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记叙文时,能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再现景物状态、激活生活场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细节描写在增加文章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上有着其他方法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记叙文细节描写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
细节是相对整体的人物和完整的事件而言的,是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小动作、转瞬即逝的神情、微妙的心理变化、具体细小的物件、局部的环境、故事里的小环节等细枝末节的细腻描绘,是在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中的最小的“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多种分类。根据不同的对象,分为人物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和生活细节描写。其中,人物细节描写,又包括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景物细节描写,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动物、静物等;生活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为情节细节和事件细节的描写。下面笔者就如何写好记叙文的细节,结合高中课文中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选好细节,为进一步描写作铺垫
在写记叙文时,一定要注意细节的筛选。首先,所选的细节要符合生活的真实。真实是一切作品的生命,细节描写既要符合特定的人物身份、个性,又要符合特定的环境氛围。其次,所选的细节要具有典型性。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在叙事性的作品里,作者往往通过描写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鲜明的个性。
二、写好细节,为记叙文增光添彩
1.精选词语,一字传神。用最恰当的词来描绘人物的某一情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文学大师福楼拜教导他的学生莫泊桑时这样说:“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你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你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似是而非的语句去敷衍。”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是每个作者应该担当的责任。而细节描写往往采用的词语多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描摹情形状态的形容词。孙犁《荷花淀》里写道:“听说丈夫要到队上去,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震动”、“吮”两个动词,准确、细致而生动地写出了水生嫂得知丈夫明天就要上大部队去的消息之后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及其微妙的心理变化,一个关心丈夫、体贴丈夫但又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2.简笔勾勒,窥斑见豹。在描写细节时,要力求突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某一部分,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之功效。如鲁迅的《孔乙己》开头刻画孔乙己的形象时写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这一段细节,寥寥几笔,把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思想和盘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构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单位,一个穷困落魄却又虚荣性十足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形象跃然纸上。
3.反复描写,强调形象。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可以反复描写某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使人物形象逐层加深,达到强调人物形象之目的。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中写小通讯员衣服挂破的细节,前后有三次:第一次,借被时“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第二次,去前沿阵地,“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膀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第三次,包扎所里,“我看见一张十分稚气的圆脸,……军装的肩头上,落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三次描写,其效果通篇一气贯串,前后照应,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这样的细节安排,自然而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4.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来描写细节,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偷听”的细节有两处:一为店小二妻子奉命在小酒店有心偷听,二为林冲在山神庙无意偷听,谈话者同是陆谦、富安、管营、差拨等人。但前者写得简略,惜墨如金;后者写得详细,泼墨如云。从“偷听”者角度讲,店小二妻虽在门外,但心里紧张,既要偷听,又要防止被人发现;而后者林冲,身在暗处,无须防备,尽管细听。从谈话者角度讲,前者心怀鬼胎,怕人听到,密谋声低;而后者自以为阴谋得逞,免不了得意忘形,毫无顾忌。因此,店小二妻子只能听得藏头落尾,似是而非,而林冲当然听得真真切切。正是作者这样详略有致的细节安排,才使故事悬念迭生,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
5.运用对比,突出人物。通过对比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可以是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同一人物对比,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在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描写祥林嫂眼神的细节。从祥林嫂眼神前后不同的变化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她在不同阶段的精神状态,了解她被迫害的经过。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她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到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不难发现,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宗教制度,使她失去了做人的资格。
6.巧用修辞,描绘细节。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作品常常采用浓墨重彩、绘形绘色的修辞手法。采用较多的是比喻、夸张和反复等。这种修辞手法体现的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的文字:“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里把清国留学生高高耸起的辫子比喻为“富士山”,语带夸张,形象突出,凸现了他们的庸俗丑态、腐朽糜烂,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厌恶反感和鄙夷的神情。
7.妙用标点,强化语意。在语言细节描写中,妙用标点能表达深沉含蓄的意蕴。标点符号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的结构,辨明不同的语气,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了一个深受剥削压迫的淳朴农民的典型形象——闰土。小说在闰土的语言细节描写中,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来表现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如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老爷”后本可以用一个逗号,但是作者却用了感叹号,这个感叹号的运用表明了闰土对“我”态度极端恭敬,从中可以感受到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的浸染对闰土的束缚是多么深。“我”和他之间已经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后一个省略号,无不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
当然细节描写的方法还有很多,上面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要大家注重了细节描写,在平时的写作中,能自觉地运用细节描写,久而久之,你的记叙文就会生动感人。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