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338

[ 张梦憬 文选 ]   

三点导读

◇ 张梦憬

  美点赏析
  
  张岱笔下的西溪,咸淳《临安志》卷三六:“西溪在武林山之西”,《方舆纪要》卷九十:西溪“络以小河,又北汇余杭河,合于运河”。西溪源出余杭西部山地,东流经留下,古荡,至松木场八字桥折北汇余杭塘河,长约25公里,旧时以多梅花、芦花著称。
  文章开头简要说了西溪的历史、地理、人文景观等。从周围地形“高62丈,周回18里200步”到居住人群“数百家,聚为村市”寥寥几句说明了西溪地处特别偏僻,是真正的深溪幽谷。
  除了地方特别幽僻,作者还专门写了西溪的古梅:这些梅花树都非常短小、屈曲槎桠,与黄山松非常相似。喜欢的人专买最小的,拿回家作为盆景。至于西溪的主要景点秋雪庵,他更是赞美道: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他不仅专门为秋雪庵写下诗篇,在文章的最后,他还极为遗憾的写到,他有一个叫江道闇的朋友,在西溪造了精妙的别墅,几次邀请他去一起隐居,但他一直在外奔波,终于未能前去,至今还极为遗憾。在这里,体现了作品中的意境之空灵悠远的特点,“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 屈曲搓桠,大似黄山松。……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用这种冰雪之气来营造空灵悠远的意境。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新颖的词语加上贴切的比喻,只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景物的气象万千。用一些清香幽冷的意象,使文章显得更有天地,给人如入仙境福地之感,具有一种意境美。文字清新别致,气韵生动,见之忘俗。
  张岱在这篇文章中,为了把自己对西溪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出来,还把它与西湖做了对比,对两者景物的特色和不同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说西湖确实是江南锦绣之地,但去的多了,眼睛会慢慢厌烦西湖的绮丽,耳朵会慢慢厌烦满湖的笙歌,想寻访深溪幽谷、避开俗世如桃花源一般的地方,当以西溪为最!
  这一评价把西溪比之为陶渊明的桃花源了,可见张岱对西溪的喜欢。在《西溪梵隐志》中,还记录了他《秋雪庵》诗一首。开头一句是“古荡西溪天下闻”。可见,他对西溪的热爱散发得如此真挚。文章中着力表现了他闲适、脱俗的生活,以及淡远、自然的生活情趣。表现自己喜山水,好漫游的个性。张岱的语言富有创造力,但又是朴素简洁的,丝毫没有那种华丽堆砌的做作之感,格外的清新淡雅。
  
  难点指津
  
  《西溪》选自张岱的《西湖梦寻》。在这本流传甚广的文集中,他把虎跑泉、凤凰山、梵天寺、苏堤、湖心亭等都列在第五卷《西湖外景》,而在这些外景的描述中,西溪被他排在了第一位,可见他对西溪风光的特别推崇。
  张岱生活在晚明初清,家世显贵,少年时“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谲谑,书囊诗魔。”但甲申之变,满清外族入主中原,张岱从原先的衣食无忧的纨绔子弟,沦落为亡国之民,破家之子。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创作,就表现作者人生价值,即是实现在寄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上,在自然之中去寻求生命与自然相融合的个体人生价值,在日常生活的琐屑细节,在个人生活小圈子里开辟一块生命的乐土,以寻求个体人生的解脱,获得心灵适意和慰藉。
  
  考点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以其地丰厚,欲都之( )
  ②形如人状,双髻耸然( )
  ③梅格短小,屈曲槎桠( )
  ④入其中者,目厌绮( )
  2.结尾“朋友江道闇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表达作者怎样的心境?
  
  附:参考答案
  1.①都:名词作动词,建立都城;②耸然:矗立的样子③屈:弯曲④厌:满足
  2.参见“美点赏析”。

三点导读
目录

  •  / 梁实秋
  •  / 茅盾
  •  / 梁嘉岚
  •  / 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