《越中览古》串起《苏台览古》,串起必修四中苏轼的《赤壁怀古》、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开讲“览胜怀古词”专题;新老师甘露将李清照的《一剪梅》串起“闺怨词”系列;胡咏老师的“爱情词”专题;谈幼珍的“古诗中的意象”专题……一时间,百花齐放。同样的,教学《外国小说欣赏》,在演绎每一个话题(小说元素)时,我们的老师也总能将课内课外、国内国外、此作家彼作家的相关作品,在某一个特定的契合点上勾连起来,形成一个互相印证的整体。如,我校肖雨荻老师所展示的一堂课,就将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与马克·吐温《丈夫支出账单的一页》、哈巴特·霍利《德军留下来的东西》组合起来,很好地诠释了“小容器,大容量”“巧切入,深掘进”的小说结构方法。
就是在这样的纵横联系、相互印证、比较甄别中,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志,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审美愉悦中轻松地完成课程目标。
3.涵咏话题,迁移写作,链接高考。
教学《外国小说欣赏》一书时,我们牢记学习目的——初步感知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初晓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赏析每个单元的精读篇目时,紧扣“话题”,充分领会“话题”的内涵。一个单元学完后,学生就知晓了小说的一个元素。八个单元下来,他们对小说的基本特征就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赏鉴小说的基本门径也有所熟悉,小说的鉴赏能力自然就会有一个提高。但,如果仅仅是从小说赏析的角度去处理这本教材,那是浪费课程资源。
我们十分珍视《外国小说欣赏》中“话题”的含金量,充分发挥“话题”对学生写作训练及文学作品阅读的指导作用。平时的记叙类作文训练,大部分学生作文除了语言底子薄弱之外,叙述角度的选择,环境描写的运用,故事波澜的设置,虚构尺度的把握等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毛病,我们的老师有目的地利用“话题”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训练学生尝试用“上帝俯瞰”代替“凡人眼光”,用新的视角去讲故事,写人物;要求学生选取特定角度写(如上学和放学的)不同场景;启发学生借鉴托尔斯泰、泰戈尔刻画人物的手法,写自己的同学、朋友、亲人;训练学生尝试运用“摇摆”艺术来组织情节;告诫学生正视虚构的作用,杜绝写作中的胡编乱造现象。这种做法,在写作教材极不系统的背景下,对提高学生的写作理性和写作能力是有帮助的。
此外,我们面对“外国小说已经走进高考考场”的现实,注意将小说欣赏与高考链接起来,强化《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应对高考的现实意义,切实提高学生的应对高考外国小说文本阅读的能力。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四份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了外国小说(辽宁卷选文为《怪人》,江西卷选文《晚秋》,安徽卷选文为《巴尔格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浙江卷选文为《第9车厢》),考题考察涉及“叙述角度”“场景描写”“人物形象”“情节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4.创新课堂,丰富活动,不拘形式。
如果说上面的三点做法,侧重于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的话,那么,这里谈的则是学生的自主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上选修课时,开动脑筋,创新课堂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借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①尝试构建高效课堂。在学生学习“自主赏析”篇目的时候,我们借鉴山东昌乐二中高效课堂的做法,尝试构建高效课堂。备课组集体讨论后,由一人执笔编写“导学案”,印发给学生。“导学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探究案,检测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预习案;然后在班上展示各小组研究成果,互相讨论、质疑,老师点拨,评判;最后用检测评判题来检验学习效果。不定期的高效课堂尝试,不仅让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②编写表演课本剧。如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时,有的班的学生就写了古典版和现代版的《侍坐章》课本剧剧本,有模有样地再现了当时孔子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们最喜欢这种课,有理解,有涵咏,更有创造。
③观看评析影视作品。教学《项羽之死》一课时,组织学生看《霸王别姬》等视频;学《素芭》时,看电影《战争与和平》。借名作来强化理解,形象直观,富于启发性。同时,将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中的对应片段进行比较赏析,品味原作者与导演、演员的不同的处理,写成影评,将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去。
④辩论。我校高三年级曾经“自定选修”了《演讲与辩论》,并在全年级展开以“当今中国要/不要韬光隐晦”为题的辩论赛。一时之间,辩手们在图书馆看书、上网查资料,课下讨论问题,商讨辩论策略,气氛之热烈,极为少见。不仅达到了老师借开这门课来活跃气氛,培养兴趣之目的,更是让一些天才辩手脱颖而出。其中就有人雄心勃勃,准备考武大复旦,要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
⑤古诗文背诵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学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班内组与组之间、班与班之间捉对厮杀,比拼背诵古诗文;全年级则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既强化古诗文积累,又涵咏精华,厚实人文修养。
⑥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合作研究。从选择性的角度看,这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完全是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题目,自主选定指导老师,自主完成研究课题的。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组织,大张旗鼓的开展语文活动。每个年级有十来个小组,课题关涉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有学“文章的写作与修改”的,有研究“古今对联欣赏”的,有搞“红学研究”的,有学“史记选读”的,不一而足。这类活动多与网络相关联,学生极喜欢。
这些课堂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丰富了课堂形式,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将课堂交给了学生,使他们自觉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个性特长,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庶几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一点基础。
南美程,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黄石。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