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42967

[ 晓苏 文选 ]   

小说与圈套

◇ 晓苏

   热爱小说写作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很高兴来到南国,与各位探讨小说写作的问题。略感遗憾的是,我来的时间不巧,眼下已是冬天,我无缘看到动人的红豆了。不过不要紧,台下坐的都是俊男靓女,每一颗脸庞都可以与红豆媲美。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开始讲小说吧。主持人让我讲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显然不能涉及到小说的方方面面。我想了一下,就讲一讲小说中的圈套吧。
   在我看来,小说家都是骗子。当然,我在这里指的是优秀的小说家。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实际上是一种骗人的艺术。不过,小说家骗人与生活中的诈骗犯骗人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首先是动机不同,诈骗犯是为了让受骗者受到损失,主要是物质上的损失;而小说家是希望受骗者得到收获,主要是精神上的收获。其次是结果不同,被诈骗犯骗了的人最后往往是痛苦的,甚至悲痛欲绝;而被小说家骗了的人最后一般都感到愉悦,甚至还有一种陶醉之感。第三是手段不同,诈骗犯骗人主要靠的是说谎,运用谎言让人上当受骗;而小说家呢,他们最擅长的是先精心地设置一个圈套,然后让读者乖乖地往这个圈套里钻。
   最先在小说中设置圈套的中国小说家可能是马原,他是我国先锋小说的先躯之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红极一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冈底斯的诱惑》,还有《虚构》和《错误》等。
   当时,上海有一位文学评论家叫吴亮,他首先敏锐地发现了马原小说中的圈套艺术,并专门写了一篇题为《马原的叙述圈套》的文章,发表在《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上。这是我到目前为止见到的最早的把圈套和小说联系起来的文献。文中说:“写小说的马原似乎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寻找他的叙述方式,或者说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寻找他的讲故事方式。他实在是一个玩弄圈套的老手,一个小说中偏执的方法论者。”
   圈套艺术肯定不是马原的原创。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我们陆续接触到了博尔赫斯和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如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福克纳的《押沙龙 押沙龙》,这些小说中也出现了令人惊奇和迷惑的叙述圈套。
   后来,我们又欣喜地读到了美国作家卡佛的短篇小说,发现他的许多叙述都有圈套的意味,比较典型的如《真跑了那么多英里吗》《他们不是你丈夫》《家门口就有这么多的水》《把你的脚放在我鞋里试试》等。在这些小说里,卡佛总是先不声不响地制造一些枝蔓,把事情的真相小心翼翼地掩藏起来,再通过漫不经心的转折,然后在不经意间将读者带入圈套之中。
   上面,我虽然以充满敬意的口吻提到了马原和几位外国小说家,但我并不打算以他们的作品为例来解析小说的圈套艺术。在这里,我要隆重推介一个短篇小说,题目叫《小五的车站》,作者正好是你们广西人,名叫朱山坡。
   小说写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他从株洲坐上火车独自远行,要到从未去过的玉林给外婆过生日。因为小说运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而且叙述者就是这个小男孩,所以直到故事接近尾声时我们才知道他叫小五。
   出门之前,母亲反复叮嘱小五:“火车上只有乘务员的话才可以信任,她会提前告诉你哪个站快到了,你要准备下车。”母亲的叮嘱有两个言外之意,一是除了乘务员,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相信。二是要随时听好车上的广播,按时下车,千万别坐过了站。母亲三天前就给外婆发了电报,让她这天下午来玉林火车站接小五,所以小五必须在这一天赶到玉林,和外婆见面。在开始的一段旅途上,小五一直将母亲的叮嘱牢记于心,沿途都在认真倾听每一次广播。可是,广播的喇叭很不好,加上播音员的方言又重,小五因此听起来非常吃力。
   在火车上,有两个人引起了小五的特别注意。一个是坐在他身边的那个男人,这个人看上去穷凶极恶,一路上都打着呼噜,因为他霸占了小五的座位,所以小五觉得他既可恶又可恨,在心里把他称作死猪。另一个是一位年轻而漂亮的女人,脸蛋清秀,白璧无瑕。她坐在小五对面,怀里抱着一个孩子,正在给孩子喂奶。女人给孩子喂奶时丝毫不回避小五的目光,这让小五觉得她无比亲切。小五是一个想法单纯而荒谬的孩子,小说中这样写道:“女人是故意让我看到了她的奶子,连乳房都能给我看到了,她对我还有什么戒心呢?……因而,我一下子信任了她。”从这个时候开始,小五已经没把母亲出门前对他的叮嘱放在心上了。
   快到柳州时,火车上突然上来了一个彪形男人。他比那个死猪还要粗俗,满嘴烟味,一身肉气,放着那么多空位不坐,偏偏坐在了给孩子喂奶的女人旁边。这个彪形男人一看就是个色鬼,脸上堆着下流的笑意,歪着头盯着女人的胸脯,看得眼都不眨。小五对彪形男人充满厌恶,情不自禁地用一声咳嗽表达了一个少年的抗议。但是,彪形男人不仅没有就此收敛,反而得寸进尺,竟厚颜无耻地调戏起女人来。彪形男人问:“姑娘,你去哪里?”女人礼节性地笑笑说:“玉林。”彪形男人讨好地说:“我也去过玉林,如果不是有事在柳州下车,我可以陪你去玉林。”女人婉言谢绝说:“我是玉林人。”上面这个细节在作品中至关重要,看似一个小小的插曲,实际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情节枢纽。因为,从女人与彪形男人的对话中,小五获得了一个令他十分惊喜的信息:女人也在玉林下车。一听到这个消息,小五的心一下子放松了,他再不必伸长耳朵去猜测乘务员的广播,也不需要再把头伸出窗外去捕捉火车站的站名,只要到时候跟在女人的屁股后面下车就行了。至此,母亲的临行叮嘱已经被小五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对那个亲切的女人充满了无限的信任。
   黄昏降临的时候,火车停下来了,早已作好准备的女人抱着孩子下了车。小五也跟着女人下车了,他想这里毫无疑问就是他的目的地玉林火车站。同时下车的还有那个被小五暗暗叫作死猪的男人,他一路上都打着呼噜,仰天喷气,响声如雷。死猪的鼾声显然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干扰,小五曾经嘟哢了好几次以示不满,但那个女人却显得无所谓,宽容地笑笑,嘴里半句怨言也没有。死猪下车后也紧紧地跟着女人,居然还跑到了小五前面,甚至还用身体去蹭女人的后背,他的臭脸几乎凑到了女人的肩膀上。出了站口,死猪更加放肆,竟然动手调戏女人和她怀里的孩子。这让小五感到恶心和气愤,他决定豁出去,要冲上前狠狠地揍那死猪一拳。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小五被检票口的验票员扣住了。
   验票员没好气地对小五说:“到一边补票去。”小五愣愣地问:“我补什么票呀?”验票员说:“你这票是到玉林站的。”小五振振有词地问:“这不是玉林吗?”验票员生气地说:“这是陆川。”小五举头看站牌,果然是陆川。直到这时,小五才意识到自己上了那个女人的当,坐过了站,多走了四十六公里。女人早已出站走远了,小五这时候重新想起了母亲的叮嘱,突然后悔不迭。小说中写道:“母亲反复提醒我警惕的骗子其实一直坐在我的对面,一个看上去最不像骗子的人!”
   在陆川火车站,小五窝着一肚子的火补了车票。他并不是心疼那三元七角钱,主要是外婆还在玉林火车站等他。小五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玉林,把长寿面和生日祝福及时送给外婆。小五一开始想坐火车去玉林,但一打听,火车直到次日凌晨才有。后来,小五就朝汽车站狂奔而去,希望能追上一趟因故迟发的班车。在通往汽车站的路上,经过一条小巷时,小五因为跑得太快而被一群人当作小偷抓住了。他们把小五按倒在地,对他进行粗暴审问,有人还给了他一记耳光。小五有口难辩,无法脱身。在这个关键时刻,那个女人又一次出现了。
   女人是从一间老房子里走出来的,小五马上闻到了熟悉而亲切的奶香。女人一眼认出了小五,并很快给他解了围,因为她足以证明小五刚下火车,压根儿不是什么小偷。但是,小五并没有因此而感激女人,反而责怪说:“你骗了我!”女人开始莫名其妙,问:“我怎么骗你啦?”小五说:“你说你在玉林下车的,却到了陆川。”小五这么一说,女人终于明白过来,吃力地笑了一下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能随便相信别人呢?我那是糊弄那个男人的,跟一个陌生男人怎么能说真话?”听了女人这番话,母亲的叮嘱一下子又像警钟一样在小五耳边鸣响起来,可惜已经悔之晚矣。
   小五赶到汽车站,最后一趟开往玉林的班车已经出发五分钟了。作为一个想法单纯而荒谬的少年,小五决定沿着公路步行,用两条腿跑到玉林去。不知道跑了多远,一个女人突然横在了小五面前。这个女人是谁?又是那个开始让小五感到亲切后来又让他受了欺骗的女人。她是从一辆自行车的后座上跳下来的,一下来就问小五是不是要跑回玉林,当小五做出肯定的回答时,她说:“跑到天亮你也未必能跑到玉林。”接下来,女人挽留小五在她家住上一宿,小五当即拒绝了,并对女人说到了外婆。女人听后,一把拉住了小五,马上对骑自行车的男人说:“那你带他去玉林。”
   直到这个时候,小五才抬头看了一眼那个骑自行车的男人。小五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站在自己面前的竟是那个死猪。更让小五感到吃惊的是,这个死猪原来居然还是女人的丈夫。小说写到这里,情节显然达到了高潮。从阅读和接受的角度来讲,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读者肯定都会像作品中的小五一样,禁不住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结果太出人意料了。与此同时,我们还会产生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发现中了作者的圈套。回头一想,作者真是太狡黠了,太有城府了,太老谋深算了,此前所做的种种铺垫与蓄势,原来都是为了设置圈套,好让我们不知不觉地钻进去。
   后面的故事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主要写死猪用自行车带着小五去玉林。女人命令死猪说,你一定要在晚上十二点之前把他送到玉林火车站!死猪二话没说就驮着小五上路了。在赶往玉林的路上,有三点非常值得一提。一是小五再不觉得死猪讨厌了,反而还对他充满了信任与依赖。二是死猪和小五发生了一段对话,从对话中得知,小五的父亲和死猪都坐过牢,并且都是冤枉的,当了替罪羊。三是自行车的链条在中途断了,死猪扛着自行车跑了好远才找到一个修车铺。不过,死猪并没有因为自行车抛锚而延误时间,他把链条接上后骑得更快,终于在玉林火车站的时钟指向十二点时让小五见到了外婆。
   读完这篇小说,当我们蓦然回首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这篇作品整个就是个骗局,换句话来说,在真相大白之前,作者给我们制造了一系列假相。比如,他刻意不让我们知道女人对那个彪形男人说了假话,刻意不让我们知道小五坐过了站,刻意不让我们知道外婆在玉林火车站等着小五,刻意不让我们知道死猪就是女人的丈夫,刻意不让我们知道女人在陆川下车后还会几次出现,刻意不让我们知道死猪原来竟是个好人……总之,朱山坡在很多方面都刻意欺骗了我们,给我们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圈套。
   接下来,我想对这个圈套做一些静态的分析。这篇小说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大的圈套,事实上这个大圈套是由一连串的小圈套编织而成的。如果我们将这个文本切割开来,再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这些小圈套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人物圈套,二是语言圈套,三是主题圈套。这三种圈套相互依存,共同延伸,最后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圈套。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圈套。人物无疑是小说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其中最有意味和最具价值的,我想应该是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很多杰出的小说家都在这两个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并提供了宝贵经验。朱山坡这篇小说也毫不例外地写到了人物,但他在处理人物关系和表现人物性格上却显得与众不同,似乎要比其他小说家高明许多。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圈套艺术。
   首先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处理人物关系的。这篇小说中的人物不少,但关键人物只有三个,给孩子喂奶的女人,像死猪一样打呼噜的男人,还有第一次出门远行的少年小五。这里我只讲一讲女人和死猪的关系,因为对他们的关系处理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死猪和女人本来是一对夫妻,但作者却迟迟不肯把这种关系挑明,而是故意将读者长时间蒙在鼓里,直到后来女人要让死猪送小五返回玉林时,才不得不交代死猪是女人的丈夫。显而易见,作者在死猪和女人的关系处理上给读者设了一个圈套。我认为,对女人和死猪夫妻关系的刻意隐瞒是这篇小说最有意味的部分,也是作品中最亮的看点。它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也给读者带来了惊奇感。如果换一个作者,他也许会在死猪和女人一出场时就告诉读者他们俩是夫妻,事实上这样事先交代清楚对后面的情节发展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假如真要这样处理的话,那这篇小说就索然无味了。
   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与表现上,作者也巧妙地运用了圈套。比如那个被小五称为死猪的男人,虽然他从外表上看上去穷凶极恶,粗俗不堪,完全像个坏人,但他实质上并非如此。相反,他隐忍,宽厚,吃苦,耐劳,仗义,简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好人。可是,在死猪于陆川汽车站再次出现之前,作者却一直别有用心地将他性格中真实的一面深深地掩盖着、遮蔽着、隐藏着,直到故事快结束时才让读者对他刮目相看。小说写到这里,我们才突然发现,作者原来给我们设置了一个圈套。当然,这个圈套很有意思,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同时还告诉了读者应该怎样去全面而客观地看人。
   接着我们来看看这篇小说的语言圈套。这篇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非常成功,其中最精彩的表现在于语言圈套的营造。读这个作品,尤其是读完之后再回头重读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中的好多语言都带有欺骗性。换一句话说,小说中布满了语言圈套。
   语言的欺骗性,主要表现在通过误解或误读对读者造成误导。这种带有欺骗性的语言在《小五的车站》中可以说俯拾皆是,这里我只想挑出几段与死猪有关的议论性文字加以分析。虽然作者一开始就刻意隐瞒了死猪与女人的夫妻关系,但是,细心的读者如果稍加留意,还是有可能从一些细节上看出破绽并发现真相的。可是,每当到了这种危险的时候,作者就会让小说中的叙述者小五立刻跳出来发上一通议论,从而转移读者的视线,干扰读者的思维,排除读者的怀疑,一下子又将读者诱入了歧途。
   小说开始不久就出现了女人给孩子喂奶的场面:“她放心地揪起衣服,露出饱满而多汁的奶子,坦然而准确地放到了孩子的嘴里,像两块磁铁吻合在一起。”女人能在死猪对面放心地揪起衣服给孩子喂奶,是她本来就没有回避死猪的意思,因为死猪是她的丈夫。可是,狡猾的作者害怕聪明的读者一动脑筋猜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于是就用一句议论巧妙地对读者进行误导:“那死猪一直睡着,所以她一点也不避讳他。”由于使用了这种语言圈套,读者便离真相越来越远了,而这正是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
   我们再看一个细节。死猪在火车上一直打着呼噜,小五嘟哢了好几次表示不满,并希望引起女人的共鸣。可是,“女人只是宽容地笑笑,好像她一路上已经习惯那死猪的粗俗,哪怕他的呼噜打得再响,流出来的口水把我们都淹没了,也不会从她的嘴里吐出半句怨言”。死猪打呼噜,小五以嘟哢表示抗议,女人不仅没支持他,反而对他笑笑。她为什么要笑笑呢?因为打呼噜的是她丈夫,她用“笑笑”对小五表示歉意。但是,作者担心我们从这个细节中敏锐地看出了他们的夫妻关系,于是赶紧让小五对女人的“笑笑”进行了误解,把抱歉理解成了宽容。因为用了这个语言圈套,读者再次被蒙骗过去了。
   在小说中,还有一段议论也显得异常智慧。火车到达陆川时,一直酣睡的死猪也跟着女人下车了。写到这里,作者再次害怕读者会猜测出他们的关系,因此又迅速发了一通议论:“幸好,他此刻没有睡死过去,否则火车会把他带到湛江、雷州,或更远的地方。”其实,小五的担心是多余的,即使死猪此时不醒,他也不会坐到其他地方去,因为他的妻子会叫他。作者正是害怕读者朝这方面想,所以才又一次使用了欺骗性语言。这样一来,读者又一次错过了窥见真相的机会。
   分析了语言圈套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主题圈套。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我想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作者在表达上没有直奔主题,并且还一再运用障眼法设置了一系列的圈套,用来分散、干扰和打乱读者的思路,从而创造了比较宽广的意义空间,给读者提供了主题解读与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就我的理解而言,我觉得这篇小说主要传达的应该是关于经验的思考。经验是一个很大的同时也是很深的命题,包括已知经验和未知经验,集体经验和个体经验,普遍经验和特殊经验等等,而且最后都关系到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与把握,实际上就是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
   小五出门之前,母亲反复叮嘱他,除了乘务员不要相信任何人。母亲的叮嘱实际上就是一种已知经验,或者说集体经验,也可以叫普遍经验。正如《女人是老虎》那首歌中所唱的:“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可是,小五在火车上发现喂孩子的女人那么漂亮、那么亲切、那么温柔、那么宽容,于是就对母亲的叮嘱产生了怀疑。此时的小五很像歌中的小和尚:“走过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 ”小五对女人的好感可以说是个人经验,或称为特殊经验,也可以看成是未知经验,因为对他来说是前所未有的。
   小五对母亲叮嘱的怀疑和淡忘,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因盲目信任女人而坐过了站。直到这时,小五才又猛然想到了母亲的经验,觉得自己的经验是靠不住的,因此悔恨交加。此时此刻,小五的感受也可能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老和尚悄悄告徒弟,这样的老虎最呀最厉害!”
   然而,小五并没有因为这次错误和教训而完全回到母亲的经验上去。我认为这正是这篇小说的深刻之处。假如作者只写到陆川火车站这里就结束全篇,虽然小说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主题上来看都是完整的,但这个作品的主题就显得太浅而且太旧了。当小五要彻底否定自己的经验,正准备重新回到母亲的经验上去的时候,那个女人又出现了,并且连续出现了两次。这是我们开始没想到的。很显然,作者在这个漫不经心的转折中又不露声色地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圈套。
   女人的这两次出现很有意思,对主题的深化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次是为小五解围,第二次是派丈夫送小五返回玉林。小说写到这里,我们都不得不和作品中的小五一样,对那个女人进行新的认识,并给予全面而公正的评价,进而对各种经验进行深刻反思。
   下面,我还想简要地讲一讲圈套在小说中的艺术功能。为了讲解的方便,我还是以《小五的车站》为例。
   我先说诱惑功能。在《小五的车站》中,作者一开始就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暗示,给读者预设了许多暧昧的想象空间。比如,小五的座位被穷凶极恶的死猪霸占了,小五对他恨之入骨。作者一上来就把两人的关系写得如此紧张,仿佛他们之间肯定要发生什么冲突,说不定还会出现流血和危险。这显然是作者为了诱惑读者而设的圈套,读者一下子就被套住了,阅读的兴趣马上浓厚起来。
   又如,小五上车不久就被那个给孩子喂奶的女人迷住了,小说这样写他的心理活动:“女人是故意让我看到了她的奶子,连乳房都能给我看到了,她对我还有什么戒心呢?像我并不存在的姐姐一样,我们的关系一下子亲近了许多,觉得她是这一列不知道究竟有多长的火车上最亲的人。”这段心理活动描写也是一个圈套,作者想用这个圈套对读者进行误导,仿佛在暗示读者,小五和这个女人之间没准会发生一点儿什么故事。这样一来,读者的阅读欲望很快就被有效地激发了,同时还产生了种种强烈的阅读期待。换句话说,作者通过对小五的心理活动描写,使小说对读者充满了巨大的诱惑力,充分发挥了圈套的诱惑功能。
   接下来,我再说说圈套在小说中的震惊功能。震惊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现象,对读者来说,就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感受,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也有学者将这种心理活动现象称为震惊感。震惊感往往是因为意外而产生的,而小说家在小说中设置圈套,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对事情的结果或故事的结局感到意外。所以说,圈套具有震惊功能,它让读者在感到意外的同时,获得一种阅读的震惊感。
   读《小五的车站》,我曾多次感到震惊。其中最强烈的震惊有两次,一次是读到小五发现自己坐过了站,这时我不禁和小说中的小五一样,感到意外和惊奇。天啊,一个看上去那么值得信任的女人,原来却是一个说假话的人!其实,女人谎称自己在玉林下车,并不是为了骗小五,而只是为了防范那个中途上车的彪形男人。可是,作者对此却做了严格的保密,设了严实的圈套,使我们事先毫不知情。所以,一当真相大白时,读者就会感到太突然了,太意外了,震惊感便油然而生。另一次强烈的震惊,出现在死猪再次出场的时候。女人命令骑自行车的男人把小五送回玉林,直到这时,小五才突然发现死猪原来是女人的丈夫。这太出人意料了,太不可思议了,太让人惊讶了!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一个假设,假设在陆川下车时,作者已经让读者知道了死猪和女人是一对夫妻,那死猪再次出场时还会让我们感到震惊吗?显然不会。由此可见,圈套的设置对读者震惊感的产生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我该说圈套的反思功能了。要说,任何一篇小说都应该引起读者的反思。其实,不光是小说要做到这一点,其他文体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等,都应该这样。可事实上,许多小说因为只考虑到写什么而没考虑到怎么写,便流于平铺直叙或者直奔主题,导致作品过于直白,过于单纯,过于肤浅,像小葱拌豆腐,甚至像白开水,让读者一览无余,因此不能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更无法引起读者的反思。而设置了圈套的小说则不同,作者为了欺骗读者,他事先制造出种种假象,把真相一层一层地掩藏起来,直到关键时候才拨云见日,水落石出,让读者大吃一惊,恍然大悟。由于读者在此之前一直被作者用圈套蒙蔽着,一旦真相大白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地要回过来进行反思,反思因此便成了我们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还是联系《小五的车站》来讲。读完这篇布满圈套的小说之后,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没想到。如,没想到那么一个让人喜欢、让人信任的女人居然骗了小五;又如,没想到女人骗了小五之后又会派自己的丈夫将小五送回玉林;还如,没想到看上去穷凶极恶的死猪原来竟是一个好人!因为有这么多的没想到,所以读者读完小说之后,心情肯定是久久不能平静,必然要回头重读,进而进行深刻反思。我想,读者的反思一定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小到反思小说中某个人物的某一个细节,大到反思整个作品的主题,甚至还有可能从文本之内反思到文本之外,从形而下反思到形而上,从而获得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全新认知。
   以上我分别讲了圈套的三大艺术功能,实际上这三个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环环相扣,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
   讲到这里,时间正好过去了两个小时。感谢大家这么认真地听我的讲座,还要感谢大家不断地给我掌声。
  
   晓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家。责任编校:郑利玲

小说与圈套

  •  / 张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