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尝试着进行作文训练的变革——在注重发挥课文的写作示范作用的同时,从媒体上搜集质量较高比较易于借鉴的时文,丰富学生学习写作的例子,借以提高写作训练效率。一个轮回下来,本人觉得学生喜欢这种新的作文训练形式,他们既从中感受到了写作的快乐,又收获了写作的进步。我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时事热点,投入较多的精力,以不同的视角去搜寻各种媒体(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国青年、小小说、杂文报等)上的漂亮的时文,然后编辑印发给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设计不同的训练目标,在专门的时间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大体说来,我注意了这么几个方面:
一.丰富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
针对学生写作文内容空洞,材料不充实,下笔动辄就是屈原司马迁苏轼几个古人颠来倒去的现象,我有意识的在媒体库中,披沙拣金,与同学们一起痛下集腋成裘的积累功夫。每年年底中央电视台要评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一旦揭晓,我马上从媒体上搜集报道他们的英雄事迹的文章,印发学生,要求学生多加揣摩,既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更将他们的事迹作为鲜活的素材记在心上,储存在大脑材料库中,以备急时之需。几年下来,学生们作文里忠贞爱国的不再只是屈大夫,共产党的模范干部中有了郑培民、任长霞、沈浩这样的让人钦佩的名字。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领域,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政治到军事到文化,方方面面的新信息都会出现在学生的文章里,局面有了明显的改观。
二.关注现实,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我们的教材选文表现的多是距离遥远的现实生活,难以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于我们身边的鲜活的世界,课本又缺少生动而及时的反应。时文正好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影响他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老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借鉴时文作者的写法,拿起自己的笔,去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报纸上有很多富有震撼力的报道。如何看待自然灾害?如何看待生死?我选取了中国青年报上《“范跑跑”应成为中国精英的一面镜子》《“先跑教师”缺的不是羞耻感》《清为在地震中逝去的老师立碑》等文章,通过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不只是在辩难诘问中碰撞出思考的火花,他们还端正了自己的自然观和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拿起自己的笔,去表达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先后有同学对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马屁之作《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对舍身救学生的谭千秋老师,对范跑跑——范美中老师的弃生先逃等,表达了自己的不俗的见解。最为可喜的是。平日视作文为最难之事的他们,愿意拿起笔来去写自己的心灵所想。三年来,有卢君言同学、阮桢同学、吴吴同学、张乐明同学、童芳同学等一批学生,对校园血案、网瘾、环保大案、金融危机、应试教育等诸多现实问题发表看法,卢君言、刘恬然等先后有多篇习作发表。同学们的表达欲望慢慢地点燃了。
三.启迪心智,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现在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除了文字的运用能力差外,思想水平的低下,见识的短浅是他们写作的致命伤。我在选择时文时,注重选取能引领学生走向思维高地的文章。如,对赵本山小沈阳一类的艺术形式走红大江南北的问题,对中国渐渐走向大国的趋势,对世界性的环保危机等问题,我先后选取了中国青年报上清华大学肖鹰教授的《只有媚俗艺术走红,中国人就算不差钱也差灵魂了》《自信才能让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中国在哥本哈根的华丽转身》等文章,调整端正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思想水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时,我印发了《五四不是历史的回声》,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五·四运动”的历史功勋;汶川地震一周年时,印发做川地震周年祭》,告诉同学们如何理性地看待地震自然灾害;《2009年我们会思考什么》教会我们客观辩证的回首过往;《南京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正告我们勿忘国耻;《诺奖焦虑与武大丑闻》为中国学术水平滑坡把脉;《别恸辄对青年的“幼稚”和“愤怒”指手画脚》呼吁保护青年人的热情与活力……持之以恒的努力,应该说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思想水平,使他们渐渐地成熟起来。
四.多见广识,丰富表达的技法
有时印发时文,单是从借鉴写法的角度考虑。《我们如何做学术》《挺起科学信仰的脊梁》纯是试图从议论文的写法角度给学生以启迪:学习人家如何起笔人题,如何拟设分论点,如何用充足的事实材料去展开论证,等等。《异乡人的后花园》《温暖的小吃摊》启示我们:如何捕捉生活中的小镜头、细情节,去发现人性的光辉和人生的美好。《一个母亲最后的力量》《不要忽视身边的幸福》《不准你训斥我的父亲》让人明白,质朴也是能打动人的最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