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2期 ID: 137077

  

让课堂诗意飘飞

◇ 曾 莉

  【摘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让课堂诗意飘飞起来,应从教学内容及课堂形式上入手。
  【关键词】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课堂形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象的相去甚远。而且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仅只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它在当今高中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始了深一层的思考。
  如何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让课堂诗意飘飞起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内容上入手
  1.从文本本身入手,用思想引导思想,用热情点燃热情。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学杜甫《登高》,教师要“哀”,让学生体会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哀情;学柳永《雨霖铃》,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离情,感受婉约派词的特点;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要“豪放”,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教师要深入文本去体验,引导学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奠定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典故、成语、民俗或者神话传说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离骚》时,可以讲讲民间“赛龙舟”和“端午吃粽”的来历;上《锦瑟》时,可以讲讲“望帝杜鹃”、“庄周梦蝶”的典故;讲《蜀相》时,可讲讲“三顾茅庐”或诸葛亮出山北伐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从提供一些作家、作品、背景知识着手,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鹊桥仙》时,我给学生介绍了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苏东坡的胞妹苏小妹才貌双全,能诗善对。虽然相中才子秦观,迎亲当夜,苏小妹欲难新郎。于是,题写三首诗句,要求少游答对,方准进洞房,答不对罚在外厢读书三个月。第一首:“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少游想道,我曾假扮作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看苏小姐。此四句乃含着“化缘道人“四字。遂于月下取笔写诗一首于题后云:“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句前一字亦合成“化缘道人”。第二首:“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少游见了,略不凝思,一一注明。第一句是孙权,第二句是孔明,第三句是子思,第四句是太公望。第三首:“闭门推出窗前月。”少游看后左思右想,不得其对。正好东坡前来打听妹夫消息。望见少游在庭中团团而步,口吟“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见庭中有花缸一只,贮满清水,少游步了一回,偶然倚缸看水。东坡望见,触动灵机,就地下取小小砖片,投向缸中,激起水点扑在少游面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当下晓悟,遂援笔对云:“投石冲开水底天。”少游终于可以入洞房和苏小妹共渡良宵了……学生听了这个故事,更能理解这对才子佳人的爱情,因为有苏小妹这样善良聪慧的情侣,才有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此深情的词句。
  4.好好利用手中的《语文读本》,开辟学生语文学习的美丽新天地。教师教上《诗经·邶风·静女》后,可以给学生补充《读本》上的《子衿》,看看“女等男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喜欢歌曲,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听《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然后再指导学生读一读《蒹葭》;教上唐诗单元时,可不要忘记“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学完柳永的《雨霖铃》,还可以读一读他的《望海潮》,加深对柳词的理解。
  (二)从课堂形式上入手
  如果我们的诗词鉴赏课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的心,那么我们又何愁学生喜欢不上古典诗词呢?在学生轻松学习的同时还培养读写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1.听——读——品。(1)听。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古诗词拒之千里,却又对由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非常喜欢,这点引发了笔者进一步的思考。《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是宫廷乐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而“乐府”本身就是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搜集民间歌谣的机关;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又名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些名称都说明了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音乐和文学同被称为人类的灵魂,在震撼人的心灵方面必然有着相通之处。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比如教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可以给学生听听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明月几时有》;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听听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教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可以采用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的朗读;教读《读本》上的《春江花月夜》时,我们可以采用古筝曲配乐的朗读……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而是沉浸于诗词,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2)读。朗读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之中最核心的一个方面。但朗读不仅仅是“教师一声令下,大家张嘴就念”这么简单,课堂朗读也有一定的技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情绪。在朗读前,教师不妨说上几句“让我们一起放声朗读吧”、“大家注意啊,把这口气提起来,气运丹田,我们再来一遍”之类的话。教师要注意分派朗读。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适合男生浑厚的嗓音;《声声慢》一类的婉约词,适合女生来念;《孔雀东南飞》可以指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像《秦风·无衣》比较适合学生齐读,语势一章比一章强烈。朗读分派得好,有利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关系到学生对诗词的初步感受。教师要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提倡“美读”、“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轮读、比读等方法,改变朗读形式的一成不变,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3)品。在学生的心目中,品诗歌一个难点,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也就没有了再读下去的兴趣。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化难为简,让学生重新亲近古诗词。教师可以从几个特定的词入手,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豁然贯通。赏析杜甫《登高》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教师点出“无边”和“不尽”两词,学生已能初步感受广阔深远的意境,再点到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学生的感受就更加强烈了。《诗经·卫风·氓》里有这样一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堂上讲到这句时,教师就发现下面有学生在小声议论,于是临时决定让学生就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看法。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课堂气氛活跃,以至形成了一个高潮。教师也不必对学生的看法做出判断,只需点明理解这句话必须与女主人公的遭遇结合起来。品诗歌就像品一道菜,尝到了其中美味,舌头就欲罢不能了。学生品出了感觉和想法,尝到了思考的甜头,对古典诗词鉴赏也就不会再“望洋兴叹”了。

让课堂诗意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