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42950

  

关于《老王》的结尾

◇ 璩存峰 王志全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先生把自己与家人当成了高贵的施舍者,当成了慷慨相助的大侠。顺着作者的这个思路看,他们曾帮助过老王什么呢?一是“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而我们敢坐,这就等于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能够帮别人活命,这个恩情自然够大的。二是她的女儿“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能够把人的眼疾治好,自然老王要感恩戴德。三是老王“给我们家代送冰”,“我们不要他减半收费”;老王送默存上医院,“我一定要给钱”。看看吧,“我”多么大方,不管干什么,我都要给老王钱。难怪老王在临终时都要来表示感谢。
   说实话,我实在看不出,杨绛先生有什么值得人家老王要感谢的。难道老王是平白无故地接受了作者一家的馈赠了吗?不是。那是老王凭借自己的善良、诚信、劳动与尊严换来的。就人格来说,她与老王是对等的。可以非常肯定地讲,杨绛先生及家人并不是老王的救世主。没有他们一家,老王照样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有价值的活着。
   教材的编选者是这样评价杨绛先生的,“作者的道德观在这里起了作用,真正的知识分子,对人间的苦难总是能充满同情与悲悯”。不必讳言,杨绛先生当然也没有想从老王这里赚点便宜的意思,但是她的思想境界也远远没有达到悲天悯人的情怀。相反地,我倒是看到了杨绛先生对待老王的薄情寡恩。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还是看看作者自己的叙述吧。
   “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老王从我家走后,“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从这两段描述来看,从老王生病几个月算起,直至老王去世,杨绛先生一直没有前去探视。可以允许老王“扶病”来看望我们,“我”却没有去看望老王的意识。那么你说,作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表现在哪里呢?相反的,表现出作者对老王生命的漠视。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问:‘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在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尖刻。“说得可笑些”——她还有心情开玩笑,打比方。描绘的语言可谓非常冷酷,看不到丝毫的人情味。不用说对一位行将就木、饱经沧桑的老人,就是对一位十恶不赦的敌人,也不至于这样薄情吧。对于自己描绘的这样一位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者,对于自己似乎都已经宣判了老人死刑的这样一个场景,作者竟还能天真地问,“你好些了吗?”一点医学常识都没有地问:“老王怎么样了?好些没有?”
   对于作者的这段描写,教材编选者是这样分析的,“在这一段,重笔描写了老王的肖像,极力写他的病入膏肓,是为了写他命运的悲惨”。是啊,老王的确是够悲惨的。他的悲剧尤其在于他一生视为亲人的作家先生对他的生死竟是这样的木然与绝情。没有看望,没有问候,没有感应,没有安慰,没有吊唁,没有痛苦,没有表达。有的只是几年之后,明白了那么浅显、苍白的一句道理。
   那么,老王在生命弥留之际,到作者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显然不是杨绛先生所理解的“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实际上是,一位生者在知道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时,来与自己视为至亲的作者一家作别。这是拿自己一生与生命相抵的道别。道别里,包含着惜别、不舍、嘱托与留恋。老王未必能够用他的语言表述得这么清晰,但是我们读者是能够感知到的。
   我不禁要问,这样一种让人痛彻心扉的人间至情,作者怎么就觉察不出呢?她不是阅历丰富吗?她不是学富五车吗?她不是也经历过丧亲之痛吗?难道在她心灵的天平上,从未拿老王当作自己的亲人或挚友?我为老王叫屈,我为老王鸣不平。他带着一种不被人理解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璩存峰,王志全,语文教师,现居山东潍坊。责任编校:王 玲

关于《老王》的结尾

  •  / 张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