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42949

[ 刘志 文选 ]   

《项脊轩志》的细节艺术探微

◇ 刘志

   《项脊轩志》一文中震川先生于平凡的家庭琐事的娓娓叙述之中寄寓了深沉的情感,因此我们解读文本时,就要抓住作品中的相关细节,仔细品味,认真揣摩。唯有如此,方能品出个中滋味,悟得其中妙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品读相关细节,追寻先生的心路历程吧。
   一.诸父异爨中道衰,家族无望殊可痛
   归家本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也曾“鲜花簇锦,烈火烹油”,怎奈几经变迁,家道逐渐中落。震川先生述及家道衰落时,抓住细节,运用白描加以勾勒,写出了自己的忧家伤时之痛。
   其细节有四——“篱”、“墙”、“犬”、“鸡”。
   先说“篱”。归家曾为昆山名门望族,家族一度兴旺发达,府第本多豪宅大院,院内定然开阔宽敞,没有分家的时候定是同庭共院。但分家之后,族人便各自开始建造篱笆,而篱笆的出现也就象征着大家庭开始分裂,人与人之间出现隔阂。
   次说“墙”。墙高大坚固,彻底断绝了族人之间情感的沟通;墙冰冻寒冷,冻结住了家庭里每一个人的心。随着墙的出现,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小块,看上去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
   再说“鸡”与“犬”。先说鸡。归家乃百年望族,家族宅第的所有建筑,无不显示这个家族的门楣。其中的中门厅自然是一个应酬宾客的重要场所,该场所应当整洁干净,恭肃严整。岂料中门厅内,母鸡“闲庭信步”,公鸡引颈相斗,混乱一片,污秽满地!整个家族难以逆转的颓败之势可以想见矣!再说犬。“东犬西吠”,猖狂叫嚣,西家不胜其扰,定会舞动打狗棒,驱赶狂吠犬。东犬遭驱,主人定会不依不饶,讨还公道。如此,东邻西舍必会产生纠葛,发生争执,必会彼此争吵,逐渐升级,乃至恶言相加,拳脚相向。本来亲近和睦,也会因此而形同陌路。试想彼此各怀其心,家族又怎能不逐渐式微?试想诸叔追逐蝇头小利,又怎能重振家风?念及于此,震川先生又怎能不沉痛感伤、满怀凄凉?
   二.老妪诉说忆故主,震川身感思先妣
   震川先生八岁时,年仅二十六岁的母亲便与世长辞,因此震川先生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不甚了了。所幸家中老妪亲历其事,追忆了母亲之琐事,方使得震川先生心中的母亲形象逐渐清晰起来。
   母亲之琐事,主要有二:其一为母亲当年曾来过轩中;其二为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问饥问寒。先看其一,母亲当年究竟缘何来到轩中,已不得而知,来到轩中所为何事,亦不得而知。但百年老屋项脊轩中毕竟留下了母亲的足迹,于是项脊轩与母亲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震川先生“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也就成了先生的精神家园。项脊轩与先生自然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项脊轩一头连着我,另一头连着母亲。母亲和我的亲子之情就通过项脊轩实现穿越时空的交融。次看其二,听到姐姐“呱呱而泣”,母亲遂“以指叩门扉”。轻轻一“叩”,不仅表现出母亲问寒问饥时迫切之心情,更表现出母亲唯恐吵醒孩儿的谨慎小心。“儿寒乎?欲食乎?”的询问,不仅道出了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慈爱之心,更能让震川先生超越时空看到母亲的笑貌音容,慰藉先生那颗深深眷怀的赤子之心。可是,老妪的诉说只是给先生的心灵以暂时的安慰,因为母亲翩若惊鸿的迹踪,已随尘风而去,母亲温情脉脉的话语,已成遥远之绝响。追寻着母亲不复存在的遗踪,聆听着母亲温婉亲切的话语,震川先生的思念又怎能不刻骨铭心呢?因此,老妪话语未毕,先生不禁潸然泪下。
   三.阖门自语见关爱,持笏嘱托寄期待
   震川先生于轩中闭门不出,发愤攻读,祖母则不时过来探望,可见祖母对孙儿的无限牵挂。正因牵挂,所以怜爱。“久不见若影”一句说明祖孙彼此不见已然很久,故祖母方才无限牵挂。“默默在此”则表明先生埋首于三坟五典,潜心于经济学问,穷探义理,心无旁骛。“大类女郎”则既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怜惜之意,又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赞赏之情。怜惜者,乃因孙儿年纪尚轻,还嫌稚嫩,便埋头坟典,发愤苦读,恐身心俱疲,难以承受;赞赏者,乃是因为孙儿小小年纪,便诵读五经,遍览百家,将来定腹藏锦绣,妙笔生花。
   等到离去,祖母“以手阖门”,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表现了祖母复杂的心理:既为孙儿的勤读不辍而欣喜,更有对孙儿的殷殷关切。祖母说话也是喃喃自语,唯恐惊动孙儿,怕给孙儿增加太多的压力。喃喃自语中,祖母既为家族衰败中落而痛心,又为家族振兴有望而欣喜。曾经兴旺的家族之所以走向衰落,就是因为“吾家读书久不效”。而当祖母看到年方弱冠的孙儿,小小年纪便有志于学,手不停披,口不绝诵,又怎能不倍感欣慰?将来孙儿科场得中,金榜题名,定能一转家族颓势,光大家族门楣。“儿之成,则可待乎?”一句便将祖母的殷盼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激励孙儿刻苦攻读,祖母又拿出自己祖父上朝所用的象笏,并说:“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此番嘱咐可谓情真意切,语重心长。想必震川先生听后也定会涕泗横流,心弦震颤。因为祖母的殷切期望,对于他而言,意味着复兴家族的责任。他的科举仕途负载着整个家族的希望,其责任可谓大矣!责任如此重大,先生岂敢松懈怠慢?期望这般殷切,先生怎敢有负嘱托?为了祖母的嘱托,先生只能全力以赴;为了家族的兴旺,先生只能义无反顾。唯有如此,方能告慰九泉之下的祖母之灵。可如今,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先生却科举连连下第,重振家风的希望,极其渺茫,光宗耀祖的理想,难以实现。辜负了祖母的期望,先生怎能不愧疚有加?祖母已驾鹤西去,先生怎不痛断肝肠?祖母怜爱孙儿之情景时时浮现眼前,先生又怎不刻骨铭心?每念及此,先生往往百感交集,不禁放声痛哭!先生只能用如泉的泪水冲刷着自己内心的愧疚,表达着自己对祖母的深深思念!
   四.问史学书乐融融,亭亭枇杷藏深情
   亲人的相继弃世,让先生痛感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情绪一度跌入低谷,心空也曾布满乌云。值得庆幸的是上苍依然眷顾着先生,给了先生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
   震川先生23岁结婚,婚后生活十分美好。于是先生原本阴霾密布的心空中,便撒下了一缕灿烂的阳光。项脊轩也因此成为震川先生夫妇的精神伊甸园。夫人经常来到轩中,“从余问古事”。夫人有“问”,先生必有“答”,夫人有“学”,先生必有“教”。一问一答,一学一教之中,夫人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先生也温习了旧知,贯通了经史,真可谓教学相长矣。这其中固然可以看出夫人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先生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但更可以看出夫人与先生的心意相通、志趣相投。轩中“凭几学书”,先生把手教导,夫人则专心致志,先生挥毫示范,夫人则拍手叫好,先生击节赞赏,夫人则会心微笑。项脊轩内,夫妻俩谈古论今,欣赏品鉴,欢声阵阵,笑语盈盈。夫妻之间无拘无束、自由平等之态,清晰可见;伉俪之间相敬如宾,琴瑟和谐之状,如在目前。昔日,自己独居轩内,“冥然兀坐”,虽可“偃仰啸歌”,难免有几分寂寞,如今有娇妻伴读,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全,真可谓其乐融融矣!
   岂料天有不测风云,夫人中道撇下先生撒手西去,这无异于在先生滴血的伤口上又撒上了一把盐。先生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先生仰首苍穹,拼力呼喊:上苍啊,你为何如此无情,竟然带走了我的半生知己?先生对着大地,深情倾诉:贤妻啊,你为何匆匆而去?先生身陷悲痛的漩涡,难以自拔,以至于项脊轩破烂不堪长达六年之久都无暇顾及,足见先生对夫人情意之重,思念之深。
   光阴荏苒,日月飞逝,夫人离开先生有年。妻死之年,所植枇杷,今已亭亭如盖。面对着枝繁叶茂的枇杷,先生该作何念想呢?先生的眼前首先会浮现出当年夫人植树的具体场景:选苗,挖坑,植树,培土,浇水。植树完毕,夫人许下心愿,希望家族能像枇杷树那样渐长渐高,希望俩人能像枇杷树那样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夫人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冲着先生微笑。这瞬间的微笑便永恒定格在先生的心中!先生的眼前还会浮现红袖添香的情景:轩中夫唱妇随,夫教妻学,谈文论史,临帖学书,相谈欢洽,笑语欢声。此情此景,犹如心灵底片,每每被思念的泪水冲洗,依然是那么生动,依然是那么温馨!可如今,亭亭枇杷犹在,知心爱人已亡,先生再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怎能不伤心欲绝?每念及此,先生便泪眼婆娑。眼前的亭亭枇杷,逐渐幻化为夫人那亭亭玉立的倩影,夫人闭月羞花的娇态似乎就在目前浮现,盈盈笑语也似乎在先生的耳畔回荡。先生欣喜异常,便伸出手去,想要牵住夫人的纤纤玉手,岂料触手所及,却是亭亭枇杷。原来刚才所见乃一往情深所致的幻觉而已。“人面不知何处去”,空留枇杷娉亭亭!如此“物是人非事事休”,先生又怎能不“欲语泪双流”?!枇杷不断生长,先生的思念也在不断延长;枇杷地久天长,先生的追怀也会到地老天荒。于是一种深切沉痛、缠绵不尽、难以言传的悲伤,在震川先生心灵的天空弥漫开去,穿越了时间,也穿越了空间。先生明写枇杷,实则托物寄情:枇杷树融入了先生对亡妻刻骨铭心的哀思之情,表现了先生“剪不断,理还乱”的痛悼之意。先生以景结情,言尽而意远;以景达情,含蓄而醇厚,令人读之,倍感惨怛凄恻,更觉隽永味长。
   至此,我们就初步勾勒出了震川先生的情感变化轨迹,较为真切地感受到先生的至性至情。我们之所以能感觉到先生情感脉搏的跳动,全赖“颊上生毫”的传神写照。《项脊轩志》之能扣人心弦,引人共鸣,“滴水见浩淼,粒砂见世界”的细节描写,其居功可谓至伟矣!
  
   刘志,语文教师,现居江苏东海。责任编校:左晓光

《项脊轩志》的细节艺术探微

  •  / 张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