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推荐辞: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觉而又主动、积极而富有弹性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快乐参与、在自信中成长,主宰课堂,掌握命运。这样,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胆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组织、交流、合作、协调的能力。常福胜老师的《四环六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从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出示目标、实施目标、回扣目标、达标检测四个方面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以期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热烈讨论。今天我们把该文推荐给广大的读者朋友。
实施新课改已经十多年了,可是语文教学的现状还不容乐观。教师仍然“霸占”着课堂,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接受。教师要么“满堂讲”、要么“满堂问”,要么“满堂练”,多媒体使用后又让学生“满堂看”。而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在“听、说、读、写、看”等方面是怎样的现状呢?
1.“听”,指的是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教师仍然按照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字词学习、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前苏联程序教学法在那里大讲特讲,生怕学生读不懂,学不会,条分缕析,讲深讲透。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2.“说”,指的是学生按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或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讨论的价值,没有交流的必要,让学生在小组内七嘴八舌乱说一通,没有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思维含量,没有主问题设计,深度不够,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脱口而出,或翻一翻书就找到了答案。甚至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能解决问题。这样的一问一答,碎问碎答,即使一节课提问几十次,也达不到有效解读的目标。
3.“读”,指的是学生对文本泛泛而读。有的教师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蛊惑,“读”包打天下,自以为“读”的遍数多对文本解读就透,理解就深。于是朗读、默读、齐读、分组读,用最喜欢的方式读,形式多样,就是不做要求,不做示范,不做指导,不做语言品味,不做文本细读。
4.“写”,指的是学生抄写阅读训练题。教师把所谓的正确答案打在课件上,让学生抄写,一节课学生课本上或笔记上没有记什么东西就好像没有对文本进行解读。如此折腾就是不见师生情感的交流,不见思维的碰撞,纯粹玩文字游戏。
5.“看”,指的是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被几十张幻灯片所充斥,师生成了多媒体的“奴隶”,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充满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的语文课就这样被几十张多媒体画面“肢解”了。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现状,我们决定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四环六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所谓“四环”,就是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的四个环节,即出示目标,实施目标,回扣目标,达标检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主线。出示目标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学生的读读、议议、展示、点评是实施目标的过程,师生的总结、反思是目标的回扣,学生的练习是当堂达标检测。所谓“六步”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学习的六个步骤,即:读读、议议、展示、点评、练习、反思。“四环与六步”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重点是突出一个“效”。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这里重点谈谈“四环六步”的教学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出示目标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作用、评价作用、控制作用和激励作用。正像崔允漷教授所说:“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目标,通过目标的引领,让学生知道本节课主要学习什么内容,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学习什么方法,形成什么能力,某个知识点需要掌握到什么水平,如何进行学习,如何进行课后检测等。出示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只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课时目标,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办到的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感染与熏陶过程。况且此项目标能否实现,在课堂上往往是无法检测的,只有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所以,情感目标还是不要在课前出示为好,只是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这一目标。
教学目标的出示不是为语文课制定的框框,也不是僵化的、刻板的套路。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起始知识的教学内容以及某些概念、术语,因为学生还没学习,不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以目标为导向,先逐层讲授,然后再结合课堂小结,滞后出示目标,这也符合教学实际,效果可能会更好。还可以不提前出示教学目标,而是把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相结合,使用过渡语对前一个环节的目标进行总结,再引出下一个目标。这样,目标明确,起承转合,融为一体。
二、实施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管有多么精准,多么科学,多么具体,也不管教学目标出示的时机多么恰当,多么巧妙,多么引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它的制订才有意义,它的出示才有价值,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有可能。语文课程不同于其它课程,客观上存在着内容零散、随意,缺少系统性的特点,因此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牢固树立目标意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力求一课一得,不断反思以提高教学目标落实的效度。
1、读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南宋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静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文本时,不仅扫障碍通大意,还要让学生深读课文,对文章中有感触的地方做批注,对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大胆质疑,写下疑问,明白自己的懂与不懂的地方,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初步理解课文,完成导学案。即李镇西老师倡导的“朗读—除障—欣赏—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动口读,动手查,动手划,还要动脑想一想,动口问一问。读,也就是自主学习。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一步,是学生获得个性化体验的重要一环。如何能让学生扎实有效地进行文本细读,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独到的见解,有独特的体验,思维能力得到训练,语文能力得到提升,那么语文素养一定能够形成,创新能力也会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