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学会选择和使用论据塑造学生宽容的品质
【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教材
暑期热播剧《我的兄弟叫顺溜》,想必同学们看了吧?剧中刻画了一位倔强、顽强、英勇、贞烈并有超乎寻常的意志力的战士形象顺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故事结局,顺溜决定不亲手杀阪田时,他流泪了,这是隐忍的泪,是忠于组织的泪,是一个军人不折不扣的泪,当一个人恩怨交织时,他选择了忠诚,实在是令人钦佩的,这是电视剧最成功的地方。然而,我也并不完全认可它,因为它也有硬伤,单就第22集来说,我们来看大屏幕:
第二十二集,伏击石原。
1.失真。剧中陈大雷特别强调,伏击只有一枪的机会,必须一击毙命。顺溜,怕是个神仙,能掐会算,在600多米的开外,能在几百鬼子中准确无误地找到完全不认识的石原。
2.失误。去伏击地点时,一人一马,不知人潜伏后,马是怎么回营的。纵使是老马识途,但就不怕马儿走散、马儿嘶叫暴露了目标?
3.失实。顺溜真是飞毛腿,击中石原,日军就立马仓皇逃窜,而顺溜呢?与山本对射、搏斗,勒死山本后,这才去追击日军。这么一会功夫,摩托车、卡车该跑去多远?可顺溜,愣是追得只差百十来米。莫非,日军的车轮子是玩车?
看了这一段影评足以让大家认同我的观点,因为我行文过程中有充分的论据来做佐证,这就是论据的魅力。这节写作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我们先看论据的定义以及分类,请看大屏幕:
论据即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名言、格言等等。
事实论据,即用具体的、可靠的事实,或中外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或实践经验和统计数字,或从图画、图片、电影、电视、戏剧中搜集、积累的材料来做根据。它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论据作用:证明论点的基础。缺乏论据,论点就得不到证明。
二、学习教材
知道了概念,我们就来学如何选择、使用论据,请同学看教材中尹芳荣的《论度量》。
思考一:《论度量》中,文章逐层阐述了几个观点?分别是什么?(同学看书五分钟)
[答案]阐述了三个观点:(1)度量大的好处;(2)有德有识者度量才大;(3)度量靠不断修行才获得。
思考二:文中使用了哪些论据?论据中哪些是理论论据?哪些是事实论据?
[答案]文中使用的论据有:(1)史搢臣的话;(2)韩琦与范仲淹的故事;(3)彭思永的故事;(4)程颐的言论;(5)夏元吉的人生体验。其中,(1)(4)为理论论据,(2)(3)(5)为事实论据。
教师:这些论据所使用的人物、事件以及引用的语言你熟知吗?
同学一:不熟悉,只知道范仲淹,还没有见过这件事。
师:现在我把他们介绍给大家,请看大屏幕——
史搢臣,清代名家,著有《愿体集》、医学著作《愿体医话良方》等。
宋仁宗时代,北族频频侵犯大宋,宋统治者不得不集结重兵于西北,迎击来犯之敌。韩琦与范仲淹皆当时名臣,有“韩范”之称。在军事战略问题上,二人见解虽不同但都为宋仁宗出谋划策,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
宋代大儒程颐(1033~1107),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经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夏元吉(1366-1430),字维喆,祖籍江西德兴。明太祖洪武年间中举,被推荐入太学。期间,他亲历亲为,尽职尽责,为朝廷聚财、用财。提出“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明史·夏元吉传》)的建议,被朱棣采纳,推之全国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些人虽不熟悉,但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历史中的伟大人物,都为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选用这样的论据服务论点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容易使人信服。另外,论据里的人物面孔新,事迹新,言论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材料具有新颖性。这就是选用论据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必须选用有新颖性和典型性的论据。仅有典型性和新颖性就可以吗?
思考三:《我的兄弟叫顺溜》的剧终,顺溜没杀阪田,把这一事例放在《论度量》中,证明“有德度量才大”的观点,可以吗?
同学一:感觉不可以,但不知为什么。
同学二:不可以,他算不上有度量,因为组织有规定。
师:如果部队没有规定,可顺溜仍没有杀阪田,然后把它用在《论度量》一文中可以吗?
同学三:不可以,因为他是日本鬼子。
师:这位同学爱憎很分明。是的,如果顺溜还不杀阪田那就是姑息、迁就,那是放纵。因为宽容了不该宽容的人,宽容了不可饶恕、丧尽天良的人,只能是滥情。由此可以看出,这个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因为它与论据缺少统一性,所以选用论据时还要注意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现在,我们知道了选用论据时要注意的三个方面:统一性、新颖性和典型性。也要知道选用论据的三大忌,请看大屏幕:
选用论据三大忌:(1)生活中偶然个别的事例。(缺少代表性)(2)整篇都是同一国家、同一时代、同一类型、同一领域的事例。(缺少典型性)(3)陈谷子、烂芝麻、老生常谈、游离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落伍于前进的时代,缺乏新鲜感。(缺少新颖性)
那么如何使用论据呢?请看文中引用的彭思勇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彭思永当初参加科举考试时,家中贫穷,没有参加考试的钱,他只带了几只金钏,住在旅馆里。一同参加考试的人请他把金钏拿出来看一看。有一位客人把其中的一只悄悄地揣在衣袖中,彭思永看到了也不说,大家却不知道,都惊慌地寻找。彭思永说:“金钏只有这些,没有丢失。”众人准备离去,袖子中藏着金钏的人举起手作揖告别,金钏便掉下地来。大家都佩服彭思永的度量。
引用到文中,作者作了如下处理:
1.先删掉了一些与论点无关的话。如,“家中贫穷,没有参加考试的钱”,“众人准备离去”。
2.简练语言,进行压缩或改造。变“一同参加考试的人请他把金钏拿出来看一看”为“同考者数人来拜访他,请他拿出赏玩”,变“大家却不知道,都惊慌地寻找”为“别人不知情,惊找失物”。
这就是选用论据时需要做的处理,总结一下,请看大屏幕:
叙述论据时,(1)语言要简洁,(2)语言要准确,(3)内容要紧扣中心论点。
具体做法:
1.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更不能篡改材料。
2.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因此,引述论据时要贴切。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酌情变通,或“缩简”,或“改造”。
文章仅举完例子就此搁止吗?不是,紧跟其后一定要有一段分析说理的文字,这段文字我们把它叫做析理文字。那么如何写析理文字?请看大屏幕,体会尹芳荣《论度量》中的这段文字:
众人此刻都钦佩彭之大度,彭不肯当众出他人之丑,宁可自己在财力上损失,却是厚德大度之举。当然,他也绝不想助偷者之恶,这是不待多辩的。