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为今用的角度看,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三:(1)学习古人智慧,滋养创新精神,提高经世致用能力;(2)汲取语言精华,发展现代汉语,满足文化生活需要;(3)传承中华文化,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完美健康人格。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目的经世致用文化生活需要塑造健全人格
文言文教学目的何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说法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它仍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古为今用的角度看,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三:
一、学习古人智慧,滋养创新精神,提高经世致用能力
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文言文中凝聚着中国人几千年的人生智慧,实在非同小可。大至治国安邦之策、行军用兵之法、国际国内政治斗争之经验,小到修身洁行之道、安身立命之略、面对成功或失败之心理调适原则,应有尽有。学习文言文,如同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与哲人细语,论世间百态,探人生真谛,思想可因之豁然,心灵可因之充实,胸怀可因之开阔。
当前,国内有识之士已经着手于研究古人智慧,如编写“智慧诸子丛书”(《智慧论语》《智慧孟子》《智慧老子》《智慧庄子》),作者希望在完整把握原典的基础上,关照现实人生,以古圣先贤的人生智慧,点亮现代人人生智慧的心灯。国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出对中国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008年11月17日报道,日本广播协会于10月份推出了一个综合节目“汉语论语”,主持人和演员在节目中引用《论语》名言为现代日本人指点迷津。综合节目的制片宫田章指出了选择“古文”为主题的动机:“古文很实用,能从中学到许多人生的智慧,借此舒缓现代人心中的不安。”可见,从文言文中学习智慧,已是时代需要,大势所趋。
文言文教学,应该努力通过对一篇篇文言文的学习,通过一课课的教学活动,教给学生提炼人生智慧的方法,以求提高学生未来经世致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从文言文中寻找、体验和领悟与现实生活相沟通相联系的智慧和美,从中找到使人动情的和开启心智的东西。从《谏太宗十思疏》中可以读出做人的哲理,从《鸿门宴》中可以读出用人的道理,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可以读出劝谏的方法,从《劝学》中可以懂得“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从《游褒禅山记》中可以知道学习应该“深思而慎取”……
文言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性情气质、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对所学文章中蕴含着的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法认真分析和体悟,领略精髓,弃其糟粕。首先是要学会思考。只有在学习中善于接续古人的思考,延伸古人的智慧,才能窥天地之妙,得万物之灵,开启心智,豁达心胸。其次是要学会结合自己的特点吸纳智慧,有思维长项的可以据此寻找自己的阅读定位和创造定位,有薄弱环节的可以据此确定自己学习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兴趣容易分散的可以据此确定某一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专门的猎取和研究……再次是知行合一,遵循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用所得智慧指导具体生活实践。
二、汲取语言精华,发展现代汉语,满足文化生活需要
《世说新语》有这样一则故事——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陈季方的话,乍听之下,似是“不知”,而泰山渊泉之语,实已作出肯定答复。语言整齐,比喻贴切,既赞美了父亲的功德,又抬高了自己的身份,十分巧妙。日常生活中的人,如此风流蕴藉;日常生活用语,如此高雅有趣。笔者常想,如果我们的语言充满了这样的谐趣,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也许就不仅仅是理想。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必将越来越丰富,而对日常生活用语也必将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普遍存在的满口脏字的社会语言,那种流行各地的粗俗怪僻的网络语言,必定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人们高雅生活的需要而被逐渐淘汰,代之而起的应该是温文尔雅富有情趣的语言。这种语言,如果不依托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精美的语言宝藏,将无从产生。汲取古汉语的精华,发展现代汉语,是语文教学一个终极追求。
虽然文言与现代汉语并不是一个系统,但后者是由前者发展变化而来的。它们一脉相承,是“源”与“流”的关系。朱光潜先生曾说过一番话:“较好的白话文都不免要在文言里借字借词,……白话必须继承文言的遗产,才可以丰富,才可以着土生根。”文言文教学应该收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发展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只有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才能健康发展。那种隔断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之间关系的做法,无异于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古人利用文言,已经贴切入微、无不尽意地表达过他们想表达的一切。其凝练、意博、理奥、趣深的语言,巧妙多样的表达手段和方式,都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发展。《阿房宫赋》繁富,《小石潭记》凝练,《醉翁亭记》回环往复,《游褒禅山记》即事明理……语文教学就是要揭开古文语言美的一角,铺就通往古文语言艺术的路径,逗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教给他们汲取语言精华的方法,从而润色语言,美化生活。
三、传承中华文化,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完美健康人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教学目的,正是为了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适应建设和谐美好社会的需要。这样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流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涵泳体味,受其濡染,如花润于春雨,稻溉于清渠,久而久之,就能把凝结在经典中的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之中,积淀为民族的文化心理品格。
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或歌颂山川,或记述经历,或抒情言志,或阐发哲理,都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是思想内容极为纯正的作品。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概括出了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些美德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凝结于中学教材的文言文中,为我们引领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熏陶提供了可靠保障。背诵《〈论语〉六则》,学生理应懂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背诵《〈孟子〉二章》“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学生心中理应升腾起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吟咏着《离骚》中“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学生应该能够感到一种时不我待的生命悲情,进而想到应该孜孜汲汲,抓紧一切时间进德修身。读着《五人墓碑记》中“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学生自当认同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欲达此目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就不能止于“理解词句含义,梳理文章内容”,而应该拓展阅读的广度,加大阅读的深度,引导学生理解前人的命运遭际、生存状态、心理情感、灵魂世界,从中看到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刚强与孱弱。并且以古人观照今人,深化对古人的认识和对今人的理解;以历史事件观照当前实际,进一步理解历史事件的哲学意义和借鉴意义;以古人思想观照今人思想,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样,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能够在学生心灵中建起一道抵御不良风气侵袭的屏障,使之“打好精神的底子”。这样,语文教学也才算真正做到了“以立人为中心”。
★作者单位:河北正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