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42970

[ 周国瑞 文选 ]   

李清照两首词的比较鉴赏教学

◇ 周国瑞

  一
   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是人教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中的一篇课文。而在课程改革之前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仅有《声声慢》是作为自读课文中的篇目之一列出的。我认为,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将李清照前后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闺怨词”组合在一篇课文里,应是别具匠心的。
   我们知道,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生活和情趣的独特形式。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人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直到李清照的出现,才使“闺怨词”的面貌为之一新。李清照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她作词不但总能别出新意,而且总能造语奇妙,化俗为雅。所以,品读与教学李清照的词——如课文中的“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不仅能使我们全面感受作者的“真”情感,而且能使我们深刻体味作品的“美”意境。
  二
   “知人论世”,是学习和鉴赏古代诗词以及中外文学作品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为了跟学生站在学习的同一起跑线上,我们不妨撇开课本之外的所有教学参考资料,仅仅依据和学生手中一样的语文课本,来从中筛选有关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方面的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来“知人论世”地解读“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
   翻开教材,我们可以在课文下面的注释①中看到关于作者的简要生平:“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再看课文下面的注释②,它指出:“‘醉花阴’,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早年的作品。”在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还有这样一个交代:“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表明《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当时写后寄给游宦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我认为,李清照“函致明诚”的《醉花阴》词,不是一封家书,而是一首情诗。试解如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在漫长的白天,终日守望着香炉上的袅袅青烟,好似“薄雾浓云”,我是何等的寂寞。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特别是在重阳佳节的夜晚,独抱孤枕,倍感冷清,更是难以入眠。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在一个“黄昏后”来到我俩常去的“东篱”边独自饮酒,想排遣排遣心中的郁闷,打发打发无聊的时光,不料却反而勾起对一段幸福而甜蜜往事的回忆——“有暗香盈袖”——这里面一定有小两口心领神会的趣事。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没想到这种思念的感觉与幸福的回忆,使人仿佛丢了魂似的,人也憔悴得好像秋风中的黄花一样。特别是这最后一句,比喻含诙谐,夸张带风趣,语气显娇嗔,委婉而含蓄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日思夜想。由此可见,《醉花阴》是一首表达妻子深切思念丈夫的柔情之作。也有个别人由于对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背景不了解,因此竟然把这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说成是作者对自己孤寂身世与容颜悴损的悲叹,是在写“哀景哀情”,我看这观点实在是偏题太远。
   往下再看课文下面的注释⑦,它指出:“‘声声慢’,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的晚年作品。”根据前面注释①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受到国破、家亡、夫死的灾难与不幸。另据史书记载,李清照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不仅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并且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她的晚年处境是何等的恶劣和凄惨。李清照用“声声慢”这首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试解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既是渲染环境,也是刻画心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描述自己孤独寂寞,夜不能寐,以酒浇愁,也无济于事。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睹物触景,愈加伤心。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既是写物,也是自比。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终日孤独寂寞,加上当时的凄凉环境,更让人感到倍受煎熬、度日如年——“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光景,这状况,这感受,不是能用一个愁字就可以概括得尽的。那么不是愁字又是什么呢?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来思考,应该包含着这样一些复杂的心理感受——凄惨、伤心、酸楚、悲哀、痛苦……由此可见,《声声慢》是一首向世人(或者就是自己对自己)诉说内心酸楚与精神痛苦的悲情之作。
  三
   通过上面结合“知人论世”来赏析“李清照词两首”,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前期和后期创作的这两首词,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与格调。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之所以把同一作者的这样两首词组合到一篇课文中来教学,是因为它能使师生更便捷、真切地感受到李清照在宋词发展史上所具有的独树一帜的地位。
   同时我认为,在教学“李清照词两首”之前,除了应结合“知人论世”来把这两首词的内容逐首解读清楚外,还应从中找出这两首词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备课中更好地选择角度,在教学中更好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应付裕如。
   基于以上的判断,我对课文“李清照词两首”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作了如下概括:
   1.“李清照词两首”虽然都写到了一个“愁”字,如第一首词是开门见山地写“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第二首词是卒章显志地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粗看起来,这两处“愁”字都缠绵悱恻,充满哀怨。但是,细细咀嚼品味一下,我深切感受到,这两首词中的“愁”的情感基调却是截然不同的。《醉花阴》中的“薄雾浓云愁永昼”,实际上是一种衬托,是在用一种“思愁”的无聊与无奈,来衬托和表现一个年轻的留守妻子对所爱的游宦丈夫的绵绵思念怀想之情。全词透露的是一种幸福的回忆和甜蜜的思念,其情感基调是喜悦与快乐。《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实际上是一种点题,是在含蓄地告诉读者和听者——在作者心里有一种比“愁思”、“愁绪”更为深刻、复杂的心理感受,即对国破、家亡、夫丧的深深哀伤悲痛之情。全词透露的是一种凄惨、酸楚、哀伤、悲愁、痛苦之情,其情感基调是悲哀与伤痛。
   2.“李清照词两首”虽然都使用了一些相同的意象——“黄花”、“酒”、“风”等,但这些意象在两首词中的修辞作用与表达效果却是不同的。意象,是诗、词、歌、曲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不仅不同的意象可以蕴含创作者的不同思想情感,而且相同的意象也可以寄寓创作者的不同思想情感。
   3.“李清照词两首”所选取的环境背景虽然都是秋季,并且都定位于“黄昏”这样一个最容易令人惆怅的时间段,但由于作者在两首词中所用的渲染方式不同,因而给读者的感觉效果也明显不同。在《醉花阴》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的是秋季晴天的一个“黄昏”,这不仅使整首词的环境氛围显得轻松而明快,而且,金风送爽送花香,很自然地能使人萌生陶醉、勾起思念、引发联想和想象……而在《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的则是秋季雨天的一个“黄昏”,这不仅使整首词的环境氛围显得沉郁而压抑,而且,绵绵细雨从早到晚地下,孤独的梧桐无助地被无情的秋雨所侵袭,这是否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作者处境?还有这“点点滴滴”,其意蕴也十分丰富,它既可看作是天上自然洒落的“点点滴滴”的绵绵秋雨,也可看作是作者心头突然涌现的“点点滴滴”的历历往事。此时此刻,情景交融,愈加令人伤悲,使得作者郁积于胸的悲怨终于喷薄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李清照词两首”虽然都被教学参考书划归为“闺怨词”的范畴,但这两首词却又有明显不同的创作特点。《醉花阴》所着重表现的是一位年轻妻子思念丈夫的娇嗔柔情和闺怨闲愁,显然非常符合“闺怨词”的创作特点。而《声声慢》所着重表现的却是一位孤寡老妪的凄惨晚年和悲伤心境,其中绝无丝毫的“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或“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这显然与“闺怨词”的创作特点不太相符。
   5.“李清照词两首”虽然都是在反映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与内心情感,但是所呈现出来的女主人公形象却各不相同。《醉花阴》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一个多情善感的富家少妇,她用的全是一些名贵或雅致物品,如有“香料之王”美誉的“瑞脑”和精致的铜香炉、玉枕、纱橱等,过的是喝酒、赏花的闲适生活,还时不时地触景生情、顾影自怜。《声声慢》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则是一个悲苦无助的孤寡老妇,相伴她的只有凄风冷雨、残花淡酒、寒窗孤灯……
   综上所述,全面把握了“李清照词两首”的这些共同点与不同点,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宏观评述与微观赏析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李清照词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独特的艺术美。
  
   周国瑞,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孝感。责任编校:黄碧斋

李清照两首词的比较鉴赏教学

  •  / 张三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