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第2期 ID: 137061

  

抓住“时尚”,学会“品味”

◇ 洪 星

  【摘要】从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考情来看,问题多多,主要有:审题关过不了,文章偏题或不甚切题;语言关过不了,记叙文语言低幼化,议论文语言缺乏严谨;材料单薄,缺少厚度;思想缺少深度,思想贫乏与幼稚的程度,令人瞠目;结构缺少应有的强度,不能支撑起整篇文章。应试作文不同于参赛作文,必须注重应试规范和应试技巧,多从字数、分段、书写、入题、扣题、点题、文体、开头与结尾等方面作些雕琢,力求让你的文章更加醒目,减少误判,提升层次。
  【关键词】高考作文应试规范应试技巧
  
  笔者参加了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阅卷中笔者发现,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判分的原则方法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而考生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则是相当的多。这里,笔者试就这些问题作些介绍和分析,希望对广大学生的备考有所助益。
  
  一、判分的原则和方法
  
  本次考试评分坚持立意、内容、文体、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评分时从实际出发,公平公正,确保一定的区分度。评分时,按类给分,作文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即:一类卷原则上63分以上;二类卷原则上56—62分;三类卷原则上42—55分;四类卷原则上28—41分;五类卷原则上27分以下。
  本次高考作文阅卷一改以往的切入分赋分法,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影响不亚于一次较大强度的改革。它会带给考生更大程度的公正。以往几乎所有的家长、学生甚至是部分老师对于语文特别是作文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因为,尽管它有60分甚至现在的70分,但它的区分度可能还不如一道一二十分的数学题目。无论如何,只要你能做到基本符合题意,语言基本通顺,文体基本清楚,那么你就基本能拿下切入分。所以绝大部分学生的分数在切入分上下浮动,分数拉不开。公平公正也体现得十分不明显,学生可能花去很多时间在作文上,然而收效甚微,于是,有了“惨痛教训”的学哥学姐们就会语重心长地告诫学弟学妹们不要走冤枉路,要将宝贵的学习时间花在“刀刃”上。所以,这样的赋分法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影响了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按类给分会严格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给分而不是“差不多”,该给高分就给高分,该不及格就不及格。这场“改革”将会在江苏大地上引起一阵轩然大波,阵痛可能会有,但阅卷组明确表示,今后将把这样的评分方法坚持下去,这对于我们语文教育、对于广大语文老师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二、失分因素及应对策略
  
  从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考情来看,情况比较糟糕。满分作文篇目相对较少,可谓凤毛麟角。思想平庸、语言贫乏的文章满眼皆是,紧扣文题、判断恰当、富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文章却难得一见,这些都导致了作文的均分上不去。问题主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关过不了,文章偏题或不甚切题
  1.考题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审题
  (1)对“时尚”的理解。提示语对“时尚”作了解释:“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现代汉语辞典》的表述是这样的:“a.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b.合于时尚。”前者为偏正结构的名词,后者为动宾结构的动词。“时尚”是一部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独特创意和个性化追求,是时兴的,在模仿和流行中形成。所以“时尚”就应该包含以下四个特征:a.审美;b.创意;c.时兴;d.有人认同和追求。“时尚”有突然流行的时新性和流动性,有自发性和群众性等特点。因此,它可以突然产生也可能突然消失,也可能沉淀为经典。
  (2)对“品味”的理解。题目是“品味时尚”,所以如果仅仅写出“时尚”而缺少“品味”当然是不够的。“品味”自然应理解为动词,它与“品位”是两个不同的词语。少数学生写“对于时尚,我们要有较高的品味”就是对这两个词语的混淆。对于“品味”,我们的理解是:a.尝试滋味,品尝;b.仔细体会,玩味。其实,“品味”是一个很形象、很有意味的词语,是中国文化中的味觉隐喻,应理解为鉴赏、评价或判断。“品味”,从记叙文写作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体验”、“感悟”;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体会”、“品评”。
  (3)对“品味时尚”的理解。这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不宜把“品味”和“时尚”作并列词语来理解。可以把“时尚”作为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品味”,也可以选取某种“时尚”的观念、事物或生活来“品味”。重点在“品味”,但对象必须是“时尚”。题目明显倾向于写作议论类文章。
  3.误区
  误区一:图解概念,主观臆测。对于概念不甚明了,也不作深入审析。于是,张口闭口皆是“时尚”,时时处处都有“品味”。以为时尚就是这么回事,作文也就是那么回事。我都写了“时尚”,我通篇都没离开“时尚”,拿个切入分还有问题么?于是,李白就是时尚,爱国主义就是时尚,经典就是时尚。于是,品味“时尚”自然而然地演化成了品味“李白”、品味“爱国主义”或者是品味“经典”了。有些同学就是在写“李白”、“爱国主义”或“经典”时也不能做到一以贯之,写着写着就又写到别的地方去了,可以称之为“二度偏题”。
  误区二:敷衍提示语成文。应该说敷衍提示语写作文不是个什么新鲜的事,但像今年这样“大规模”地、“多角度”地敷衍提示语还实属罕见。有学生抓住提示语的第一句话,敷衍成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即:时尚表现为服饰,时尚表现为语言,时尚表现为文艺。有学生抓住提示语的第二句话,写出的文章也包括三个部分:我们要追求美的时尚,我们要追求雅的时尚,我们要追求好的时尚。还有的学生抓住第三句话,写成一篇文章,包含两个部分: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则沉淀为经典。最简单的就是不作任何加工,照抄照搬所有提示语。每每看到这种缺乏自主立意构思过程,认识不清,思维混乱的篇章或段落,阅卷老师都不禁摇头叹息,虽“心中不忍”,但还是“手下无情”了。
  误区三:“洒向人间都是爱”,千篇一律,不会转化,不会勾连。由于本次作文题目明显倾向于写作议论类文章,但若能“逆流而行”写一篇记叙文,是可以讨点“便宜”的。应该说这样的记叙文还有比较好写的。可以由“时尚”故事作为由头,生发出“时尚”背后的父爱、母爱,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有学生就写了父母之间的爱,写得很细腻、很感人。可是,大量的考生却是“霸王硬上弓”:直接写了一篇以“爱”为中心的作文,将“时尚”抛之脑后或象征性地点了一下。
  误区四:瞎编一个似乎与时尚有点关系的故事,不作“品味”,缺少升华。既然文题是“品味时尚”,相当一部分的考生觉得只要扣住“时尚”来写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了。于是他们挖空心思写出了“时尚”,如:①写妈妈给我去买衣服,到了一个时尚商店,买了一件(或一堆)时尚的衣服;②写姐姐从外地(大城市)回来,我都认不出她了,她变成了一个如何如何时尚的人;③我到街上(或学校)看到一个(或一群)多么多么时尚的人,然后着力描绘出他(们)的时尚;④我对时尚是怎么追求的(服饰、语言、文艺),我小时候不知时尚为何物,高中了,我逐渐接触到了时尚;⑤我是如何误入歧途的,跟着一群哥们去追求时尚(上网),落得现在一个悲惨落魄的境地;⑥爷爷奶奶一直很保守,但近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时尚”起来,有一天居然带着我去跳街舞……这些内容写得如何还另作一说,但不管写得好与不好,写完后还是应该留有相当的篇幅来完成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也可渗透在前文的行文过程之中。这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品味”,写出“时尚”背后的东西,写出你对“时尚”的理解。少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品味”一环,作文是怎么也难打到二类卷以上的。

抓住“时尚”,学会“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