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42969

[ 张梦憬 文选 ]   

阅读教学中助读资料的合理使用

◇ 张梦憬

   语文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那就是“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但为了这有限的内容,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师用书提供给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寻求、开发和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从更广阔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高效地深入地学习。
   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资源很多,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助读资料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所谓助读资料,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为激发兴趣,铺垫知识,指导学法,激活思维而恰当适时地在教学各个环节引入的相关资料。它能促使学生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深入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文本阅读意义,帮助课堂教学的生成。
   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在大胆延伸,大量引用资料进行教学助读。表面上看,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内容,但是细细体悟可以发现,不少教师追求的是“形”的转变,而忽略了“质”的转变。对于引入的资源素材,帮助解读文本的策略理解不够透彻,表面“热闹”,实则“低效或无效”,是为了引用资料而引用,把助读这一环节当成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中的助读资料的筛选一般都出现在教师备课阶段,那么,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面对众多的课外助读资源,该如何取舍呢?应该掌握什么原则呢?
   原则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而筛选资料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在知识面、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不足,通过资料的介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能力,培养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语句,需要结合“文革”背景,学生对这段历史模糊,教师就有必要筛选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以便学生真正准确的理解文本。
   原则二:研读教材,围绕教材教学重难点。
   教师课前应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这必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资料的引用,必须遵循教材的总目标。
   余映潮老师在设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时,把它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些助读资料巧妙地放到一起,形成了诗歌吟诵、自由背读、抒发感受三个乐章,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整体推进,共同达成诗歌学习的总目标。
   笔者在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引导学生研讨“杨志是否有‘智’”这个问题时,学生依据文本一致认为杨志身上也有“智”。紧接着笔者抛出一问题:“杨志既然有智,又为何丢失了生辰纲呢?”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研读“杨志”,分析其性格特点,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精妙之处。针对这个重点,教师出示课外助读材料——青面兽杨志的生平经历介绍,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丢失生辰纲的真正原因:一方面是吴用等人的精明能干、足智多谋,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杨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造成内部失和,导致最终失败。这个问题研讨后,学生对杨志的了解就更深刻了。
   因此,助读的资料必须从文本出发,以立足文本为基本前提。在阅读理解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简单易懂,真正做到增进学生的积累和感悟,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促进创新。
   原则三:能有效填补教材的空白处。
   教学中应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在这些教材空白处进行资料研读,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能力加强了,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例如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时,教师给出了“范进中举仅是个人的悲剧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的答案往往很空洞,浮于表面,学生的体会自然也不会有更深的领悟,教材对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内容几乎也是一个空白,因此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师适时给出了助读资料——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关于科举的诗。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也能了解其小说塑造“范进”这个人物是为了一方面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理腐蚀及摧残,另一方面是为了批判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世风。
   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外助读资料的呈现也是有策略的,如果使用不合宜,也达不到资料助读的效果。因此,助读资料的呈现还是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
   1.经典作品,需厚重铺垫。
   余映潮老师在阅读课的开讲艺术中提到,有些因为课文内容的深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品读课文,凡名作,凡经典作品,都要关注到“厚重铺垫”。余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一开讲就精心选择了材料,进行厚重的铺垫,屏幕展示:资料1.苏轼的介绍,主要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资料2.作者中年时所遭遇的一次诬陷和被捕入狱,然后被贬谪的经历;资料3.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的一段话;资料4.作家、学者梁衡先生对本文的评价。
   很多教师都教过此文,每个教师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不少资料助读帮助学生理解,可是跟余老师的资料选择相比,就欠缺了。余老师精选的材料讲究其学术性、文献性。于教学而言,它们显得高雅、庄重,于教师备课而言,则提出了很高的关于教学资料的积累方面的要求。因此,这种厚重铺垫,其内容主要是教师所讲述的经过精致组合的材料。这样的精选更不是随意而为。这样的资料助读,这样的铺垫,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获得很多感受,相信下面的文本解读就更加细致深刻了。
   2.适时穿插,激活创新点。
   为生成而激活思维,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时常会出现肤浅化甚至“短路”的现象,表现为百思而不解,茫然而无所措,这需要教师恰当予以引领,或补充事例,或矫正方向,或点拨方法,使思维接续上来,阅读深入下去。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助读资料对学生进行点拨引领。
   首先适时穿插体现在过渡处及拓展提升处。在教学《台阶》这一课时,教师教学结尾时是这样设计的:
   屏幕展示文章结尾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这里用了一个逗号,一个句号,教师先问学生:如果你们来点,你怎么点?为什么?
   讨论后教师让学生看看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逗号,一个句号。
   出示助读材料1: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他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见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教师小结后又出示助读资料2: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小说中的父亲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分别引用了作者给编者的信与特级教师王君对小说结尾的解读,这两则材料的相互补充,的确让学生眼前一亮。作者对结尾的解释,放在师生充分对话之后,就是一种点拨,是一种过渡,把学生的思维拓展,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王君对结尾的解读,就是一种思维的拓展,把思考引入深处。这样的穿插补充,恰恰填补了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填补了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缺失。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中设疑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实际,给学生前后都留有一片天地。助读资料使教学环节衔接合理,过渡自如,一脉相承,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在恰当的时机巧妙利用助读资料,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调节松弛紧张沉闷的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加快了教学信息的传递。
   因此,助读材料的呈现是需要准确把握时机的,如果时机选择不当,就成为一种标签的张贴,成为一种简单告诉,一种阅读替代。
   其次适时穿插体现在突破教材重难点时。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其中高超的素描技巧及景中情、事中情的特点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教授此课笔者就用助读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师: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多媒体出示相关资料: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自序》
   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教师适时穿插这一资料的助读,也正是学生解读此文的难点所在,更是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重点所在,这个助读资料的穿插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并了解张岱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张岱的孤高清傲的个性,理解上就更容易些了。
   资料的呈现一定要把握“出场”时机。助读资料“出场”的时机是有讲究的,一定要决定于教学目标。
   助读资料在阅读教学中是否恰当运用,有时直接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助读资料的适时呈现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浓度、厚度与深度,注入新的活力,可以使预设的目标变成精彩的师生对话。当然,这也是教者的一种智慧劳动。真切的希望在阅读教学中,这样的智者越来越多!
  
   张梦憬,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舒 坦

阅读教学中助读资料的合理使用

  •  / 张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