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42953

[ 杨锦全 文选 ]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教学后记

◇ 杨锦全

   本教学内容是笔者讲授《寡人之于国也》的第二学时,其中的三问自以为是熟中生巧的灵感所致,且有欣欣然自得之意,于是冒大言不惭实录自夸,以博方家一笑。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原文,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师问。
   “为什么第4、5、6三段没有后引号?”学生彭丹问。
   “没有吗?”老师知道不少学生是没有发现这一现象的,所以追问一句。
   “是没有。”“果真没有。”
   “没有,很简单,拿起笔来,给它补上不就得了。”老师说。
   “不能补吧?”有人不肯定地说。
   “为什么不能补?错了就应该改过来嘛。”老师肯定地说。
   “书上的还会错吗?”有人来劲儿了。
   “你就是无条件地相信书啰。既然没错,那罗庆讲讲不用后引号的原因。”
   “不知道。”
   “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倒是可以教大家一种方法来研究。用这篇文章中的引号作例子,比较分析,就会很容易看出原因。”
   “我认为,一个人连着说的内容如果分成几个自然段,那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过了一会儿,周佳怡率先说。
   “对。大家明白了没有?”
   “明白了。”
   “还有其它问题吗?”老师问。没有人明确表态。
   “大家提不出问题的话,我提。第一个,我认为在文章的4、5段之间可以加上一段,那这一段是什么?加了这一段后标点会有什么变化?没有这一段有何深意?讨论3分钟。”
   时间到了之后,几个小组都回答不出来,似乎有难度,需要点拨。老师说:“要加上这一段,就得联系上下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分析。看文章开头,梁惠王急切地提出了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用比喻回答了原因,并明确指出梁惠王的作法‘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到第4段,文章似乎就写完了。然而,我们知道,一心想称霸的梁惠王并不是只想搞清楚‘民不加多’的原因,其实是想向孟子讨教使‘民加多’的办法,孟子只解释‘民不加多’的原因显然不能满足梁惠王的欲望。梁惠王紧接着要讨教的应该是如何使‘民加多’的办法;第5、6两段也确实在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由此可见,4、5段之间可加的内容是——”老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道:“曰:‘何以使寡人之民加多也?’对不对?”
   “对。”不少人随声附和。
   “我觉得梁惠王的话还可以是‘何以使寡人之民多于邻国也?’这样与上文孟子的话联系得更紧凑。”杨晓与众不同地说。
   “你分析得非常好。加上这一段后,标点会发生什么变化?汪华你讲。”老师点评说。
   “还没有分析出来。”汪华迟疑地说。
   “第4段最后要加个后引号。”刘晓红迫不及待地说。
   “为什么?”
   “因为在这一段里孟子的话说完了,下面是梁惠王的话。”学生纷纷道。
   “对。但文章没有这一段,有何深意?”老师又问道。
   “孟子忘记写了。”何宇方说。
   “你这种批评权威的作法很勇敢。但你没有听懂提问的用词。‘文章没有这一段有何深意?’的弦外之音是没有这一段很好。那好在哪里?一般情况下,在面对国君的谈话时,常常是有问才有答;再者,要是一个颇具城府,或故作深沉的人,一定会等到梁惠王问起‘何以使寡人之民多于邻国也?’才会阐述自己的措施。但孟子没有等到梁惠王问就滔滔不绝地谈起,可以看出孟子深知梁惠王问‘民不加多’的真实意图的睿智,可以看出孟子的率真和坦诚,更可以看出孟子抓住机会就积极宣扬自己王道的恳切态度。总之,孟子没等梁惠王追问就连续阐述自己的王道,表现出他的睿智、率真、坦诚和恳切。原文很妙,妙在不言中。”老师深度分析。
   学生大有所悟。停顿一会儿后,老师又说:“第二个问题,第6段中少了一句话,这句话应该是什么?少了这句话有什么意思?思考2分钟,可以抢先发言。”
   “可以在‘黎民不饥不寒’后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杨小刚主动说。
   “为什么?”
   “因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应该是对全段的总结,应该包括‘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从全局出发,你的分析不错。不过,你补的也没有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概括上啊?”老师说。
   “我觉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结果,所以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就可以概括。”杨小刚说。
   “你分析得很对。那原文少了‘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有什么意思?”老师说。
   “我还没想好。” 杨小刚说。
   “是为了照应上文的‘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计华抢着说。
   “怎样照应的呀?”老师一追问,大家都笑了。
   “由此可看出孟子文章的简洁美。”吴天说。
   “这是简洁吗?‘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孟子王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按说是不应该省去的。敢于批评权威的何宇方说说。”
   “不知道。”
   “你应该知道。你把‘孟子忘记写了’用在这里就行了。这确实是‘孟子忘记写了’。因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是孟子王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总结句里是不该不写的。可见,书上的并不完全是对的,亚圣也有失误的地方。读书千万要深思慎取。”老师分析道。在意外之中,同学们很欢悦。
   “第三个问题,‘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以有另一种说法,如何说?原句有何妙处?”
   “上一段讲的是‘王道之始’,这一段讲的是‘王道之成’。根据‘王道之始也’的句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以是‘王道之成也’,最后一句可以写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王道之成也’,正好和‘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的句式相对应。”还没有到时间,杜克就站起来说。
   “非常精彩!”掌声四起。
   “作者用双重否定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加强了语气,强调了语义。”掌声未停,杜克又接着说。
   “大家赞不赞成?”老师说。
   “赞成。”
   “再次祝贺杜克!”掌声再一次响起。
   “好,问题解决了,下面的时间消化背诵。”
   这是一节很有特色的探究课。上文言文时,大多数老师都把重点放在疏通翻译上,而笔者在引导学生完成了疏通翻译之后,还进行质疑探究,熟中出巧,施教裕如。
   一.质疑问难求分寸。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提问质量不高或过难、引导不得法使教学不流畅的现象。这节课对问题的处理很求分寸。对待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第4、5、6三段没有后引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研究得出答案。对难度较大的问题,用疑问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然后进行深入分析。第一个问题中的最后一问是有一定难度的,让学生思考,但不难为学生,在学生思考的困惑之时进行讲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质疑问难,收放自如,分寸拿捏得很准。这样的探讨研究,课堂才会流畅自然,学生才会有成功的喜悦、接受挑战的刺激和豁然有悟的收获。
   二.质疑问难有更高的教学目标。问答不是为问而问,也不是为答而答,一句话,不只是为了解决具体的一两个问题,更不是走过场,求热闹。问,是为了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发现疑难的习惯;答,是为了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研究,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如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逻辑层次推理、总分关系对照等,灵活而恰当,具体而有效,既注重思维开发,又注重读写结合。
   三.教学生成有新意。笔者提的三个问题是课前没有设计的,也是以前从未想到的。本节课的最初安排是解决学生的疑问之后就背诵课文。但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引号的应用,就顺势想到了第一个问题。学生的“书上的还会错吗?”一句话使笔者想起在月考时,面对选择题“‘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是病句”一项都不敢判断它是正确的现象,深知学生存在着因敬仰而产生的盲目认同心理,又顺势想到了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又由第二个引出。这三个问题随机生成而不露痕迹,紧扣课文和学生实际,不牵强附会,深浅有度,看似寻常却很有新意,充满新意却又不稀奇古怪,是高质量、高境界的教学设疑。这些产生在无疑之处的疑问,对启发学生思索探究有积极意义。
   当然,这些随机生成的设疑并不是凭空而出的。这篇课文笔者已经讲过几遍了,对课文非常熟,厚实的积淀经学生的触及就自然而然地使人产生了灵感。由此笔者想到我们的教材变动太频繁是否对教学有利。“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在一轮一轮的教材编写中,课文的变更是很大的。上次抽掉那篇加这篇,这次抽掉这篇加那篇,甚至是抽掉经典的加上一般的,没有什么定准,完全取决于编者的个人视野和喜好,这对普遍的教学来说是不利的。教材所选内容应该有极高的稳定性,要具有“经书”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让教师也如“诵经”一样反复研读课文,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获得参悟,由此才能产生灵活自如的教学,才能获得灵感顿悟的教学生成。如若不然,教师常常要面对新的课文,其精力主要花到了对课文最基本的解读上,哪还能进行深层次探讨、个性化研究?笔者认为,对课文的选用,确实要从高僧诵经参悟中获得借鉴。
  
   杨锦全,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房县。责任编校:左晓光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教学后记

  •  / 张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