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正在稳步推进,作为语文学科,不仅教学理念有了重大变化,而且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文本也在不断变化,一大批具有现代气息的文章被选入语文课本。与此同时,教学模式也正进行一次变革,原先只强调个体的学习而忽视了合作的作用,现在发生了变化,强调合作学习也同样重要。此外,课堂的学习也由原来的单一的老师讲解,转变为以老师的引导为主,这样就涌现了一大批课改的先进典型。如山东的杜郎口、江苏的洋思等,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可是,回眸课改多年,我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在得到的同时,又何曾想过,失去了什么?文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习是否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课堂结构能否有固定的模式,学习的主人学生真的成为主人了吗?主宰了校园文化生活了么?下面我将从这样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文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本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弘扬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现代文化,它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映,毫无疑问这是可取的。我们曾经辉煌过,灿烂的民族文化说明了这一切,我们也曾经落后过、屈辱过,历史同样告诉了我们。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阶段,民族形成凝聚力是关键,形成这种凝聚力靠的是民族精神,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文章很多。语文教材在编排上,为求多样化,并显示其多样性,将初中教材按单元划分、分类编排,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很多学生虽有一定的社会交往面,有亲情有友情,却无法理解朱自清《背影》中描绘出的亲情,他们的情感也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即使教师多方引导详细讲解,学生仍有不解之处。难怪,现在的学生生活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特定环境下的伤感离别,要其完全理解朱自清先生惨淡的离愁与思绪,是有一定困难的。这正是文本中带给我们的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差异。
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在校的一种经历,文本与这种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在课中做游戏、描红,《社戏》中“我”与小伙伴在夜归途中偷豆,为何上课时做动作,甚至还能偷东西,不仅不被训斥为错误,反而说成是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呢?而现实中,如有类似的行为却受到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呢?我想诸多的逆反又来自于何处呢?虽有引导,但我们的正面引导在这种状态下,效用又能有多大呢?这种情形反映了文章与学生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学校教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它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却不可能是全部,学生在校是生活在教育文化之中,但不可能完全按照这种校园教育文化来生活,甚至非教育文化还可能成为学校文化的主导。这种文化将在不自觉中改变着学生在校生活的认知体系。文化学家说:“正是文化使人成为人。”文化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这样建立有效的文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文化包含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小组文化和团体文化等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的教育文化,也可以说是正式文化。可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清楚,在校的学生不是我们按照文化的正式性去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我们的安排只能起到影响的作用,而共同产生影响的还有其他多个方面,如网游文学,穿越文学,我把它们称作非正式文化,它们的影响力显而易见,我们的说教有时候显得苍白无力。很大程度上非正式性文化的影响可能成为校园文化的隐形主导。
课堂结构能否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学洋思,学杜郎口,学到了什么,别人的成功是因地制宜而成,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学先进已成了一股风气,可是洋思只有一个、杜郎口只有一个,学了模式,拿来生搬硬套,到处都是热热闹闹,师生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却收效甚微。说到底没有明白语文学习的根本。
语文学习归根到底是一种对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过程,语言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其关键是如何有效理解对你所接受外界信息的处理,以及你对外界发布和你对信息的处理情况,即接受与反馈。听、读是接受,接受受理解能力的影响,说、写是反馈,反馈受判断能力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如朗读教学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促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的发展,也可以促进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诵读主要用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熟读方能成诵。储存的资料多了,要利用的时候可用的素材就多了,这样表达的效果就会更好。此外,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设置的实践活动模块使得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拉近了,可是我们在保留了这些的同时却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搞模式上。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使课堂教学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违背了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非要把对于自然科学学习的目标模式硬搬到作为社会科学的语文学习上来,语文教学误区显而易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优势,发挥语文作为一门艺术的审美作用,说白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不可丢。
语文教学是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能够让他充分活动是关键,但是为了形式而不考虑内容是现今存在的弊病。教师虽然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但对于课堂教学,不是看学生到底掌握了什么,而是看教师是否按计划完成了教学内容,是否驾驭了课堂,仅仅把学生的表现作为评价教师的标准,这种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教学中,现在不仅设置了自学检测,还设置了目标检测。这些检测题有效地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又在哪儿呢?何况在教学中不能发挥民主,不允许学生对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及答案产生不同见解,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可能一致,理解能力也不会一致,那么要求都能得到同一答案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对老师公布的答案的理解都是很难的。这种情形之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死抱统一标准不放,时间长了,还能有个性得到发展的学生吗?没了信心,没了个性,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变为在学校工厂里,教师生产出的整齐划一的“学生产品”。能否真正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成败也在此体现。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对事物的认识,是先部分后整体,在教学中也体现为先部分后整体。首先去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之后才形成对教材内容的整体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赏析时,首先是字词教学,扫清阅读障碍再进行阅读,划分段落层次,理解段落大意。教师对文章进行肢解,把整个文章搞得支离破碎,且生怕什么地方没有剖析到位,最后总结时,再对刚刚的分解进行组装,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事实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正好与之相反,是先整体后部分,在整体认识之下,对部分的认识才会更透彻。有时整体的认识比较模糊,甚至会有误差,但在对局部认识过程中,可以时不时地修正,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不能领会,后进行启发和简化,学生仍不得要领。在这种情形之下,一般会把问题归结于学生思维缓慢,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恍然大悟,做教师的反倒有了一种不可说出的成就感。其实这就是设计问题的原则错误,导向不当,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致。如果能改变这种情况,随着教学的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就会逐渐明朗。
诸多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学性大打折扣,目前能守住语文课堂这块阵地恐怕也只有靠中考、高考这些空中力量优势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9。)
[2]颜超《构建高效课堂的三问教学法》(《语文教学研究》,2010.06。)
[3]李其维译《学习与认知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8。)
穆飞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灌云。责任编校:剑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